楊河芬
【摘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公共就業服務是政務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了信息化建設在促進就業工作中的作用,滿足了不同層次服務對象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本文結合大同市的一些經驗做法,就推進“互聯網+就業服務”的意義、方法內容及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探究,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民生;就業;公共服務
一、推進“互聯網+就業服務”的意義
互聯網+就業服務”是“互聯網+人社”工作中一塊非常重要的內容。各地人社部門對“互聯網+就業服務”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有好多成功的案例。實踐也證明,“互聯網+就業服務”模式是今后就業服務的主要發展方向,只有大力推行“互聯網+就業服務”模式,才能實現公共就業服務全覆蓋,為服務對象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就業服務,促進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二、推進“互聯網+就業服務”的方法內容
推進“互聯網+就業服務”的前提必須有一個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系統作為后臺支撐,也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現代網絡通信技術,將公共就業服務和管理職能進行優化和整合。
(一)建設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系統
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系統平臺包括就業網站、招聘會業務系統、手機APP應用系統、多媒體信息管控系統、網上遠程面試系統、微信公眾平臺、人事檔案管理系統、就失業監測系統等內容。系統具有“方便群眾、提升就業、信息管理、決策支撐”四大功能。
不同地區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可根據各自業務重心,并結合本地區的實際和需求,進行本地化開發,在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系統增配不同的服務模塊,通過“互聯網+就業服務”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就業服務。以大同市為例,2013年,大同市以建設新人力資源市場為契機,進一步強化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化建設。大同市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化系統主要以勞動99(三版)為核心平臺,以本地化開發軟件作為補充。市場內信息化系統主要分為三大功能模塊,即:前臺業務辦理、桌面招聘終端和自助查詢終端;市場外互聯網應運主要分為: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網站、遠程VPN自助查詢終端。經過幾年的運行和不斷完善,目前大同市人力資源市場基本形成了形成了現場引導式求職、網上自助式求職、人才E站、自助服務終端、手機求職客戶服務終端、遠程面試服務終端“互聯網+就業服務”的工作模式,效果良好,為廣大群眾搭建了一個高效、便捷的就業平臺,讓群眾隨時隨地享受到滿意的就業服務。
(二)以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全面提升“互聯網+就業服務”應用水平
一是信息發布要立體化。在信息發布方面,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不僅要利用好網站、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新型線上平臺,還要利用公共就業服務大廳LED電子屏、信息滾動屏、觸摸屏等設施,以及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進行信息發布,從而實現信息發布立體化、全覆蓋。二是信息收集要智能化。公共就業服務場所通過配置人流分析統計系統,實時對進入市場求職的人員進行分時統計,為部門精準服務提供數據依據。同時,服務場所通過刷身份證入場辦事、自助查詢,系統同步進行信息采集,減少辦事人員填表的麻煩。通過在街道社區配備公共就業自助一體機,求職人員不必東奔西走,不出小區輕輕一點,用工信息、求職簡歷、崗位查詢等一覽無余。三是信息監測要實時化。加強就業失業登記信息動態管理,為就業形勢的研判提供依據。就失業監測是公共就業服務部門一項基礎性工作。就失業監控系統,主要是通過建立統一的就失業監測分析數據庫,形成以失業動態監測、就業監測、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分析、就業形勢分析預測為主的動態監測體系。通過開展就失業監測,準確掌握勞動力資源和勞動力市場供求情況。
(三)完善制度建設,為“互聯網+就業服務”做好保障
面對具有多個子系統的公共就業服務業務系統,組織好、管理好、維護好需要做大量的統籌協調工作。為此,在系統建設及運維階段要高度重視、合理規劃,同步配套建立各種規章制度和服務流程?!盎ヂ摼W+就業服務”是一種服務模式的轉變,同時也是服務理念的轉變。在推進“互聯網+就業服務”時,應遵循“管理規范在前,軟件應用在后,邊建設邊應用”的原則,既要對公共就業服務有一個前瞻性的認識,對行業的現狀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和科學的分析,又要對信息化的需求有通盤的考慮,能夠從最急迫的需求入手,結合實際,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完善、不斷提升。
(四)建設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數據中心
建立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數據中心,按照實名制要求,內容分區一定要涵蓋各類求職人員、失業人員和就業人員的基本信息,涵蓋用人單位和各類職業中介機構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礎抓取各項就業服務數據,進行分析或提供針對性的就業服務,從而實現區域范圍內就業信息的統一管理。
三、推進“互聯網+就業服務”存在的不足
十幾年來,各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在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在“互聯網+就業服務”應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實際工作中,也顯現出諸多不足之處。
(一)信息數據采集難
“互聯網+就業服務”上水平需要大數據去支撐,“互聯網+就業服務”涉及到市場導向、需求驅動、快速反應和跨部門協作,需要與市場消費需求對象密切聯系,并且快速反應,服務主體的服務內生動力和服務整合能力往往超越了單一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甚至需要跨部門、跨地區、跨機構對大數據的使用進行加工和整合。目前,大多數地區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數據來源還局限于人社一個部門,用人單位配合積極性不高,不同部門信息共享存在難度,部門壁壘亟待破冰。
(二)智能集成融合難
“互聯網+就業服務”涉及的服務模式、設備設施、技術支持、數據來源等各個環節,往往自成體系,不僅僅在服務端口銜接上有較高的要求,而且在智能集成模式再造和多元聯動方面,融合的難度更大,其復雜程度較高遠超各個環節單項標準。各個環節的遞進性、交互性、順序性、綜合性、聯動性等方面的融合要求標準很高,否則很難達到預期良好的實際使用要求。
三是部門間信息化程度不一,在業務銜接、功能發揮方面難已達到預期效果。
四、推進“互聯網+就業服務”的工作建議
面對當前公共就業服務工作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推進“互聯網+就業服務”,一定要按照國家和人社部關于推進“互聯網+”工作要求精神,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強化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在資金和技術上給予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