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華
摘要: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是為社會輸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會計基礎》課程是高中職院校中經濟學各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具有極強的技術性和理論性,在該門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既能夠掌握金融的基礎知識,又能夠全面了解會計的基本技能和原理。因此,高中職的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以科學、合理的手段革新該門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有效突破課程教學中的問題,真正發揮出《會計基礎》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高中職教育;會計基礎;教學問題;解決對策
引言
《會計基礎》是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的基礎,既包含了會計崗位對職業人員的要求,又包含了該崗位上應具備的基本會計核算技能。故而,教師在開展《會計基礎》教學活動時,要始終基于學生的發展需求和社會需要視角,不斷革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手段,應用創新的教學模式推動學生多元化的發展,充分結合實踐,讓學生能夠形成自主開拓的良好意識,進而真正使《會計基礎》課程正向發展。
一、高中職《會計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過分重視理論教學
《會計基礎》是會計類專業的基礎課程,蘊含了豐富的專業性知識和理論性知識,是財務管理、審計、成本會計等專業課程的根基,因此,該門課程內容相對枯燥和嚴謹。在現階段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延續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單一文字教學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學生長期在該模式的學習中,會對《會計基礎》產生錯誤認知,甚至會由此形成強烈的抵觸心理,進而使課程推進效果不佳。
同時,部分院校沒有認知到實踐與理論教學共同發展的重要性,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沒有通過實踐環節檢驗已掌握的理論知識,更無法實際體驗到具體的操作樂趣,最終學生難以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教師也無法進一步提高課堂質量。
(二)教學形式和教材內容單一
在現階段的教學安排中,高中職院校的《會計基礎》課程模式仍然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體,配合簡易的輔助課件為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師缺乏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運用,就難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熱情[1]。在如今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中,會計行業的推進和發展依然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會計人才只有具備了較強的信息處理技能,才能夠有效地完成信息化操作。
此外,教學效果的優良與教材的選擇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目前的實訓教材中,大部分內容都要求與會計業務吻合,這就導致各類型教材都具有較高的仿真性。如若教師在教學過程僅僅將教學內容局限于會計核算,就很難滿足學生將來對會計工作的需求,故而教師要盡可能根據崗位的不同進行有效的角色實訓,在最大程度上推動學生將所學的稅務、內部控制、財務分析等知識融會貫通。
(三)教師實踐教學技能不足
《會計基礎》課程既要求教師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要求教師具備大量的實踐經驗。但就目前的狀況而言,大部分教師從高校畢業后直接走上教師崗位,雖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卻嚴重缺乏實踐經驗。教師對會計行業的具體工作內容和流程了解不透徹,就會嚴重影響該課程的實踐教學效果。
另外,高中職院校的學生與本科院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個性差異,在自學能力、自我約束能力上相對較弱,學生難以接受長時間的理論知識學習,因此,就需要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引導學生多參與、多動手,激發學生活躍的思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程質量。
二、優化高中職《會計基礎》課程教學的對策探討
(一)創新教學理念,合理樹立教學目標
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會計基礎》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從技能導向的教學模式轉化為以素質導向,力求培養出具有豐富會計相關知識和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又能勝任一線操作和基層管理工作的綜合型人才。因此,教師就要合理樹立教學目標,革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比如,教師在開課前,可先將該堂課程的目標內容和核心知識以圖文分析的形式分享到班級學習群中,引導學生在課前對該部分內容進行輪廓性學習。在課上,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根據以上資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探究,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身的看法、見解或獲取的信息。在學生分享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并針對學生的討論內容給予意見。同時教師要始終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反饋學生對資料提出的問題,并將多次反復出現的問題進行記錄,歸納成主要問題在討論結束后重點剖析。在學生討論完成后,教師則要鼓勵各個小組成員闡述最終的探究成果,在學生進行講述時,教師要將學生的“初期成果”記錄于黑板上,但不過分干涉其中的偏差部分或遺漏部分,更不以消極負面的態度批判學生的成果。接著,教師要整合學生現目前獲取的知識,并以此為線索探究該堂課程中的重點內容,如:固定資產核算、職工薪酬核算、總賬報表等等。在重點分析的過程中,教師要逐一展開班級統一性問題剖析,并引導學生在拓展中挖掘自主探究成果中的造成偏差和遺漏的原因。然后,在學生完成第一階段的學習后,教師再以同樣的方式推進課程發展,讓學生在階段性的學習中分次掌握相關知識,并逐步深入到該堂課程的核心部分和重難點部分。最后,教師要再次引導學生在現有的基礎上對該堂課程內容進行討論,將小組獲取的知識以簡易報告的方式分享給其他同學,教師則幫助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示出來。
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能夠真正實現“素質與發展、學習與工作、崗位與課程”三位一體的目標,既能夠培養出符合企業標準的職業人,又能夠逐步推動學生個人素養的形成,使學生在階段性的課程安排中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能力,真正為將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二)加強工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訓成效
