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高校 網絡輿情 “微時代” 輔導員 新媒體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工作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8SJS Z1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惠群,江蘇第二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074
在科技時代背景下,網絡科技發展日益成熟和完善,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從整體來看,網絡給大學生生活與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網絡中的不良信息也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應該注重對網絡輿情的引導。
近年來,信息技術日益成熟和完善,促使人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大眾日常生活中,“微”媒體比較常見,如微信,微博等,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是重大的[1]。在“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具體如下:
其一,當代大學生對網絡工具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并且能夠對其進行相應的使用。在此情況下,低頭族成為了高校校園常見的族群,大學生可以利用手機網絡終端,實現交流與娛樂,逐漸形成了人人都是信息傳播節點的態勢。從現階段來看,高校學生網絡輿情關注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校園突發事件,例如師生權益、校園管理等。第二方面為國內外熱點問題,主要是因為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公民責任感,擁有愛國意識,因此對醫療教育、政治等問題的關注度日益提高。第三方面為與高校學生息息相關的問題,如大學畢業后的就業問題、戀愛問題、相關收費問題等,此方面受學生的關注程度比較高,形成高校學生網絡輿情。
其二,網絡環境較為復雜,部分大學生網絡意識薄弱,對各種信息的真偽難以進行正確的分辨,尤其是針對網絡中對新聞的曲解或者網絡的炒作,由于大學生辨別能力薄弱,可能會做出不當的言論,容易對自身或者他人以及學校帶來負面影響,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另外,在網絡中也存在部分向左的聲音,如親美黨的“美分派”等,若不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容易使其發表激烈的言論,造成思想上的錯誤傾向[2]。
(一)借助新媒體,打造“微”校園精品
在微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在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工作引導,新媒體的運用是重要的舉措。因此,為了對高校學生進行良好的引導,促使其能夠以正確的視角看待網絡輿情,應該注重以新媒體為依托,立足于實際,打造“微”校園精品。在新媒體中,微信是典型的產品,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微信性能日趨完善,其功能體驗也逐漸增強,在為微時代下已經成為較為火熱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屬于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對社會的各個領域也產生了重大影響[3]。
在未來的發展中,微信模式會更加完善,也會實現更為廣泛的普及,同時移動互聯網終端的交流將呈現越來越緊密的態勢。在以往溝通交流中,主要是以電話和短信的形式為主,但隨著微信的出現,逐漸促使人們的交流方式從電話形式轉變為微信形式,給大眾帶來了便利。因此,在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過程中,也可以借助微信功能進行“微”校園精品的打造,例如可以在接收輿論評價方面使用微信工具,以便與學生進行實時的交流和溝通,同時通過高校學生微信朋友圈,也能夠及時了解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強化對大學生的引導,促進其對網絡輿情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并然在此基礎上,做好接收輿論評價工作,彌補傳統媒體的不足,實現高質量的輿論引導工作[4]。
(二)引導與育人結合,增強學生綜合素質
當前,高校網絡輿情事件頻發,對學生產生思想產生了直接影響,為了促使學生更好的發展,高校輔導員應該強化對網絡輿情引導,以便提升學生網絡道德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進而實現預期的育人目標。因此,在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過程中,可以將引導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引,增強學生網絡素養。同時,在實際引導中,高校輔導員應該以立德樹人為核心,與學生建立友好的關系,真正的走進學生,及時掌握其思想動態,了解其對相關網絡輿情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對其思想與看法進行分析。一旦發現偏激的想法,需要對其進行及時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在學校管理方面學生也有自己的看法,通常也會提出各種批評和意見,所以高校輔導員還需要做學生的知己,以便能夠真正了解其真實想法,將其所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向學校反映,以便不斷優化學校管理,增強高校學生主人翁意識。
另外,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與高校思政工作具有密切的聯系,所以為了提升網絡引導的時效性,高校輔導員還需要重視網絡道德教育工作的開展。例如,可以采取不同形式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滲透,不斷提升學生在網絡方面的思想道德水平,為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再如,還可以在班會中將網絡打造成為弘揚主旋律滲透思政的重要陣地,進而全面提升高校學生網絡意識,促使其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觀[5]。
