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芳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注重豐富學生的思維形式,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增強學生的反思能力,并運用互動教學法、實踐教學法以及生活化教學法,旨在為學生打造具有互動性、實效性的小學語文授課模式,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獲得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語文教師牢牢把握課堂教學的主動權,壟斷語文教學資源,而學生處于疲于跟隨教師教學思路的局面,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便成為空談了。針對這種現狀,小學語文教師應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真正地學習新課改的內容,探究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教學模式的方式方法,并在此過程中注重對自身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的調整,從而真正讓學生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運用互動教學法,豐富學生語文學習思維
互動教學法的優勢在于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根據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相關的語文學習方法,豐富學生語文學習思維,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教師運用互動教學法,讓學生深入了解文本內容,并適時地對相關語文知識進行延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提升互動教學的整體質量。在本節課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更為全面地掌握本詩的內容,并適時地提問學生:“為什么作者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引導學生作答:“因為作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看!”與此同時,為了提升學生對此知識點的認知,教師將提前準備的楊桃放到講臺上,讓學生欣賞,并提醒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賞。在此過程中,教師提問學生:“你們從觀看楊桃的過程中,品味出哪些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理?”在問題提出后,教師要適時地融入學生的思考過程中,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引導。在大部分學生思考結束后,教師再次提問,引導學生作答:“由于每個人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不同,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產生矛盾。我們可以試著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或是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獲得更多的觀點,進而更好地理解對方。”
二、使用實踐教學法,提升學生文本感悟能力
在講授描寫景物的文章中,教師常常運用讓學生識記的方式,掌握此部分內容,從而造成學生囫圇吞棗式的理解,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針對這種教學現狀,教師可以運用實踐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所觀所感,欣賞現實中的景物,并建立與課本內容的連接,提升學生的文本感悟能力,提升學生對文章的賞析能力。
例如,在講授《四季之美》這篇文章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各個季節獨特的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秋游,讓學生真正地走入秋天,觀察秋天,品味秋天,提升學生對秋之美的獨特感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整體的實踐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小組的形式,為每個小組設置觀察的目標,如可以讓學生探究:秋之美美在哪里?你可以運用自己的語言或是結合課本的內容進行闡釋。與此同時,教師要適時地走入學生的實踐學習中,并針對有問題的學生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在大部分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提問學生,引導學生作答:“秋天的霜特別好看,窗戶上的窗花特別美,像是畫家在玻璃上的畫作。我也看很多紅色的葉子,比如,爬山虎的葉子等等。這讓我加深對書本中秋之美的認知。”
三、巧用生活化教學,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運用生活化教學,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激活學生的個人生活經驗和體會,讓學生結合這種體會,詮釋文本中的內容,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授《‘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時,教師運用生活化教學法,讓學生回想與父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真正通過對語文文本的學習,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創設如下問題讓學生探究,并適時地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爸爸愛自己多一點,還是媽媽愛自己多一點?如何運用具體的事例予以證明?通過和學生的交流,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我們中的大部分都能夠運用生活中的事例說明父母對自己的愛,只是,不同的父母愛的方式不同,愛的角度也千差萬別。教師運用生活化的方式,講授此部分內容,既能讓學生體會到父母之愛,又提升了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在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創設符合學生認知和生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與學生生活和成長的相關性,真正懂得運用生活體驗,感知、理解、運用語文知識,提升整體的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愛霞.如何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甘肅教育.2017(18)
[2]熊云英.淺談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