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亞杰
摘 要: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初中語文教育也在教學模式上力求創新突破。在新課標的改革方針下,初中語文需要從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的行為習慣出發,思考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以閱讀與寫作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作為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方向,分析了現行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探討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特點與優勢,并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措施以幫助進行初中語文教學的改良。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3-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3.032
初中語文作為初中文科教育的重要部分,需要著重考量學生在語言技能的應用與表達方面的技能教學。閱讀與寫作,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占據較高的比重,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學通常對兩者進行獨立的教學。在新課標指導下,對學生在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實際上有所承接與重合,這意味著開發閱讀與寫作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的可行性
(一)新課標素質要求承接性強
在2019年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初中學生具備閱讀與寫作方面的素養。在閱讀方面,要在通讀文章的基礎上,理清思路并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內容,了解描述、描寫、說明、抒情等表達方法,在文學作品及散文作品中,品味文章的內涵,獲得對人生、自然、社會的有益啟示,學會使用富有表現張力的語言,在議論文中把握文章結構,形成論述的邏輯思維。而在寫作方面,要求學生通過生活感悟形成自身體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進行思想的表述,在寫記敘性文章時,要表達意圖明確,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在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時,要觀點明確、有理有據。可見,新課標對于初中學生在閱讀與寫作的素質要求標準有所承接,閱讀學習提供給學生在理解能力方面的提升,學生總結得到的經驗在寫作中得到了具體的展示[1]。
(二)課堂教學內容兼容性高
在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對具體的應用性技巧實行分層次的教學,將閱讀與寫作視作兩大模塊。事實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以文本的閱讀理解為核心,進行對文章內容的解讀、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文章結構的整理,三大訓練方向構成了從內容、思想、結構三方面的文本閱讀練習。而對于初中學生的作文訓練以記敘文或散文寫作為主,學生在練習中的培養方向也是圍繞文章中心思想,進行素材內容的調整與文章結構的布局。初中語文兩大模塊的教學內容實際上有著較高的重合度,其整合后進行一體化教學的兼容性也能夠得到保障。
二、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的優越性
(一)讀后寫作,延伸閱讀過程
在傳統的閱讀理解練習中,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方向已經較為明確。在小說文本的閱讀中,主要進行對人物形象、描寫方式的解讀,對比喻等修辭方式的應用進行考查,進而完成對小說中心思想的思考;而在散文的閱讀中,主要對文章整體的情感脈絡進行分析,思索作者通過文章想要表現的自我形式。但在這一過程完成之后,卻缺少應用的環節,使得學生往往懂得什么是一篇好文章,但卻不懂得如何寫一篇好文章。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在該散文中,通過對父親形象的塑造,最終上升至父親對兒女的關懷,表現自己的內心感受。初中學生的作文何嘗不應是這樣的思路?然而,目前大部分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都以應試作為目標,將學生能夠在閱讀理解的題型上得到盡可能多的題目為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忽視了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可能性。因此,在學生閱讀完文本后,可以進行同一類型的題材寫作,讓學生活用閱讀得到的經驗進行寫作體驗,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所見,以小見大,形成對某一普遍性現象的感悟,最終完成了對寫作的中心思想的凝練[2]。
(二)化用素材,強化理論記憶
寫作模板或范文教學,是當前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一個典型模式,其通過對優秀作文進行拆解分析,灌輸給學生更為討巧的文章結構。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到,模板教學在教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章結構觀念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優秀文章絕非通過單純的模仿就可以再現,優秀的文章的靈魂在于其運用的素材以及思想是寫作者本身所真正有所體會的,單純地讓學生進行模仿甚至套用模板與素材,會導致學生寫作思維的僵化。而閱讀練習,正是在初中生生活體悟的經驗較為薄弱的現實情況下,對學生寫作思維、文章思想提升的絕佳方式。以教材課文《安塞腰鼓》為例,文章中對安塞腰鼓雄壯豪邁的風格的描寫,能夠為學生在寫作中提供傳統文化方面的素材。當學生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贊頌或抒發情感時,不必千篇一律地寫京劇、造紙術等套路化的素材,可以用安塞腰鼓文章中的精妙描寫作為素材,支撐文章的情感表達。同時,通過閱讀轉化素材,能夠切實地強化學生對文學常識與理論的記憶,實現綜合素養的教學[3]。
