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健 劉雨萌 李冉 冀文旭 王雅玲 李曉東
摘 要:隨著我國網絡數字化的快速發展,以互聯網為主體的新媒體形態代替了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開啟了全民參與社會輿論的新時代。民眾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的廣泛討論,社會輿論嘩然,對我國法治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形勢下,促進社會輿論與新聞法治建設良性互動顯得尤為迫切。
關鍵詞:社會輿論;新聞法制;解決措施
一、當前中國法治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的法制建設不斷在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法制建設突飛猛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無不體現了我國法治發展的前景之開闊。然而在飛速發展之下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尤其是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輿論的作用日益突出,對新聞法治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二、社會輿論對新聞法治的影響
(一)社會輿論
1.社會輿論具有公眾性。社會輿論是大眾對某一事物或某一社會現象的普遍看法。雖然基于“多數人暴力說”有人或許會反駁到社會輿論不一定是多數人的看法,但社會輿論一定是多個人的看法,因此社會輿論并不是封閉的,社會輿論是具有公眾性的。
2.社會輿論具有模糊性。社會輿論雖說是一種普遍看法,但對于到底什么看法才是普遍看法這一問題。答案確是相當模糊的,對于普通民眾而言,表達對一種事物或一種社會現象的觀點往往是基于自己的價值觀,是非觀,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都不甚相同。因而社會輿論很難一致,從而很難形成如法律版嚴謹統一的觀點。
3.社會輿論具有非理性。民眾對某一事件或人物的判斷往往是基于自己的情感和最樸素的正義觀念,而不是按照法律的嚴謹和推理,具有濃厚的感性色彩。此外社會輿論的非理性還體現在社會輿論具有沖動性和易變性,如在“藥家鑫”案件中,社會輿論在剛開始在不知道真相的情況下瘋狂抨擊藥家鑫所謂的“富二代”身份并認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在藥家鑫被執行死刑之后,隨著藥父起訴造謠人名譽侵權,人們了解到藥家鑫并非富二代之后,輿論又轉而支持藥家的行為。“社會輿論”這種“聽風就是雨”的現象,充分展現出了其具有沖動性和異變性。
(二)新聞法治
新聞法治就是國家以依據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體系,調整新聞傳播活動中和人民權利義務關系的狀態與手段。首先新聞法治要先保障和實現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其次新聞法治的法律基礎是憲法指導下建立的法律法規體系。最后新聞法治的實現是國家權力機關通過各類新聞主體權利義務的具體調整而形成的。
(三)社會輿論對新聞法治的作用
1.社會輿論有利于最大范圍內監督司法運行,使案件基本透明化,防止暗箱操作,防止司法腐敗,維護司法公正。社會輿論監督司法主體有無內部的權錢交易等貪腐行為,也同時側面保護了司法主體不受上級行政及其他權力壓制公正判案,讓法官敢判案。凡經過媒體放大的事情,司法機關會謹慎處理,起碼不敢循私情。真正做到“以事實為準繩,以法律為依據。例:四川省內法院實施民事案件網上同步辦案,辦案情況可隨時在網上接受監督。一經實施,錯案率明顯下降。(四川省高院副院長陳明國所說)
2.多元化視角使案件審判更加公正、具有合理性。社會輿論內容多元,為法官處理案件提供多種思維視角。各種階層,背景的人在網絡上表達各自的意見,信念。相互認同,或爭執,最終形成了幾種主流的觀點。這些爭鋒相對的觀點給司法機關或法官提供了不同的思維視角,讓其更全面的思考問題,而非固執死板的套用法律。法官應用經驗和法律來審判案件,而經驗是有限的。由于法官過于職業化,可能會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驗相脫節,容易對案情產生麻痹和冷漠感,所以網絡輿論提供的民意可以作為一種參考。 這從法律和情感綜合考慮來看,有利于司法公正。
