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添丁
摘 要:與小學數學相比,初中數學更加抽象晦澀,給學生的有效學習帶來不少阻礙,假如學生沒有正確的方法和相應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習中就會顯得很吃力,常常出現事倍功半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學習理論知識,還要注重學生思維模式的發展。教師可主要針對初中數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問題進行探討,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邏輯思維;存在問題;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3-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3.021
我們都知道,邏輯思維能力是數學學科必備的思維能力,它是學生觀察、分析、概括、判斷、推理等能力的綜合體,假如缺乏該能力的培養,只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解題技巧的講授,數學教學就會陷入盲目教學的局限中。
一、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概述
數學是以概念與命題為主要內容的學習體系,其中,概念的學習、定理的推導證明都需要通過邏輯推理來實現。總的來說,數學的學習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緊密聯系的[1]。一般情況下,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學生,數學學習就比較強,他們可以更加快速地理解知識,并進行應用,在應用中可以靈活轉變數學概念,從多個角度甚至反向角度推理解決問題。數學學習中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核心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逆向思維。
人們在日常認知事物時,總會先接觸個別的事物,再根據個別事物推演出一般事物,分析了一般事物的特點概念之后,再由一般事物推演到個別事物,由此就形成了一個歸納演繹的過程[2]。在數學教學中,很多理論概念就是由某幾個個例推導證明出來的,再由總結出來的一般規律去說明其他的個例。分析與綜合是將整體內容分解為部分或者將部分整合為整體的方法,在實際的數學學習中,需要學習者將某個問題進行逐條分析,再根據分析進行推理,得到最終的結論,這就是一個分析和綜合的過程。
逆向思維與正向思維是相反的,正向思維就是在解決問題時,總是從問題的條件出發,想著如何解決問題;而逆向思維則是從結論出發,想著如何利用已知的結果去反推條件。大家所熟知的司馬光砸缸故事,其實就是逆向思維的典型例子,一般來說,大家救人都是會想著如何讓落水者離開水面,受這種思維的影響,大家就會想著用工具還是人進入缸中救落水者,而當時他們都是一些小孩,自然不會有什么好的“離水方案”。司馬光與旁人不同,他是從反方向考慮,運用逆向思維,將水缸砸破,是讓“水離人”,而不是“人離水”,最終及時救出了落水者。
二、初中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固化
隨著教學環境的變化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依舊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他們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巧的講解,在教學中,總是習慣將知識大篇幅地講解給學生聽,并通過一道道例題來講解某個概念,意圖讓學生通過例題講解來加深理解,學會應用。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作用沒有盡情得到發揮,基本是教師講解為主,教師甚至不是引導而是直接給出了方法,未能讓學生充分思考,也沒有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也許有人會問道:“小學以后的數學,大部分用不到實際的生活中,那么學習那些函數、方程有什么用?”其實,數學學習固然是學習一些知識,培養一些專業性人才,但是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它更像是拓展人的思維,培養人的邏輯思考能力,讓人的判斷、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這些能力對于學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具有很多好處。數學學習更多學得是看不見的能力,但是很多教師不僅沒有及時活化教學模式,還將數學學習局限在一些理論知識的學習中,使得教學固化,學生學到的知識也是固化的。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只會生搬硬套,解決一些表面問題,對于進一步深化但是原理一樣的問題卻是一籌莫展。
(二)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數學本身帶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概念都是對生活知識或者專業知識的一些抽象性、公式化的總結,所以看起來比較深奧瑣碎。在這種知識面前,大部分學生是苦難煩躁的。因此,數學本身的特點就已經讓一部分學生產生了畏難、厭煩的心理,再加之不少教師按部就班,對于很多理論知識都是停留在表面的講解上,沒有進行深入剖析,讓學生花費大量精力也不得要領,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不少困擾,在這種情勢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又會被消磨不少。這些現象既給學生的學習動力帶來不利影響,又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內容不合理
在新形勢的教學環境中,各個版本的數學教材都進行了更新換代,編制的內容更加符合新時期的學習特點,這些新內容也更加重視學生實踐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希望可以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但是在新的初中數學教材中依舊大體沿用舊教材的內容,只是對知識的順序和一些板塊進行了調換改變,內容仍舊以理論學習為主,更重要的是教師依舊采用以前的教學策略,按照過往的經驗繼續授課,而對新教材的更新之處采取了隨意取舍的做法。教材內容沒有充分重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也沒有大幅度改革教學,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工作就只能滯留在原地,得不到充分提升。
