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輝穎
摘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要從學生成長的角度關注學生的思維形成和變化狀況,同時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指導確保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豐富與發展。閱讀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培養學生從書面語言能力不斷向獲取信息能力進行轉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我創造性思維能夠得到有效的發展。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培育,以期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提供助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造性思維
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進行培養,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動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過程,更是對跨世紀人才培養的時代性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師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可以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發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適時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創設情境,對學生的主動性思維進行訓練
思維活動通常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有著密切聯系。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提出合理的問題,然后通過問題的引領使學生展開積極有效的思考,使學生對問題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探索。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如果學生沒有閱讀課文,只是看到課文中的插圖,也會思考烏鴉如何做才能喝到水。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聽課文錄音,使他們在初步感知文章內容的前提下,了解故事的具體內容。緊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其中的情節進行模仿,學生在反復實踐的過程中,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同時能夠了解句子之間所存在的邏輯關系。
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故事情節的理解程度,教師可以讓某位學生在課堂上表演烏鴉喝水的情節。表演活動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訓練學生的主動思維,進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實際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主動性思維進行訓練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而情境的創設也可以在多個內容中有充分的體現。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要注重情境創設的合理性,盡量確保情境與學生知識背景和課文內容之間的聯系性,要避免出現為了情境而情境的現象。為了進一步提升情境創設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同時要在訓練學生主動性思維的過程中確保情境創設的合理性,并在后期的教學環節中進行適當的調整[1]。
二、活用教材,訓練學生的靈活性思維
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中的核心內容之一,提倡從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多維思考,通過多個方面的分析得到不同于一般的見解,是一種高效的思維方式。求異思維體現了思維的靈活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正向的發展與推動[2]。例引導學生養成更加靈活的思維習慣,推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把握閱讀教學的契機,對課本中現成的素材進行靈活調整與使用,進一步延伸和拓寬教學如,在教學《美麗的南沙群島》一課時,部分小學生因為生活區域、生活環境、生活閱歷等原因,并沒有見過真正的大海,因此,他們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就很難感受到課文中所描繪的美麗景色。面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要對教材進行靈活的調整與使用,不要一味恪守于教材中的內容,可以先引導學生通過視頻等方式初步了解大海的特征,然后再進入到課文學習中,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唱《大海啊!故鄉》《軍港之夜》等一些關于大海的歌曲,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從而實現教學內容的靈活調整和呈現。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經過專家精挑細選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學性,但是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因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的學生存在著差異性,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同樣的教材,對于不同的學生而言,也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對教材進行靈活的調整與使用,進而訓練學生的靈活性思維,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提供良好基礎。
三、打破思維定式,對學生的獨特思維進行訓練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鼓勵和指導學生通過自主提問來進行思考,要鼓勵他們敢于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找到更加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如可以利用反向思維的方式獲得一些獨特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探索,不斷促進他們自我創新意識的形成,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獲得發展與提升,可以引導學生從一個更新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并使他們通過不同的途徑進行進一步的探索與反思,進而提高學生的變通能力和求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