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6年教育部發布中考改革指導意見,2020年起廣州市將地理納入中考錄取參考科目。文章根據初中地理的教學現狀、地理學科特點和初中學生思維水平,分析優化圖像教學的必要性,并結合教學實際,探究在課堂中優化圖像教學的策略,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歸納、運用地理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關鍵詞:新中考;優化圖像教學;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9-0075-02
一、優化圖像教學的背景
1.教育部提出中考改革方案
2016年教育部發布中考改革指導意見,包括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體細節,如改變考試科目、考試內容、成績表達等。同時,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說:“在考試內容上,強調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素質。” 按照2016年教育部發布的這個文件,2020年起廣州市中考將地理納入中考錄取參考科目,成績D級以上可以報考普通高中,C級以上可以報考示范性高中,以此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這門課程,確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質量。
2.初中地理的教學現狀
從近年廣州市學業考試的情況看,初中學生的地圖知識較貧乏,空間概念模糊;不能把已學到的基礎知識靈活地遷移運用到地圖上,或者不能提取地圖中的信息用于分析、解決問題;見到不熟悉或稍復雜的地圖容易產生畏難、氣餒等負面情緒。因此,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亟待提高。大部分地理教師都知道要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卻不懂得如何在教學中落實這一教學要求,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
二、優化圖像教學的必要性
1.從初中地理教學需求分析
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是地理教學過程的核心任務,是學習地理必備的學科素養。近年來,初中地理學業考試或競賽的命題幾乎是“無圖不成題”, 加上教育部鄭富芝司長提出“減少單純記憶,重能力”的改革方向,提升學生的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2.從初中學生思維特點分析
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發展水平有很大差異,初中生的思維水平不高,空間想象能力和立體感也不強。遇到抽象或未曾見過的事物,僅靠語言或單張圖片進行教學,很難讓缺乏空間思維的初中生留下深刻印象并全面了解。初中生通常只是機械記憶,并非從空間意義上理解了知識,并掌握了相互間的關聯。針對初中生的這一特點,借助于優化圖像教學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讓學生通過感覺、知覺、概括、分析、運用這種思維過程,達到感知地理事象的分布,把握地理事象本質及發展、變化過程的目的。這是知識生成的過程,也是能力培養的過程。
三、優化圖像教學的實踐探究
1.應用AR圖像突破教學難點
AR是增強現實技術,是能把虛擬信息和真實世界中的物體實時疊加在一起的多媒體交互技術,這種技術將知識與概念形象化、具體化,是近年來在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的現代信息技術之一。通過AR技術操作演示,學習可以突破時間、空間限制,虛實結合的教學環境促進知識的遷移,讓缺乏空間感和想象力的學生身臨其境,從而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地球與地圖”中“等高線的判讀”這一內容抽象難懂,成了教學難點。圖1為教材中展示山體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特征的圖片,僅從平面圖片和文字描述,學生很難想象并理解 “山脊: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低處凸出”和“山谷: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這兩句話。教師若能靈活運用AR技術或相關教學資源,選擇、制作符合初中學生感知規律和理解能力的教學素材,則能化難為易,降低學習難度,有利于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理解一些事物現象的原理。圖2是利用AR技術設計的課程中某一畫面。通過AR圖像呈現3D地形,圖像中的細線為標注了高度的等高線,粗線為山脊、山谷所在的位置,在相應部位寫上山頂、山谷、山脊、鞍部等文字。這樣的AR圖像直觀、形象地展示山體不同部位,便于學生觀察、歸納等高線的形態特征。
2.結合文字圖像形成感悟歸納
照本宣科式的教學難以適應新形勢,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通過鉆研教材,對文字、圖片、活動等進行整合,把教材中的文字圖像化,讓教材里看似平淡無味的文字和地圖活起來,可以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地理教師可像畫家畫畫那樣,把教材中的地圖經過構圖、著筆、潤色、修改、成畫等過程,創作出一幅幅優美的作品。這些作品即使是簡單的線條或不同顏色的字體、符號,都應該是教師經過認真構思而精心設計的,形成別具一格的教學資源,如圖3至圖5。
如此簡單的幾筆線條加上不同的符號、圖形,給地圖賦予了生命,讓靜態的地圖活起來了。圖3形象直觀地展示俄羅斯主要地形區的名字、4條河流的流向等內容,便于學生順利完成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材38頁活動的表格(如圖3表格所示)。圖4在圖3的基礎上刪減了一些內容,增添了“東部”“西部”, 以便學生通過讀圖清晰地了解、歸納俄羅斯的地形特點。經調整的圖5僅展示河流及流向,方便學生歸納河流流向的特點。圖文并茂的畫面不需要教師多費唇舌,便能清晰明了地展示各地理要素,把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比用語言描述要強烈深刻,有效幫助學生全面觀察、認識和分析俄羅斯的地理環境特點,并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地形與河流流向的內在聯系,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目的。
3.巧借模型圖像復習鞏固
在教學實踐中,某些抽象的知識對于缺乏空間想象能力的初中生來說,靠讀文字、聽講解、看演示,都不能讓他們深刻理解、記憶和運用。例如,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材“經緯線、經緯度”這一知識,是初中地理教與學“棘手”的難點,但這是入門必學的基礎。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教師可鼓勵學生動手制作有經緯網的地球儀模型。
制作地球儀模型需準備的材料:乒乓球、鐵絲、圓規、線、尺、鉛筆、水筆、瓶蓋或橡皮泥等。步驟:①先用圓規在乒乓球兩端戳兩個小孔定為南極和北極;②在兩極中間畫最大緯線圈——赤道,把赤道分成六等份標上點。將標好的點與南北極點連成線,便是經線;③以0°為界按左西經到右東經寫上經線度數:0,60°E,120°E,180,60°W,120°W;④把0°經線也分六等份,標上點,用圓規以極點為中心經過標好的點畫圓圈便成緯線;⑤以赤道0°為界分上北緯下南緯,寫上緯線度數:0°,30°N,60°N,90°N,30°S,60°S,90°S;根據自己能力可多畫一些經緯線,最后給乒乓球穿上鐵絲,做好底座,使地軸傾斜、模型能放穩。這一活動從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號中跳出來,將抽象的內容與模型立體圖像聯系起來,通過模型立體圖像以觀察、感悟來“喚醒”學生大腦信息庫中已貯存的“空間信息”,讓學生獲得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積累空間概念,拓展地理空間思維能力,深化對空間圖形的理解。
四、優化圖像教學的思考
在實際教學中若要優化圖像,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畢竟對地圖或圖像的處理比對文字處理有難度。我們在探索和實施過程中會遇到這樣一些困難和問題:互聯網上有些地圖不夠嚴謹、有錯誤,引用網上地圖要謹慎;對地圖進行加工、添加信息,需有很強的繪圖技術并能熟練操作制圖軟件,有時因制圖技術限制無法制作出滿意的圖像。
通過實踐發現,運用圖像來呈現和構建知識體系,更符合初中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漸向抽象思維為主過渡”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創新、靈活地選擇教學資源,不斷完善圖像為教學所用,讓優化圖像教學成為初中地理教學的常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與時俱進,跟上新中考的形勢,切實提升中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勇剛.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圖像教學思路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26).
[2]張曉純.重視學情分析,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J].師道·教研,2014(7).
作者簡介:劉艷平(1979—),女,廣東廣州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