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佳
摘 要:近幾年,新課改得到施行,素質教育理念逐漸滲透于各個教育階段當中。音樂作為小學課程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不僅應該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和技巧,還應該重視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方面的培養。尋找核心素養內涵與小學音樂課程之間的結合點開展教學活動,已經成為小學音樂教師所面臨的一項課題。本文就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展開了一系列的探析。
關鍵詞:小學音樂;核心素養;有效途徑
引言:
音樂課堂是開展素質教育教學的主要平臺。培養學生形成核心素養已經成為了小學階段的一項教育目標。音樂核心素養具有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四個維度,即自主音樂需要、實踐能力、情感體驗、文化理解。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從自身的角度深入解讀核心素養的內涵,在教學中,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音樂認知能力開展教學活動。
一、聯系實際生活元素激發學生的音樂需求
音樂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藝術元素,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通過音樂得到心靈的慰藉與共鳴。這是音樂的魅力[1]。在小學階段,有效的音樂教學活動能激發學生的音樂需求,使其能獲得積極的體驗。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引導學生主動發掘自身的音樂需要,為形成核心素養夯實基礎。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到《過新年》這部分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融入音樂的世界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過年場景的動畫。在動畫中,學生可以看到小朋友穿新衣、放鞭炮、貼春聯、分糖果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所了解的新年的歌有哪些,進行互相分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原來音樂也是新年的一種元素,歡快的音樂與新年的氣氛相符,從而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音樂需要。
二、營造和諧課堂氛圍,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
在課堂中營造和諧的氛圍,有利于達到培養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目標,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弱[2],要想使其在音樂課堂中獲得情感體驗,教師應該使學生在課堂中能以放松的狀態參與教學活動,并能在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的驅使下主動學習,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到《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這首歌曲時,可以將歌曲作為背景音樂在課堂上播放,并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與老師之間發生過什么樣的故事?比如,教師如何指導自己學習?如何幫助自己排解心中的煩惱?如何與自己成為朋友?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講一講自己和老師的故事。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會逐漸理解“老師是辛勤的園丁”“老師是蠟燭”這些比喻。教師可以教學生演唱這首歌曲,使學生和教師之間形成深厚的情感,達到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教學目標。
三、開展豐富化音樂活動,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在培養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目標導向下,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借助豐富化的音樂活動使學生能參與到音樂實踐當中,從而逐漸形成音樂方面的實踐能力。實踐能力是音樂核心素養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師的主要要求是使學生能夠“動起來”,而不是一味坐在課堂上接受音樂知識[3]。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到《快樂的課間》這個部分時,可以為學生舉辦一個小型的“我的課間活動真精彩”的音樂表演比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在課間經常進行的一些活動嘗試創作一小段歌曲,或者以音樂劇的形式表演出來。學生進行自主準備與表演的過程都是其得到鍛煉的過程,有利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四、滲透音樂文化知識,強化學生文化理解
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文化載體。這就使得教師以核心素養作為培養目標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具體的音樂作品,為學生滲透一些音樂文化方面的知識,強化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到《東邊升起月亮》(歌劇《圖蘭朵特》)這個部分時,可以針對我國的傳統戲劇與西方的歌劇進行對比,從文化的角度為學生分別介紹戲劇與歌劇的起源、發展歷程、文化背景等內容。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并引導其在小組中進行自由討論,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音樂文化。另外,對于學生比較陌生的西方歌劇,教師可以進行一些拓展,比如,《雪絨花》《貓》等,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善的音樂文化知識體系。
結束語:綜上所述,以音樂課堂為平臺向學生滲透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發展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聯系實際生活元素激發學生的音樂需求;營造和諧課堂氛圍,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開展豐富化音樂活動,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滲透音樂文化知識,強化學生的文化理解。通過本文對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展開的一系列探析,希望能為優化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果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滕桂海.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探究[J].華夏教師,2019(14):16-17.
[2]張翼.探析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J].北方音樂,2019,39(02):195-196.
[3]褚維維.探析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7(3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