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摘要:目前全國正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不斷努力,但貧困地區依舊存在,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同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隨著精準扶貧戰略的提出,山東一些農村地區貧困問題也出現新的特點。該文結合現階段山東省部分農村存在的貧困問題特征,找到貧困問題形成的原因,并在精準扶貧政策下提出要優化生產結構,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群眾在扶貧工作中的參與性,建設基層干部隊伍,提升貧困人民文化素質,促進農村農業發展,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實現脫貧致富。
關鍵詞:精準扶貧;脫貧致富;相對貧困;返貧;生產結構
王 強. 山東地區精準扶貧視域下農村脫貧致富對策建議[J]. 農業工程技術,2019,40(14):5+7.
精準扶貧指有針對性、準確性的開展扶貧工作,不應搞平均主義,要重點幫扶特困地區的家庭及特困群體,有效準確地落實扶貧工作。山東省響應黨中央號召,結合部分農村地區貧困特點,準確、有效、合理地開展扶貧工作,努力挖掘、整合社會各領域力量和資源,有針對性地落實精準扶貧工作,努力建設美麗新山東,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
一、山東省部分農村貧困特征
改革開放后,山東省在脫貧扶貧工作中真抓實干,努力縮小城市與農村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隨著扶貧形勢的變化,山東部分農村貧困問題呈現出新特征。
1、貧困程度較深
扶貧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發展。一些貧困的農村地區,隨著地區經濟不斷發展,不斷優化貧困地區的產業結構,增強縣域經濟的實力,貧困地區村民人均收入明顯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民消費支出,優化了地區的基礎設施。但受到歷史發展演進、地理自然條件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一些貧困的農村地區還存在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較多等問題,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山東一些貧困地區的貧困問題,這將制約這些地區的發展,也會對山東整體發展造成影響。
2、貧困人口呈現“插花式”分布
山東部分農村地區的貧困人口分布逐漸集中到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落后的邊遠地區、高山區以及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在全部人口數量中,貧困人口集中的情況有著較大占比;而從全省的角度來看,農村貧困人口分布呈現出“插花式”,主要的分布特征是分布范圍不集中、分散成點狀、貧困成因較為復雜、存在隱蔽性、難以消除貧困狀況等。通過階段不同、程度不同的扶貧開發工作,部分貧困人口從區域性分布轉化為點狀分布,呈零星狀分散[1]。
3、相對貧困問題突出
絕對貧困為生存貧困,指的是貧困人員無法滿足自身生存發展的生活保障及生存要求。結合貧困監測資料可知,山東農村地區貧困人口最基本的物質生活可以得到保障,農村地區絕對貧困趨于緩解。但日益凸顯相對貧困問題,從農民收入不均衡情況來看,盡管能夠在基本上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的問題,但還有一些人收入比社會最低收入水平低,貧困人口收入存在明顯差距,即為相對貧困?,F階段山東扶貧的主要對象是農村相對貧困的貧困人口。
4、返貧問題普遍
返貧指的是受生態環境、自然災害、產業格局調整、外部市場變化、升學、患病等因素影響,在貧困標準線上或原有脫貧人口因收入低又回到貧困隊伍中,成為貧困人口。返貧問題的普遍性暴露出貧困人口對外來風險抵御的能力弱,現階段山東部分農村地區人口處于脫貧和返貧不穩定狀態,返貧給精準扶貧工作帶來一定壓力。在返貧總人口中因患病及自然災害影響的返貧人口比例較大,這也是精準扶貧工作的重點對象。
二、山東貧困出現新特點的原因
改革開放后,山東脫貧工作獲得良好成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絕對貧困問題。現階段農村貧困問題呈現出新的特征,找出貧困形成原因可深刻認識到脫貧工作面臨的難點,從而更好地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1、生產結構單一
山東部分貧困農村地區存在著生產結構單一的情況。農業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種植業,且主要種植糧食,經濟作物種植較少。農業生產是部分農村地區農民主要收入來源,生產結構單一難以提升農民種植的經濟效益,貧困農戶生活質量差,沒有良好的抵抗風險能力。生產結構單一,使得山東部分農村地區發展落后,加重了貧困情況。
2、貧困人口文化素質低
山東部分農村地區集聚了很多貧困人口,主要是因為這些人文化素質不高,思想較為保守。在山東一些貧困農村地區,依舊有一些農民存在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陷入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中。除此之外,部分貧困農村地區教學水平較低,師資較為薄弱,加上家庭經濟負擔重,使得部分人口接受教育少,文化水平低。部分農村地區的教育事業比發達地區落后,尤其是貧困地區,因為教育事業落后,使得貧困人口素質不高,掌握的技術、文化及知識有限,難以提升自身的脫貧能力[2]。
3、扶貧政策沒有完全落實,群眾參與度低
針對貧困農村地區開展扶貧工作時,會出現投入資金分散、政策合力不足、難以精準發力等情況。為改變貧困農村地區的狀態,應將這些地區作為扶貧工作的重點,加大工作力度。除此之外,山東扶貧任務較為繁重,群眾沒有積極參與將對貧困農村人口脫貧致富產生嚴重影響。
三、精準扶貧下山東農村脫貧致富的對策
1、優化生產結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山東貧困農村地區資金來源渠道少,主要是糧食種植。為了完善農業生產的條件,可改造低產田,對生產結構進行調整,種植更多的經濟作物。貧困地區人民要解放思想,使用先進技術,合理科學的安排農作物種植,使產業轉移升級。此外,可改造貧困農村農戶的房屋,在貧困農村地區建設醫療衛生、公路、學校及通訊等基本設施,加強貧困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2、加強群眾在扶貧工作中的參與性
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應依靠群眾的力量,堅持以人為本,使群眾科學地參與到扶貧工作中。在落實扶貧工作時,政府應為貧困人民創造一定的參與機會,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參加到扶貧工作中,為貧困人民脫貧致富打下堅實的基礎,提升貧困人口在扶貧工作中參與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各部門的扶貧工作要深入開展,引導貧困人口構建經濟協作組織,和非貧困地區進行有效溝通和協調,開展一些幫扶協作,例如社會捐助及項目協作等。對社會各類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將扶貧主力拓寬,發揮社會各方力量,進行不同方式、不同特點的精準扶貧工作。
3、建設基層干部隊伍,提升貧困人民文化素質
與貧困人民頻繁接觸的是農村基層的干部,基層干部隊伍可直接落實扶貧政策以及規劃扶貧資金的應用。應加強各級黨政干部的實踐鍛煉及理論培訓,優化工作作風,將精準扶貧作為導向,將幫扶措施與幫扶計劃落實到每一戶貧困家庭,準確落實幫扶資金任務及項目。要提高干部隊伍的執行能力,及時援助受不可抗力因素影響的貧困人口,對貧困戶給予及時有效的救助?;鶎痈刹繎e極聯系貧困人口,到貧困地區走訪調查貧困人口的基本情況,對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落實精細化管理。除此之外,很多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低,沒有很強的脫貧能力。應重視提升這一部分群體的素質,使其學習專業技術,增加文化知識及技能的掌握程度,鼓勵貧困人口通過多種途徑創業及就業。
四、結語
為有效落實精準扶貧工作,山東采取了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貧困人民文化素質、增加農民參與度等扶貧對策,以此縮小貧困人口和非貧困人口在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改變部分貧困農村地區的現狀,以早日實現脫貧致富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 吳佳蔓. 精準扶貧政策下農村經濟轉型可持續發展的專題研究[J]. 中國商論,2019(02):206-207.
[2] 吳明芮. 黑龍江省林口縣精準扶貧問題研究[D]. 吉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