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芳
摘? 要:創新意識對于學生高效率地完成初中數學的學習任務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能夠在自身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尋找更為有效的解題方法,能夠積極克服解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而教師需要以十足的耐心來完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這一初中數學教學任務。教師可以在觀察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過程中發現培養創新意識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實際情況為前提思考有效的培養策略。學生的創新意識將會在初中數學學習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數學;創新意識;深度思考;自由討論;質疑能力
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會對初中數學新知識的學習抱有更加積極的數學學習觀念。教師應當重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運用適當的培養策略,堅持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觀念,針對班級學生在培養創新意識過程中遇到的不同問題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本文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策略這一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對廣大教師與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以在深度思考數學知識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培養。因此,教師在完成數學課程教學任務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數學的解題方法與學科知識點,激發學生創新知識思考方式的意識。關于數學知識的深度思考可以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教師應該根據這一特點,積極帶領學生對初中數學的知識問題展開深度思考,給學生布置課堂思考的學習任務,鍛煉學生在緊張的學習氛圍下深入思考數學知識問題的能力,充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素質能力。
例如,在教授“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這一內容時,教師在向學生細心講解了有關有理數乘法運算律的知識后,可以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有理數乘法運算律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這部分數學知識的創新意識,布置相應的練習任務。學生在深度思考有理數乘法運算律的應用知識后,可以與教師溝通交流自己在深度思考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獲取教師的幫助,創新關于乘法運算律知識的應用方式。教師通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運算律知識內容進行深度思考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考察學生根據創新意識完成乘法運算律應用題目的具體情況。
二、鼓勵自由討論交流
教師可以將鼓勵學生自由討論交流數學知識問題作為培養他們創新意識的策略。這是因為學生在就初中數學知識問題展開自由討論的過程中,可以互相學習彼此的解題方法,開拓自己的數學思路。因此,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可以積極開展以解答數學問題為主題的課堂討論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創新解答數學知識問題的思路。學生應當有意識地在課堂自由討論過程中學習他人的思考方式,尋找適合自己的數學知識思考方式,在創新學習思維的過程中尋找解答數學題目的新方法、新思路。
例如,在教授“角的比較和運算”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就角的比較和運算這一知識展開課堂討論,通過鼓勵學生自由討論來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點解答實際問題的創新意識。學生以角的運算為主題展開自由討論,聽取彼此的數學想法,在汲取他人創新經驗的基礎上改進自身的思維方式,深入理解關于角的知識內容。實踐證明,學生能夠在就數學知識問題展開自由討論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
三、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前提是學生質疑能力的提高。學生在思考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能在不斷質疑自身思考方法的過程中創新思維方式。教師應當在初中數學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通過鼓勵學生提出課堂問題來提高他們的質疑能力,針對培養學生質疑能力這一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教學任務,同時為學生自身創新意識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學生應當積極配合教師的數學教學安排,積極完成符合自身學習需求的能力訓練任務。
例如,在教授“不等式的簡單變形”這一內容時,教師在帶領學生回顧了關于不等式的基礎知識內容后,要求學生指出例題中不屬于不等式的式子,同時要求學生在仔細思考后回答這一課堂問題,鼓勵學生質疑這一關于不等式簡單變形的知識問題,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利用不同方法解答這一知識問題的創新意識。學生在質疑這一數學知識問題的解決方法后,通過簡單的變形來判斷例題中給出的式子是否屬于不等式,這實際屬于學生創新意識有所提高的課堂表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基礎上關注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教學目的。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多種培養策略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做進一步的探討。教師可以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策略,積極改進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方式,通過相應的學習任務來培養學生鍛煉自身數學素質能力的意識。創新意識的培養可以有效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科素質能力,學生在教師以因材施教為原則的悉心指導下可以進一步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公海燕.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
[2]陳敏.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學周刊,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