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俠
摘? 要: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作家,也是一位偉大的社會活動家和無產階級革命斗士。他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歷史材料,完成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著作。其中,《拿來主義》便是一篇具有時代發展意義的文章。
關鍵詞:中職語文;《拿來主義》;課堂教學;方法研究
《拿來主義》被編入了高校語文教學的教材中。在此,本文將針對《拿來主義》這一文章進行全面的分析與深入的探索,借此為中職院校語文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提出一些具有指導性的意見與方法,希望教師能在今后的教學工作開展中更有方向。
一、深入閱讀,發現問題
中國有句老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見,只有對文章進行深入的閱讀才能讓學生了解到文中的中心立意。在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這一閱讀能力進行重點培養,以此來帶動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了解與掌握。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將課本中的內容整體地梳理下來,還能讓學生在不斷的閱讀與學習過程中發現其中的新問題,并對其進行解決與處理。
例如:教師在開展《拿來主義》這一內容的教學時,可以對學生做出一個引導,然后再讓學生對其進行分析與問題的理解。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在閱讀這一內容的時候,需要結合魯迅先生對于“拿來主義”和“送出主義”兩種方式進行分析,重點分析中國文化的“拿來”與“送出”,分析“拿來”的文化中,有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送出”的文化中,為什么要從古董的送出轉變為“梅蘭芳博士”式的鮮活的人的送出。經過教師的引導,此時學生便會對其進行深入的閱讀與研究,并且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在“拿來”的過程中,我們使用的文化,我們丟棄的文化,我們向往的文化,往往都是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發揚光大的。
二、比較閱讀,質疑問題
對于一篇文章的理解深度往往取決于對該文章的閱讀深度與思考深度,對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寬度往往是取決于對該文章的比較閱讀廣泛性。所以,教師為了讓學生對《拿來主義》這一文章做出一個更加全面的理解,并且對其中的問題進行更多的質疑,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的方式對其進行理解與掌握。這對于改變學生現有的語文知識學習狀態有著重要的幫助和促進意義。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拿來主義》教學的時候,可以綜合魯迅先生曾經寫過的其他文章進行分析與比較,讓學生對其他文章同樣展開深入地閱讀與理解。這樣,便可以讓學生將多篇文章進行有機結合,進而總結出一個更加全面的觀點,展現出一個更加完整的畫面。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與知識理解能力也有著很大的作用。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拿來主義》的基礎上來閱讀《隨想錄三十五》或《隨想錄四十八》。通過閱讀,學生會與《拿來主義》進行比較,并且會明白,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及一個鮮活的人當中,文化需要不斷地傳承與發揚,但是文化的發揚并不是取決于當下人類的生活狀態,而是取決于人類的精神本質。
三、批判閱讀,破立問題
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可以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加順暢,且可以讓學生在今后的社會活動中有自己的想法與看法,不至于出現人云亦云,以及隨波逐流的現象。這是一種獨立精神的體現,也是一種高貴人格品質的象征。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需要對文章中的問題各個擊破,然后再對其進行重新確立,以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思維與理解問題的方法。
例如:教師在開展《拿來主義》教學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對“西洋國家節日對中華傳統節日的侵蝕”這一主題進行討論。在此,教師可以先對學生明確,多民族之間的文化融合是好事,但是,多民族之間文化融合之后的文化交流也需要相應的保持。但是,在當今的社會中,人們知道中國有端午節、中秋節,也知道西方有萬圣節、圣誕節,但是,人們無法明確萬圣節和圣誕節的真正作用與價值,進而將所有的西方節日都過成了“情人節”。這是一種文化的衰敗現象,也是當今人們思想上的一種執迷不悟,更是一種被異化了的自我認識。用這樣的方法過任何節日,都無法體現其本來的面貌,只能使得民族的文化無法傳播。
綜上所述,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拿來主義》課程教學進行了分析與論述,總結出了筆者個人的看法與意見,望廣大教師可對其商榷。第一是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文章閱讀,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主動地發現其中的問題;第二是如何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并且以此來提出個人的疑問,表達個人的觀點;第三是如何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批判性的閱讀,以此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進而構成一個更加鮮明、更加有立意的觀點與論述方向。
參考文獻:
[1]肖蘭嬌.語文素養與專業能力融合教學之實踐——以學前教育專業詩詞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12):26-28.
[2]朱殿忠. 構建高效的農村中職語文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C]. 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三).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67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