三、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了解學生思維特征,針對性培養
初中學生處于一個思維發展和身心發育的過渡階段,大部分學生的身體都是從初中開始迅猛發育,并逐漸定型,而這一時期也是學生發展思維的重點時期。由于處于過渡階段,學生的思維活動比較活躍,也沒有完善成熟,還有很多發展空間。所以在實際思維培養工作中,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思維特征,以便展開針對性教學。
初中學生一共有三個思維特征,第一點就是思維的不成熟性。初中生的身心發育都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但并沒有發育成熟,基于這種特點,初中生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其實沒有完整的思維模式,在解決問題時或者看待事物時,總是喜歡用感性思維去思考問題,缺乏思維的邏輯性和嚴謹性[3]。第二點是思維的靈活性,正是因為學生思維不成熟,沒有產生定型,所以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他們才會有更加靈活的特點,不拘泥于某一個定論中,針對這一點,教師就可以培養學生靈活思考問題的能力。第三點是可塑性強,這一點其實是由前兩點決定的,正是由于學生的思維不成熟,還沒有形成思維定式,所以才更容易轉變,接受新的思維模式。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應用各種思維方式,逐漸形成靈活的思維能力,而不是思維定式。當然這些特點并不是所有學生的共性,而是一般特性,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一般特性就將培養方法推及每一個人身上。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還是需要了解學生的實際特點,將學生的共性點與個性點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
(二)注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
學生要想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就需要有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敢于質疑的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一定的空間中,也不能扼殺學生的獨立思考特性[4]。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保障學生發言質疑的權利,創設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勇于質疑、樂于質疑,并在質疑中不斷進行思考,獲得積累,最終提升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為學生預留思考空間
以往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對所有的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生怕因為自己的遺漏,讓學生丟掉某一塊知識,這種模式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理所當然地認為學生需要自己來指導,而不能獨立完成,或者不放心學生去獨立思考。傳統的教學模式屬于灌輸式和取代式的教學模式,灌輸的是知識,而不是思維,教師自己親力親為,而不是學生自主思考。很明顯,長此以往,這種做法只會澆滅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興趣,縮減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是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教師應該迅速轉變自己的觀念,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將灌輸式轉變為引導式,將取代式轉變為適度放開式,給學生留出必要的思考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大腦,讓學生試著自己多解決一些問題,并在解決問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四)合理利用錯誤資源
很多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總是害怕出現錯誤,對于學生的錯誤也談之色變,他們認為學生出現錯誤尤其是一些不該出的錯誤,是學生不認真學習的結果,對這種情況,教師通常會采取比較嚴厲的方式去處理,以便讓學生去“徹底糾正”。但其實這種“高壓做法”并不能有效解決存在的問題。其實,教師不妨轉換一種做法,不再對錯誤資源畏懼忌憚,而是充分利用它們,發揮出別樣的效果。比如說,自己或者一位學生出現錯誤,教師可以讓全班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錯誤的地方在哪里,導致犯錯的一些因素,并且探討如何有效避免這種錯誤的發生。經過學生的集體討論,各種方法都會一一呈現出來,這些做法或許有不少是空話大話,但是也有許多值得吸取的內容,經過集體分析,犯錯者可以深刻認識自己的錯誤,其他學生也可以進一步了解相關的知識,并吸取經驗,減少此類型的錯誤。
(五)結合實際生活,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由于初中數學本身的特點,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多阻礙,學生的興趣很難提升上來。為了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多結合一些學生平時耳熟能詳的生活事例,進行綜合性講解。這些事例可以是非常實際的,也可以是充滿趣味的,通過結合,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增強,知識理解也更加容易,學生的學習動力也會進一步增強,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可以得到實現。
參考文獻:
[1]王鵬鵬.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對策分析[J].文理導航,2016(5z):32.
[2]李緒亮.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對策分析[J].中華少年,2018(5):49.
[3]王焱.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對策分析[J].中華少年,2016(27):156.
[4]趙新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措施[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