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立忠
摘 要:語文的學習貫穿著學生們的整個學習生涯,小到小學初中、大到高中大學,乃至研究生階段。同時,語文也是距離我們生活最近的一門學科。人們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而人們的詩書知識恰恰大部分來自于語文學習中。對于語文的學習,更是要從小學抓起。此外,語文的學習對于學生們來說如此重要,那么身為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老師,又該如何利用正確的教學技巧與方法讓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喜歡學語文、愛上語文課?這是本文將要探討和分析的重點。
關鍵詞:學齡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技巧;措施
我們都知道,小學生的學時與初中、高中相比要長,從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兩點內容,一是小學語文的學習對于打好學生們以后語文的學習基礎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接受程度較差,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學習,因此,語文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更應該重點關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技巧,讓小學生們更容易、更高效的接受所學內容。此外,小學階段的學生們不同于初高中,后者的生理與心理發展緩慢,但小學階段基本上不同年級的學生生理與心理狀態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若要將一到六年級的學生劃分為六個層次則是過于細致,不利于對學生的學習特點與發展做出整體分析。因此,筆者以兩年為一個期限,將小學階段分為三個層面,即低年級。中年級與高年級(這三個層面是包含于小學期間,而非是我們常說的初中或是高中)。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語文老師如何根據其特點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與技巧展開分析。
一、低年級——以游戲帶動課堂學習
低年級的學生指得是一、二年級的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剛剛步入學校,其心理與生理基本處于萌芽狀態,貪玩、心理脆弱、自我意識不強、識字能力差是其主要特點,語文老師在這個階段發揮的作用是十分重要。這個階段的學生貪玩、自我意識差,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語文老師在教學技巧上可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以游戲的形式來進行課堂授課,盡量克服其貪玩的心理。在此基礎上更多的教授學生們一些固定的知識點,讓學生們熟練掌握。以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第四課《四季》為例,本節課的基礎內容是讓一年級的學生們認識一些生字詞,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們在掌握基礎內容的前提下了解到四季中的一些事物,如小草和小鳥對應的是春天;荷葉、青蛙與夏天相匹配;谷穗是秋天的“產物”;雪人是冬天的特征;在講授本課的過程中,語文老師可讓學生們扮演成上述所述的內容,以石頭、剪刀和布的游戲形式,贏的同學由自己向扮演上述內容的同學進行相應的配對,讓學生們對本課內容有個大致把握。此外,在本節課中,我們發現春季和夏季相對應的有一些小動物,但秋季和冬季文中并沒有寫出這兩個季節所對應的小動物。語文老師便可以以此為題,通過石頭、剪刀和布的游戲形式提問同學們讓其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秋冬兩個季節有什么動物。之后由老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讓學生們在書本上進行一些批注。此外,在進行師生互動中,語文老師要注意到,即使學生們回答的問題不太符合要求,語文老師也不應該過于嚴厲批評,盡量照顧到小學生們的情緒,尊重學生。
二、中年級——設置提問,課堂內容循序漸進
筆者將三、四年級的學生劃分為中年級,這個時期的學生自我意識逐步萌芽,并對大部分事物充滿著好奇心,雖然也比較貪玩,但還是比較“害怕”老師。針對上述特點,語文老師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可以通過對問題的設置,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在引發學生好奇心的基礎上,通過對于授課的內容層層深入,由表及里,對本文的理解在老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深入,讓學生們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本文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峰》一課為例,認識一些生字詞是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基本內容,在此基礎上通過設置一些簡單問題讓學生們在掌握到本節課的生詞等基本內容之后,在設置一些與本文思想感情有關的問題,進一步升華文章的學習內容。如文中有一處使用“終于”的詞語,老師可以提問學生們為什么此處要添加上“終于”一詞,是否可以刪去,如果不可以,那么它在此處的含義是什么,以此引發學生們對于本課的進一步思考,并適當批注一些內容??傊?,語文老師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問題的設置一定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因為正如上文所說,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與低年級學生相比已經開始產生自我意識,語文老師可以利用設置合理提問的教學技巧讓中年級學生們在學習一些基本內容的前提下加入一些自己思考的內容,為高年級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奠定基礎。
三、高年級——學生為主,深入學習
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與前兩個階段的學生相比大有不同,自我意識基本形成。這個階段的學生,語文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對教學技巧的使用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我意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一些語文老師要突破傳統的授課模式,即四十分鐘的時間基本上是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手中離不開課本與粉筆,卻對學生的學習進程處于忽視的狀態,也就是說,在授課過程中語文老師未充分利用學生的自我意識來讓后者得以更充分的學習。在筆者閱讀的參考文獻中,筆者發現語文老師可借助一種教學技巧——情景教學來進行授課。這種教學技巧會讓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融入自己思考,將自己的意識與學習的內容相結合,所以設置情景在語文課堂中進行授課是比較適合這個階段的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技巧。在設置情境中,語文老師可與生活實際或是歷史相結合,將學生帶入到所設置的熟悉情境中。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為例。本文的中心思想旨在教導學生們要從小學會保護地球,為保護地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語文老師可以設置一個生活的場景,如地點在家里、人物是一家三口人(隨機抽選三位同學或是詢問哪幾位同學想上臺表演),以《一家人的一天》為主題,來設置情景,讓其他同學觀察這“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是否與自己家庭的生活方式相符合,并對其進行補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們思考我們生活中所使用、常見卻又不可或缺的水資源、電力資源等資源來自于哪里,我們又該如何減少對這些資源的浪費?進一步引導學生們學會如何保護我們的藍色星球。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情景的學習過程中,語文教師更多的是以引導、啟發學生為主,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滲入和發表自己的想法與見解。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利用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或是生活經驗來為將要學習的知識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是將兩者更好融合,進一步深化自我。此外,由于高年級的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語文老師也可在授課中利用設置情景的教學技巧來逐步培養學生者卻的學習觀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素養,逐步讓學生們愛上學語文,也能愛上生活。
新課標中強調在教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語文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更應是如此,即使是低年級的學生也不例外。語文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利用一些教學技巧慢慢的將課堂時間更多的“屬于”小學生,并從小逐步培養小學生們的獨立思考與學習能力。即使小學生年齡小,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在許多語文老師的心中他們還是小孩子,在課堂教學中語文老師并不太注重教學技巧對他們學習的作用,這是一種不可取的行為。無論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語文老師都應該根據不同學齡段的學生在其學習過程中使用適當的教學技巧。
[參考文獻]
[1]黃嫚風.不同學齡段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技巧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8-49.
[2]郄粉林.培養語感,閱讀積累,讀寫互動——如何抓實語文課程教學中的基點工程建設[J].學周刊,2020,No.433,136-137.
[3]宋靜.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審美教育滲透——以教師“助產士”視角解讀[J].林區教學,2020,No.277,72-74.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華僑小學,廣西 桂林 5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