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紀云

摘 要:數學,一個讓學生又愛又恨,讓專業學者愛不釋手的學科,它既神秘又不容易被人理解,我們試圖把它作為一門開放性的、成長型的以及學習型的科目進行教授。
關鍵詞:興趣;理解;邏輯
如果有人不相信數學是簡單的,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人生有多復雜。
——馮·諾依曼
一、“眾人”眼中的數學
1、“誤解”
在我們的成長環境中,時不時會聽到關于數學的負面影響:枯燥,難懂,甚至連性別歧視都被冠名:女孩子學不好數學很正常嘛!不是每個人都是學數學的料,數學學了也沒有什么用,我們生活中又用不到,數學在家長和學生的印象中變得遙不可及,是我們這些不“聰明”的孩子用盡所有力氣都無法達到的一種境界,他們對數學產生了恐懼,也接受了“數學不是人人都能學好的,我是女孩子,我數學一定不如男孩子,數學都是聰明人才能學好的等等,這些致命性的誤導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成長。
2、“魅力”
數學到底是什么?為什么那么多的學生討厭它,害怕它?
數學是一門知識點瑣碎,復雜,但各個環節連貫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想學好它,必須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和耐力,對于它的內容不僅僅是表面上的理解,是需要深入,透徹的理解,是需要興趣做支撐,興趣的來源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授課教師的引導。很多人認為數學只關乎對錯,只是一個以“成績”為評判標準的學科,若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都做些什么,學了些什么,他們會不約而同的回答:記公式,做題。很少有學生去探索學數學的奧秘,定理,公式是如何得來的,各種數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或者學習這些知識的用途,他們在課堂上的唯一目標就是把題目作對,爭取在老師和同學間好的表現,這種機械式的輸入很容易產生厭惡,產生這種現象或許是因為他們對數學的認知不夠,當我們詢問學生什么是數學時,他們給出的描述與數學領域專家們給出的描述大相徑庭。學生們通會說:數學是一門以記公式為主和不停的計算的一門學科,而數學家們則說:數學是研究規律,充滿藝術美感的學科。數學的美在于我們探索問題,尋求答案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未知,而周圍的環境也是變幻莫測,充滿了挑戰。當思路豁然開朗時,問題就變得簡單可視,這也是數學的魅力之一,總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問題可視化,把亂如麻的思路條理化,清晰化。2015年菲爾茲獎得主:瑪麗亞姆·莫茲坎尼在雙曲面方向的研究被認為是近十年中最杰出的理論。在她的研究工作中,總是把復雜的問題圖像化、簡單化,而她的整個研究理論過程基本都是可視的,所以在她看來數學就是一個關于可視化圖形、可以解決復雜問題的充滿不確定性的學科。
基思·德夫林在《Mathematics:the Science of Patterns》書中寫到:因為抽象的規律是思維、交流、計算、社會和生活的本質,所以作為研究抽象規律的科學-數學,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它的影響。
二、數學與生活
1、有“溫度”的數學
數學的誕生是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而發展。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中都蘊含著數學的力量,若想真正理解數學的本質,最好從人類的生存環境以及自然界的變幻莫測中探索。
如果仔細觀察樹的年輪,可以發現所有的年輪都是有規律的同心圓環,因季節和氣候的變化,同心圓環的半徑會隨之變化。住宅設計,考慮人的身心發展,室內自然采光需要符合施工標準,所以要設計出既美觀又實用的窗戶,而設計中窗戶的長寬尺寸比一般為1:0.6,接近黃金分割比0.618;海洋中的動物也會運用數學:海豚在水中通過超聲波來定位。講述這些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看到更廣闊,更平凡的數學,數學不是他們印象中枯燥的計算,冰冷的數字,它是有溫度,也告訴他們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我們都可以發現數學的影子,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學數學真的有用嗎?”
多年后,筆者成為一名數學老師,遇到過很多學生,并告訴他們,數學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對它關閉了心門,阻斷了你們相互了解的唯一通道,數學很美,生活中的數學就像一陣微風,輕撫你的面頰,也像黑夜中的一顆流星,給你帶來驚喜。它不是枯燥無味的計算,應該是思考、表達工具,它是多元化的,是你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首先我們得承認,我們在學校里學到的大部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是隱形存在的,它對我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們不能一口否決數學在其中的影響力,雖然買菜的時候真的用不上一元二次方程,余切函數和微積分,但是我們看到的數學符號,思考問題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中,蘊含著數學知識,蘊含著數學的思維模式。
2、“低調”的數學
倫敦大學的計算神經科學家和物理學家卡爾·弗里斯頓說:
數學具備簡潔、直接和齊整的特性,所以如果你把它看作一種語言的話,它比其他任何語言都更適合用來描述這個世界。宇宙的變幻,時代的變遷,生物的進化都在用數學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解讀它的規則和邏輯,以便自己更好的適應。諾貝爾經濟學,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獎的得主幾乎都用到了數學工具,這些獲獎者有深厚數學功底,還有少數本身就是數學家。甚至著名作曲家貝多芬,他的大部分的創作都是在失聰中度過,之所以創造出如此錯綜復雜美妙動聽的樂曲,是因為他發現了音樂與數學之間有趣的聯系,貝多芬曾說:“作曲時,我腦海里總有一幅畫,我就沿著畫上的線條來譜曲” 憑借自己對音樂的感知,將不同音符的頻率之間的數學關系。
現在的數學被稱為“科學之王”其實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用數學計算,只不過有時是不自知的。比如在參加長跑比賽的時候,大腦就進行了非常復雜的數學計算:在什么時間以及什么位置需要加速。我們也一直在用數學來預測、修正、再預測自己觀點和想法。數學鍛煉了我們要理性審視世界的數學。
三、結語
數學是一種理性精神。約翰·納什曾說:“從精神病人回歸為一個理性人的快樂,和身體有病然后恢復健康的快樂還是不能相比的。”
參考文獻
[1]喬.博勒.這才是數學[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