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 田光
【摘要】中職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發揮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和中職語文課程的熱愛之情,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有重要意義。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語文實踐活動。
【關鍵詞】傳統文化? 德育? 語文實踐活動? 課本劇
中職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而傳統文化中的熱愛祖國人民、崇尚民族氣節、強調道德修養、 追求偉大理想等精神品質,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實現課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素材。那么,如何發揮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和中職語文課程的熱愛之情,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呢?筆者將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參加河南省中等職業學校素質類大賽“課本劇表演”比賽的經歷和思考,對這個問題進行探析。
一、中職語文教學需要發揮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
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指出,語文課程要“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
根據《大綱》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在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外,應加強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這樣既能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又可以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就業打下基礎;同時,《大綱》要求語文課程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這既是語文教學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所要實現的,又與中職學校德育工作以及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相契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其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念對培養當代中職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作為中職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中職語文需要充分發掘和發揮以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語文實踐活動,助力中職生成長成才。
二、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體現和應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也要有真才實學。這為教師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中職語文教學也應以此為導向,在傳統文化中發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的內容,發揮好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
(一)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
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在高教版中職《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的體現。如《詩經》的《采薇》篇中,一名普通士兵為了抵抗外族入侵,忍受著邊疆艱苦的生活條件,承受著思家戀家的苦悶心情,為了保家衛國,他奮勇作戰,無怨無悔。詩歌從平民的視角,真實生動地表現出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在教學中,筆者通過《采薇》一文,整合《詩經》表現愛國主題的篇目,通過對比教學讓學生感受不同人身上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再讓學生聯系自身談論如何在當代更好地表達愛國之情。
又如屈原的《國殤》中,楚國將士為了保家衛國,與入侵者浴血奮戰,不惜以身殉國,散發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本人就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祖國的真摯熱愛,以及他堅持理想、至死不渝的精神感動著我們。在教學中,筆者結合《離騷》,講述屈原的愛國詩人形象,再以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抵御外來侵略的戰爭為例,讓學生體會中華兒女身上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道德修養和理想信念教育
“修齊治平”是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反應了古人對道德修養和理想信念的追求。這一思想強調個人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的一致性。在新時代,加強中職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樣需要與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結合起來。
《論語》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篇中,在孔子的循循善誘下,他的四位弟子分別闡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治國理念,也體現出他們不同的道德修養。孔子的和藹可親,子路的坦率魯莽,曾皙的寧靜灑脫,冉有的謙虛謹慎,公西華的謙恭有禮,鮮明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從孔子“哂由”而“與點”的結果來看,儒家“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和追求“大同社會”的理想信念得以強調。在教學中,筆者以孔子及四位弟子的生平經歷為補充知識,從他人的志向談到學生個人志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結合。同時,通過孔子周游列國、子路為親負米等故事,讓學生對這五人的人格魅力進行打分,明確個人道德修養對實現理想的重要性。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面對外敵時的勇敢無畏,對待同僚時的寬容大度,以及廉頗負荊請罪時的敢作敢當,無不體現出高貴的個人道德修養。他們二人因為有著共同的理想信念,而成為志同道合的友人,在國家利益面前不計較個人得失。在教學中,筆者以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關系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明是非、辯得失。
三、推動語文實踐活動創新,發揮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
要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上述知識的講解和拓展層面,重點在于推動語文實踐活動創新,用學生喜聞樂見愛參與的方式,調動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在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領悟傳統文化的內涵,從而達到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目的。
筆者在參加河南省中等職業學校素質類大賽“課本劇表演”比賽中,更加認識到通過課本劇的形式創新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如筆者參與輔導的《春秋相國》課本劇,圍繞孔子“墮三都”的故事,表現孔子為實現心中的“仁”和“禮”的理想而奔走、與惡勢力抗爭的人物形象。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塑造人物形象時,對整個儒家文化和孔子個人道德修養的認識,有了更直觀、生動地把握;再如《人間正道》課本劇,圍繞關漢卿創作《竇娥冤》的經歷,將關漢卿急公好義、剛正不阿的人物形象和堅信人間正道是滄桑,為底層人民吶喊的理想信念,通過戲劇沖突表現出來。學生在飾演關漢卿等人物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正確價值觀念的教育。
在構思課本劇時,筆者會發掘和整合教材中蘊涵傳統文化的篇目內容,將其所表現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進行提煉總結,找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融合的部分;在創作中,對故事內容和人物語言進行適當地改編,使其既符合當代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又不失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排練時,首先讓學生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了解人物的個性特征。學生在演繹故事和塑造人物的同時,也是對自我進行教育的過程。
受課本劇比賽的啟發,筆者在日常教學中更加注重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其成為常態化教學手段。如《采薇》教學,讓學生參與設計并表演課本劇,通過戰士離家、戰場殺敵、邊關生活、得勝歸來等情節表現普通士兵的思想情感,讓學生在劇情中體驗愛國主義與個人情感。同樣,屈原、廉頗、藺相如等人物形象和他們身上的精神品質,都通過這種形式加以再現。通過課本劇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和應用傳統文化的主體,提升了教學效果,也實現了德育目的。同時,這種新穎的形式,融合了新時代的元素,賦予了傳統文化和經典著作新的生命力。
除了課本劇,筆者所在學校還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傳統文化短劇、傳統文化小故事等形式創新性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其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的功能,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郭海鳳.簡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傳承與應用[J].現代交際,2019(13)
[2]霍慧敏.新時期中職德育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