此外,由于網絡環境魚龍混雜,網絡中的不良信息眾多。因此,高校輔導員需要對學生網絡鑒別能力的提升加以重視,并在實際引導工作中逐漸增強學生網絡安全防控能力,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政治意識,讓學生在遇到較為復雜的網絡輿情的情況下,能夠以正確的思想看待問題,并從全方位角度對相關輿情進行思考。與此同時,還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將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落到實處。例如,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可以定期的舉行網絡安全文化活動,并根據具體情況對網絡主題進行確定。如,在網絡詐騙現象屢屢出現的今天,可以以網絡詐騙為主題,開展網絡安全教育活動,提升學生網絡安全意識,使其夠對網絡輿情進行正確看待,減少網絡中不良信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促使學生更好的成長與發展[6]。
(三)開展新媒體培訓,提高宣傳隊伍工作能力
在“微時代”背景下,為有效開展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工作,應該注重對新媒體平臺的應用,不斷挖掘新媒體的特點,進而借助新媒體實現良好的思想宣傳效果,提升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效率、質量。為盡快實現此目標,需要高校輔導員在開展引導工作過程中,以重大事件為契機,以新媒體平臺為基礎,開展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引導工作。在現階段,新媒體素養缺乏是面臨的主要問題,所以有必要開展新媒體素養培訓,以便將新媒體作用最大化,為新時期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開展提供有利條件[7]。另外,還需要對新媒體平臺進行研發,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進而不斷提升宣傳思想工作創新力。現如今,網絡輿情逐漸多樣化,因此在新媒體素質培訓過程中,還應該注重網絡輿情應對機制的完善和健全,實現對網絡輿情的實時關注和有效應對。同時,為了實現良好的培訓效果,從根本上提升網絡輿情引導的時效性,還應該不斷對培訓內容進行豐富,例如可以將網絡輿情危機應對、網絡知識更新、新媒體素養增強納入其中。一方面,可為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開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借助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有助于對高校學生干部的積極性激發,不斷豐富其相關知識,提升宣傳工作隊伍整體水平。此外,在不斷提升新媒體綜合素養的基礎上,還需要做好網絡輿情特點的研判工作,掌握輿論主導權,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同時還需要對相關應急工作機有效落實,以便當高校出現突發事件時,能夠進行有效的應對。
(四)教師與學生結合,強化“領袖”引導作用
在微時代背景下,網絡輿情的引導工作,不僅需要高校輔導員發揮作用,而且要想達到預期的引導效果,需要實現全員參與。如,思政課教師、高校學生、專業課教師等,以便全方位的進行網絡輿情引導,實現線上線下相互配合,并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呈現全員引導的態勢,進而在整體上增強生學生應對網絡輿情的能力,使其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這就需要高校輔導員與各專業教師進行有效溝通,讓其明確自身對網絡輿情的引導職責,相互配合,共同推動引導工作順利開展。
針對于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還需要從大學生的特點出發,這是因為在大學階段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比較容易跟上意見領袖而隨大流。所以為達到良好的引導效果。高校輔導員應該注重強化領袖引導作用,這就需要高校輔導員對學生干部積極分子等在網絡輿情引導中的重要性進行認識[8]。與此同時,注重對先進學生的培養工作,將黨員積極分子或者班干部作為網絡意見領袖讓其利用網絡語言傳播正能量,強化高校輔導員對網絡輿情的引導力度,推動網絡輿情朝著積極的方向進展,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引導有效性。
在新時代下,為了避免大學生被蠱惑,做出不當的行為,高校輔導員需要深刻了解網絡輿情特點,并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不斷提升其網絡輿情預警意思,提升其網絡素養,進而減少網絡對學生的不良影響,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參考文獻:
[1]邢慶超,鄭為國,劉富龍.“微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探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9,31(S1):59-63.
[2]李良田.新時代高校輔導員通過網絡輿情引導意識形態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22):108-109+115.
[3]杜文玲.網絡輿情視域下高校輔導員“微思政”工作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6):46-48.
[4]楊文金.傳統茶道思想對高校輔導員自媒體輿情引導的啟示[J].福建茶葉,2019,41(6):194.
[5]徐克.提升輔導員校園網絡輿情導控能力研究[J].管理觀察,2019(16):134-135.
[6]宣丹平.“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應對能力培養途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9(18):203-204.
[7]邊景景.新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引導能力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9.
[8]王雅倩.“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工作引導研究[J].高教學刊,2016(23):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