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高校教育中,立德樹人已成為教育的最終目標,而加強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可以有效地將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思想意識中,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同時,高校支部建設可以加強并鞏固黨的基層建設,并形成堅實戰斗堡壘,以此加強黨與教師的凝聚和聯系。將高校支部建設與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有效地融合,可以將思想政治貫穿整個教育工作,這也是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高校支部建設;公共基礎課程思政;有效融合;機制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我們就要將加強思想政治在高校教育中的滲透作為教育工作重點。高校支部建設與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兩者之間互為促進,能夠加強思想政治在高校教育中滲透。但在實際高校教育中,仍有高校教師黨支部作用發揮不充分和組織生活效果不佳的問題。所以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促進高校支部建設與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有效融合成為本次重要討論的課題。
1.高校支部建設與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概述
1.1高校支部建設
黨的十九大作出建設教育強國的部署,高校支部肩負教育、監督等重要職務,鞏固基層黨組織,加強黨與廣大教師的聯合是高校支部工作核心。可以更好地將政治思想貫穿在高校教育中,為高校思政建設提供保障。
1.2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
高校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是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并對學生的行為舉止產生影響。其最終目標是立德樹人,而立德樹人也是教育的最終目標。“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在教育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以“課程思政”為標桿開展高校教育工作是培養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舉措[1]。
1.3高校支部建設與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融合的重要意義
黨建工作和教育教學是高校育人過程中的兩個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校的教育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大任務[2]。作為實現思想政治工作貫通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路徑,“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育人理念的新方向,正成為高校培養時代新人的新方法、新途徑。
在這一前提下,圍繞黨建與教育教學兩大主題,基層黨支部如何在高校黨委的領導下,建立較為完備的系統化創新機制,保證黨建工作得到持續有效的展開,形成黨建與課程思政建設有效融合,形成一套良性的運行機制,值得進一步思考和探究。
2.高校支部建設與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融合現狀
(一)黨支部作用發揮不充分,公共基礎課程思政與高校支部建設融合困難。首先,教師黨員的教學任務繁重,部分支部活動工作落實不到位。這使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的宣傳和開展受到很大負面影響。其次,黨支部與學校、學生、教師等聯系不夠緊密,這使得黨的方針政策很難落實到實處[3]。同時,如果學生等出現實際問題時,也不能為他們提供重要依據。這嚴重制約了思想政治在高校教育中的滲透。最后,高校支部建設與教學工作組配合度不夠,沒能將思想政治貫穿在教學過程中。
(二)黨支部組織生活效果不佳,公共基礎課程思政與高校支部建設融合效果差。首先,黨員在高校支部活動中的參與度不高,這使得課程思政的宣傳效果不明顯。其次,黨支部組織生活形式過于單一,不利于調動黨員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黨員無法更好地提高政治理論素養。最后,高校教師黨員作為先進知識分子,而部分教師黨員由于理想信念不堅定、意識薄弱、輕視對政治理論的學習等問題,沒有充分發揮其模范作用。這也是影響高校支部建設與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有效融合的一大因素。因此,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我們當前重要考慮的課題。
3.推進高校支部建設與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有效融合的策略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積極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用好課堂教學這個育人主渠道,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性舉措,是對高校教師教書育人初心與使命的價值回歸和生動實踐。高校教師黨支部作為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基本單位,是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高校基層的戰斗堡壘,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支撐,因此,我們要嚴格落實《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中有關高校黨支部重點任務的明確規定,充分發揮黨支部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4],自覺承擔政治功能、意識形態功能和組織育人功能,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內化到支部建設的各方面、各環節,教育引導廣大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從而推進高校支部建設與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有效融合,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將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黨支部組織生活的重要內容。首先,教師黨支部要強化政治功能,牢牢把握“課程思政”建設的政治方向。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組織者,要把推動講政治要求貫穿教育教學和科研活動全過程作為黨支部工作重要著力點。其次,教師黨支部要按照“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遵循高職教育發展規律,結合學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總要求,組織基礎課程教學團隊積極研討修訂融入相關思政內容的課程教學標準、課程考核大綱及考核標準,同時積極推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5]。最后,在具體組織實施上,教師黨支部可以嘗試開展集中研討提問題、集中備課提質量、集中培訓提素質的“三集中”模式以期更有效監督課堂思政的開展,確保課堂思政同向同行、協同一體,切實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下轉161頁)
(上接162頁)
(二)充分發揮教師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將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有效轉化為部門全體教師的生動實踐。教師黨支部持續加強作風建設,充分發揮黨內思想政治工作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不斷增強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宣傳群眾的看家本領,堅持充分信任、緊緊依靠廣大教師,堅持黨員領導干部帶頭攻堅克難,切實把全體教師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學校黨委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部署上來。
另外,教師黨支部要堅持黨支部書記帶頭推動、優秀教師黨員先行試點,努力打造示范課程、示范案例,形成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彰顯標桿效應。要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提高自身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在全體教師黨員、群眾范圍內積極開展學習共同體建設,發揮先進典型示范作用,建立完善傳幫帶機制,把教師隊伍打造成一支會做、善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時代教育工作隊伍,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果有效落實到每位教師的課堂[6]。要強化民主監督,將師德師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情況納入教師黨員民主評議,將教師黨員的評議情況納入教師職稱評審。廣大教師黨員要堅持“以生為本”,充分發揚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精神,引領廣大教師深入研究課程、精心設計課程,在課堂知識傳授與專業價值引領的創造性融合上下功夫,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重構課程結構上下功夫,堅持在支部一次次集體研討中打磨課程、總結經驗,提升課堂育人實效,筑牢學生的理想信念根基。
結語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向,廣大教師黨員要“以生為本”,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充分發揮黨支部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和先鋒模范作用,以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使“課程思政”融入到高校支部建設和教育工作中,以確保“課程思政”協同一體,切實提升思想政治在高校教育中的滲透,加強思政育人的效果,進一步推動高校支部建設與公共基礎課程思政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嵇煒,耿璇,李俊華,蘇興亞.加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J].法制博覽,2020(18):47-48.
[2]田亞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經濟師,2020(06):180-181.
[3]肖志亮.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思考[J].科技風,2020(16):48-49.
[4]劉朝暉.群體凝聚力理論視角下的新時代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4(01):108-112.
[5]高柏,陳井影,張紅軍,管文娟,馬文潔,郭亞丹.新時代高校基層支部黨建工作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0(01):171-172+175.
[6]史文君.淺談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的建設和戰斗堡壘作用[J].法制與社會,2019(33):232-233.
作者簡介:
呂振雷(1982年—),男,河南封丘人,本科,副教授,信息技術、基層黨務。
課題基金:
2019年校級基層黨建工作研究與創新項目(項目編號:2019DJ-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