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瓊
【內容摘要】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也應是豐富多樣的。傳統的語文課堂多是由教師問和學生答組成的,可以加入一系列語文活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創設自由的課堂氣氛,并綜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有效實現語文課程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語文? 活動? 興趣? 氣氛? 素養
皮亞杰曾指出:人對客體的認識是從人對客體的活動開始的,活動既是認識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學生一般都在教師的要求下完成閱讀、思考、討論、發言等一系列學習任務,要想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就要充分發揮課堂活動的積極作用,讓學生活動中獲得文知識,提高能力。
一、用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在需求的基礎,興趣的培養和發展能使學生有高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和旺盛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大多會選擇在導入部分精心安排,展示圖片、播放視頻,試圖通過較有創意的開頭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對于文言文,由于理解上的困難,學生往往一開始就缺乏興趣,即便教師的導入很精彩,學生仍有很大的排斥感,要想調動并維持的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可以發揮課堂活動的積極作用。
比如《唐雎不辱使命》這篇課課文,它是一篇篇幅較長的文言文,主要涉及到唐雎和秦王這兩個人物,并且形象鮮明,一正一邪,一強一弱。在組織教學時,可以將這篇課文改編成一幕歷史劇,并且要求學生表演出來。學生正值青春年少,對于表演有著很強的好奇心,面對這一極具挑戰性的課題,學生不禁躍躍欲試。為了使表演成功,全體學生必須通力合作,明確分工。借助工具書通曉全文意思,查閱相關資料把握人物形象,創作劇本,分配演員,排練預演,等等。當學生準備好這一切,課文內容也就了然于心。最后再通過學生表演,再加上教師的點撥、評價和總結,整篇課文的人物形象、主題思想等都一一呈現出來。
本來一篇很難激發學生興趣的文言文,卻被學生通過表演活動輕松解析出來,課堂活動在語文學習中的積極作用可見一斑。但是,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活動實踐,并不代表放任學生自由操作,教師的主導作用依然要貫穿整個活動過程。在教師參與下,學生才能把握對課文解析的正確方向,也更能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
二、用活動創設自由氣氛
除了學習興趣的維持,自由放松的課堂氣氛的創設也是實踐活動帶給語文教學的積極影響。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教師的責任之一就在于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
以課文《蒲柳人家》(節選)為例,選文共兩節,分別講述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爺爺何大學問的事跡,但又相互聯系,都圍繞孫子何滿子展開敘述。這三個主要人物事跡典型、形象鮮明,學生較易把握。在教學中可以采用他們熟悉的活動方式,讓他們自己創造活動去呈現人物思想性格。而當下最能直接而立體地展現人物各方面的方式,莫過于人物訪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飾各種角色,主持人、一丈青、何大學問、何滿子,剩余的同學可以扮演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和現場觀眾。通過主持人和嘉賓的問答,現場觀眾互動問答和評價,以及最后主持人的總結發言,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角度更準確深入地展現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這樣,語文課堂變成了節目現場,學生也變成了各種不同身份的人。在學生的精彩演繹下,本來嚴肅的課堂氣氛變得輕松自由起來,學生的思維也變得活躍起來。在學生自己的一問一答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課堂的主人。
但是在活動中,教師不能放手不管,應有效地安排活動內容、調控活動節奏,引領學生從讀、寫、說、議、演等顯性活動到聯想、比較、歸納、探究、評價等隱性活動,促成課堂動靜相諧、動而有序。這樣學生在訪談中,才不會偏離主題,任意發問。
三、用活動提高語文能力
讀寫聽說是學生基本的語文能力,能夠靈活運用這些能力也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之一。增強學生讀寫的意識也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但強制性地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處于被動學習,取得的效果甚微。這時,活動又在語文課堂中體現出了自己的作用。
聽流行歌曲是學生的課余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學生不僅被優美的旋律所吸引,往往也會被動人的歌詞打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這一特點,開展“流行歌曲解讀”活動,和學生一起用語言表述音樂旋律傳達的情思,賞析歌詞表達出的情意。同時與學生一起改編、創作歌詞。學生在這一課堂活動中,提高了鑒賞歌曲的能力,認識到只要蘊含豐富的情感就能寫出動人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意識到語文能力的運用滲透在生活各個方面。這樣在主動學習的語文課堂上,學生既提高了閱讀、賞析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增強了學習語文的信心。
語文課標要求教師開發和利用各個方面的課程資源,建立互補互動的資源網絡,建設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活動體系。課堂活動旨在創造出各種課堂組織形式,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地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雖然課堂活動在語文教學中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并不代表其可以取傳統的授課方式而代之,而是要和它緊密配合,做好教師教學的得力助手,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為語文課堂增添活力,給學生帶來動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