(三)加強交流,促進溝通審美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在涉及技巧方面的教學時,往往陷入教師提供思路范式,學生聽講接受知識的點對點的死板教學僵局,在這一情況下,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取決于教師講授的知識量的多少,學生對自身知識缺乏選擇權,對自身能力的培養不具備主動性,也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此可見,課堂交互行為的缺失,正逐步使得初中語文課堂失去應有的活力。在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之下,能夠在閱讀理解完成后,由教師提出“如何像這篇文章一樣寫作”的提問,讓學生開展思想的交流,豐富寫作的思路。同時在完成了當堂的寫作構思后,可以進行交換的點評,使學生之間自主進行思維的碰撞,通過反復的閱讀、思考、寫作、交流,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審美水平與表達技巧。
三、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的具體應用方案
(一)提煉閱讀文本精華,形成素材意識
1.拓展閱讀教學的廣度。在進行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教學時,必須思考閱讀材料在學生應用于寫作時的可行性。例如詩歌形式的文章,雖然思想水平較高,但卻對初中學生在典型寫作上的幫助較少。因此,選用散文、小說等更加貼合學生寫作類型的文本,能夠促進一體化教學的目的實現。同時,要通過選擇文本的作者、題材風格完成對文本的豐富,進而拓展閱讀教學的廣度,實現對學生不同方向的閱讀能力的培養。
2.引導學生記錄優秀素材。在傳統教學中,初中生記錄素材的習慣并不普遍,因此在實行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記錄優秀的素材。例如,在對《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一文的閱讀中,在百草園的環境描寫中,可以引導學生對魯迅描寫景物的白描手法進行分析、記錄,并嘗試自己進行對公園中的景色的仿寫,完成從閱讀向寫作的嘗試。
3.閱讀完成后穿插作文練習。在完成了閱讀理解后,要適時進行對同類型作文的練習、仿寫,例如以《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為參照,寫校園操場與圖書館,力求通過寫作,讓學生體會與作者同樣的創作感受,在實現寫作技巧的練習的同時,加強閱讀理解的思想深化。
(二)歸納閱讀文本脈絡,輔助寫作構思
1.教師指導進行主題、結構的拆解。部分閱讀文本的主題較為晦澀,或需要結合文章所處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才能夠正確理解,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給予學生以常識性的指導。如《父親的病》一文,需要讓學生明白魯迅兒時的社會處于思想較為落后的文化環境之中,巫醫橫行、草菅人命,從而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脈絡,體會到文章中暗含的諷刺意味。
2.實現從閱讀向寫作的思路遷移。當學生處于閱讀的學習中時,需要將自我投射至文章所處的背景中,進行感同身受的體會,但在寫作中,需要完成自我情感的外露。這一從投影到自我展示的思路轉變,是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最應重視的教學。其思維的培養,應當在學生的寫作體驗中逐步得到實現,教師必須嚴格進行對學生的作文構思、中心思想與修辭表現方式的考核審定,并給予正確的方向性指導。教師在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中,更多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如何將學習的控制權交給學生后,對其進行合理的規范,是教師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三)促進作文課堂交流,提高閱讀能力
1.以作文交換閱讀形式,增進學生溝通互動。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對傳統語文教學最大的突破就在于其能夠給予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高的參與度,在課堂的作文練習后,學生能夠通過交換各自的習作,進行對同學的作品的閱讀,這一過程完成了從閱讀走向寫作后的再次回轉,令學生的學習從寫作再次回到閱讀之上,使閱讀與寫作的教學關系不止步于前者服務于后者的單向性聯系,而是能夠通過有機的教學結合,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在學生的自發溝通互動中,學生能夠達成對彼此學習經驗的分享,最終實現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升。
2.學生書寫意見,教師進行方向性撥正。在給予學生學習上充分的自由度后,教師仍舊要對課堂教學效果負起責任。由于初中學生在學習方向層面還未有清楚的認知,因此雖然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提供給了他們以足夠的機會進行自我學習,但若缺少了歸納總結,初中學生并不一定能實現對學習經驗的自我反思。因此,可以通過在交換閱讀作文的活動后,由學生在作文下書寫自己對作文的意見與理解,由教師進行評定,能夠實現對寫作者和閱讀者的共同評判,提高教師工作的效率。
四、結語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給予了更高的重視,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初衷是通過整合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中協調度較高的部分,使學生通過體系化的學習,實現閱讀與寫作兩方面的素養的提升,為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思路。
參考文獻:
[1]李紅.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7(27):45.
[2]林紅.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好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C]//2018年“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研究”研討會論文集.2018.
[3]劉潔.淺析初中語文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方法[J].發現,2017(9X):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