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莉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所起的作用只是引導,為了將學生的學習狀態調整到最佳,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師要合理創設思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發展智力活動,主動進行知識體系的構建,獲取認知能力。
關鍵詞:創設情境;學生;思維發展
數學教學活動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教學形式,它是靈活多變的,是師生、生生之間通過互動交往實現共同發展的學習過程。在實際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以及知識背景,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學會觀察、交流、反思,在活動中體會知識的產生,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積累相應的情感體驗,主動進行知識構建,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一、創設問題情境,誘導學生“樂”思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靈魂,沒有問題的課堂是沉悶、死板的,學生不會產生高質量的思維。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識掌握水平進行問題設置,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又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狀態,尋求新舊知識的銜接點,用學生獨特的眼光去審視問題,感悟知識情感,產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體驗解決相應問題的快樂。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內容時,教師可通過問題情境直接引入課題: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們展示一些熟悉的軸對稱圖形,如楓葉、蝴蝶等,并讓學生們認真觀察,看能不能發現這些圖形的特點。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很快就發現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這時教師繼續引導提問,同學們還知道哪些軸對稱圖形?學生們瞬間來了興趣,開始尋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衣服、燈籠、房屋……當遇到拿不準的圖形時,學生們開始交流、探討,教師適時地加以點撥,學生很快就總結出了軸對稱圖形的定義,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索:圓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如果是,圓的對稱軸有多少條……
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學生熟悉的一系列問題,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強化了學生的知識認知,激發了學生對課堂知識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度,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善”思
一直以來,數學給學生的印象就是抽象、難懂。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數學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原因,使數學成為一種純理論的思維,若想改變這種現象,就必須給數學以具體的形式,讓數學知識具體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知識的形成,感受知識的存在,激發學生思考的意識,探索知識的奧妙,促進學生多角度進行知識思考,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教師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教學:(1)有甲、乙兩個盛100克水的玻璃杯,小明在玻璃杯甲中放入20克的紅糖,在玻璃杯乙中放入10克的紅糖,大家想想,哪個水杯中的水會更加甜,原因是什么?(2)假如兩個玻璃杯盛的水不同,放入的糖也不同(如玻璃杯甲盛50克的水,放入5克紅糖,玻璃杯乙盛40克的水,放入3克紅糖),結果會怎樣?這道題目在生活現象中隱含了數學百分數問題,(1)問中,玻璃杯的水是一樣的,加入的紅糖不同,學生依據生活經驗很容易知道,加入的糖越多,水越甜;(2)問中,玻璃杯中的水不一樣,加入的紅糖也不一樣,想要知道哪杯水更甜,學生需要開動腦筋進行思考,教師再適當地引導,學生就會發現可以算出水中的含糖量,進而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順時提升,學生開始發散數學思維展開想象,培養了學生問題思考的意識,提高了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本質和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探索情境,激發學生“新”思
教學過程是一門課堂藝術,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可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新、舊知識的沖突中,或是讓學生在知和不知之間進行徘徊,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不斷進行探索,形成新的學習觀念、獲得相應的知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創設一定的探索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知識的探索,激發學生產生高效思維,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可通過戶外活動對學生進行課堂引導,繼而引導提問:去戶外活動中,遇到了一些數學問題,大家愿意幫他們解決嗎?學生很是興奮。于是,教師引導教學題目:3個人參加戶外活動,準備了9塊面包,他們應該怎樣分配?(要求平均分配)學生很快算出,每人分得3塊。教師繼續提問,如果是4個人呢?5個人呢?6、7個人呢? 學生用圖片代替面包動手實際分配,發現4個人每人2塊面包,還剩1塊;如果5個人,就只能是1人1塊面包,剩余4塊;如此分配下去,總會產生剩余。教師給出解釋:每人分得一樣多,分完剩下的部分叫作余數,而這種現象就叫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情境中不斷地探索,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思維的高速運轉中獲得了新知。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依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生活背景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索、交流、合作,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效發展,從而促使學生真正的理解并掌握相關技能和方法。
參考文獻:
[1]郭玉璞.淺談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9 (12).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