3.社會輿論為弱者和無權者提供了一條申冤的大道。社會輿論有利于引起對不公正審判的反思,使案件發回重審。司法程序不公正現象發生時,受害的當事人這一弱者可以向媒體請求援助。如許霆案,許霆因ATM機故障取走了17.5萬元,一審判決許霆無期徒刑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沒收全部個人財產。此案判決時忽略了銀行的過錯,對許霆量刑過重,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由于網絡輿論的作用,法院重新反思案件,對案件進行二審,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最終判處許霆五年有期徒刑,維護了司法公正。
4.過度的輿論監督會干擾司法獨立,錯誤的輿論會妨礙司法公正。社會輿論自身存在缺乏有效監管的弊端。其一,法官判斷是非的標準是法律原則,而社會公眾更傾向于道德倫理準則,他們不是法律工作者,其產生的輿論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情緒性,對事物的評價標準具有很大的主觀性。那么,當法律的正義與道德的正義發生沖突,例如“于歡案”,是否會出現只要公眾憤憤不平以引發社會思潮,司法機關就調用額外資源調查,平息眾怒,用司法來維護道德的正義,甚至做出“置惡人于死地”或“情有可原,網開一 面”的判決。其二,社會公眾對于個案的了解大多來自于媒體報道或者自媒體的宣傳,抑或僅僅是道聽途說,這樣產生的輿論不僅夾雜著媒體報道的片面性和情感性,更容易被不懷好意的人加以利用引導。不負責任地對案件妄加評論,在未結案前對法官獨立判案產生較大的壓力。例如,“于歡案”一審結束后,當事人還沒有意見,社會公眾就替他擊鼓鳴冤,09年“鄧玉嬌案”還未開庭輿論已是“為民除貪官一正當防衛當代女俠”等一邊倒的局勢,當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強加在司法審判之上,法律是否還能成為審判案件的唯一依據。
5. 社會輿論使司法權威性下降。在審判結果公布前,社會輿論的傾向性會導致不管最終審判結果是否與期望一致都會引起當事雙方的對審判結果的不認可,這無疑打破了當事雙方服從司法判決的機制,甚至引起社會對于司法公正的質疑,極大地影響了司法權威性。當法院的判決可以因為社會輿論而一改再改的時候,法律的至高無上只是紙上空談的笑料。
三、運用社會輿論的途徑
1.政府應當拓寬網絡評議平臺,使大眾更好的發表對于當前某些案件的意見,來更好的傾聽民意,將大眾觀點融入法治,讓中國法治更有溫度,更能體現民意;同時,政府更應當完善相關監督審核機制,保證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真實性;政府更應該引導大眾人民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念,來更好的促進社會法治的發展。
2.相關媒體應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緊扣黨政工作中心,服務發展大局,增強定力與信心,強化擔當意識,保證新聞報道的公正性與客觀性,來引導社會輿論的走向,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更好的促進新聞法治的發展。
3.法院作為解決糾紛的第三者,應當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不應當受到輿論的影響,而做出違背法律的判決和裁定。應當嚴格的遵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查明案件事實,作出恰當的裁判,而不是從眾,人云亦云。所以法官在對一個案件作出裁判的時候要謹慎和慎重。保證在不違反法律強行性規定的情況下,又照顧到社會公眾對這個裁判的認知度和接受能力。
最后,通過落實到實踐當中,找到適合我國輿情與新聞法制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淺談新媒體輿論引導能力的提升[J]. 朱慧明. 新聞研究導刊. 2016(23).
[2]從輿論監督到新聞法制——論當代中國傳媒與法制的關系[J]. 王春宇. 世紀橋. 2012(03).
[3]王鈺.我國法制新聞報道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研究[D].山西大學文學院,2011 .
[4]淺析新聞工作與法制社會的關系.王振亮.中國報業.2011.
[5]新聞輿論監督與法制建設析論.于欣《中國水運:學術版》.2006.
(作者單位: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