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教師要重視在教學工作中的實踐性課程安排,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起來,擴大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期間獲得職業創新發展的能力。同時,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也會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比如,校方要加強校內外會計專家的聯系,從實訓教材入手,編寫更符合現代化職業發展要求的教材。實訓教材要始終以《會計基礎》課程的理論知識為基礎,并不斷結合現代化會計工作崗位提出的新要求和用人單位的具體需求,力求實訓內容與企業規則相契合。同時,校方要結合高中職院校的學生特點,開發符合學生發展需求和個性特點的實訓課程,并將校內教師和校外企業的經驗相結合,使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無縫連接、相互關聯。這樣的實訓教材不但能夠使學生切實與會計業務建立起連接,又能夠使實訓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實踐操作需求,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2]。
其次,教師可開展校企聯合實訓。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可根據不同崗位的具體要求與企業達成合作培訓模式,定期讓學生到崗位進行實踐,了解財務會計人員的具體工作,如:認知財務單據、管理會計檔案、編制財務報表等等。在學生實踐過程中,企業的負責人員則作為校外教師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記錄、評估和反饋,在學生實踐完成后根據該階段的成果,給予真誠的幫助和指導,并與校內教師達成優化建議,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突破傳統學習模式的枷鎖,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檢驗理論知識、深化理論知識、強化操作能力。這不僅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又能幫助學生實時了解行業的最新動態和新鮮資訊,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調整自身的學習模式,推動自身良性發展。
此外,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學生分為多個層次,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性格特點,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模式,運用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指導措施彌補學生的短板,提高學習成效。如:針對感知、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教師要在得到學生反饋信息后,引導學生突破自身局限,挑戰更具有難度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從而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同時,往更廣闊的方向發展。針對感知、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教師則要幫助其攻克現階段的難題,扎實掌握會計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而在現有的基礎上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提高自身的實力,真正實現班級學生都學有所得的目的。
(三)豐富教學手段,拓展學生學習視野
在《會計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發揮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優勢,豐富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生動、形象、富有生命力的學習氛圍,讓抽象生硬的知識以更直觀、更準確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在寓教于樂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學習視野的同時,強化日后實際工作的對接力度[3]。
比如,教師可定期為學生布置具體的會計工作任務,并將趣味游戲融入課堂中,開展“會計比拼大賽”。在游戲活動開始前,教師要將任務的具體需求和審核標準發布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完成任務,并將具體的完成過程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作為輔助展示信息分享給其他同學。在活動開始時,教師要帶領學生統一分析該任務的具體標準和流程,幫助學生二次認知。接著,教師隨機邀請一名同學將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其他同學,并進行講解。在該同學進行分析時,教師可適時針對某一環節提出疑問,展示同學則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和回答,必要時可求助現場的其他同學。在該同學完成展示后,教師再邀請第二名同學以上述的方式展示工作成果,其余同學則作為“大眾評審”根據兩位同學的具體展示效果和工作的完成程度留取一名同學繼續參與比賽,并接受第三位“挑戰者”的挑戰,以此類推,最終留到最后的同學則為該次“會計比拼大賽”的優勝者,教師可給予獎勵和表揚。最后,教師要根據優勝者的成果和工作流程為線索,對學生在完成工作時所出現的不足和短板進行剖析,完善學生的專業認知結構。
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在良性競爭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知識儲備量,并在信息碰撞的過程中感受到會計知識與自身發展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提高自身要求,不斷強化自身的學習能力,最終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實現學有所得、學有所用的目的。
結語
綜上所述,《會計基礎》課程在高中職院校的教育中占據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教師應重視課程教學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明確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目標,緊密結合現代化社會對該崗位的全新要求,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開發課程、完善教學,使學生能夠在專業化、現代化、高效化的課堂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為將來成為高素質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于水英.高職院校《會計職業基礎》課程實踐教學設計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9(04):27-29+47.
[2]房萍萍.高職基礎會計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J].現代職業教育,2019(31):304-305.
[3]董娜,劉雪凌,劉秀潔.高職院校基礎會計實踐教學環節改革研究與實踐[J].山西青年,2019(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