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杰
摘 要:隨著時代進步,國人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逐漸覺醒,近些年來,出現了大量的經典案例供我們學習、參考。2017年“茅盾手稿”著作權糾紛案塵埃落定,本案涉及美術作品拍賣活動中著作權法、物權法、拍賣法三部法律交叉調整地帶的相關主體權利義務關系問題。筆者將圍繞本案案情、判決背后的法理、案件典型意義展開,抽絲剝繭,近看著作權法的規范世界。
關鍵詞:著作權;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責任;美術作品
一、案情摘要
茅盾,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茅盾先生于1958年將其用毛筆書寫創作的一篇評論文章《談最近的短篇小說》向雜志社投稿,該篇文章的文字內容發表于《人民文學》1958年第6期。后手稿原件被張暉持有。2013年11月13日,張暉委托南京經典拍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經典拍賣公司)拍賣多件物品,其中包括涉案手稿。2013年12月30日,經典拍賣公司通過數碼相機拍照上傳了涉案手稿的高清數碼照片,在其公司網站和微博上對手稿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了宣傳介紹。公眾在瀏覽經典拍賣公司網站時,可以看到涉案手稿的全貌,也可以通過網頁的放大鏡功能觀察到每頁手稿的局部細節。預展過程中,經典拍賣公司展示了涉案作品原件,也向觀展者提供了印有涉案拍品的宣傳冊。2014年1月5日,涉案手稿在經典拍賣公司2013季秋拍中國書畫專場進行拍賣,案外人以1050萬元的價格競得涉案手稿。但因此后競買人未付款導致拍賣未成交,涉案手稿原件仍由張暉持有。拍賣結束后,經典拍賣公司仍在互聯網上持續展示涉案手稿,直至2017年6月才將其刪除。沈韋寧、沈丹燕、沈邁衡系茅盾先生的合法繼承人,其認為張暉和經典拍賣公司的上述行為侵害了涉案手稿的著作權,故訴至法院。一審法院判決經典拍賣公司停止侵害涉案手稿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為并賠償沈韋寧、沈丹燕、沈邁衡經濟損失10萬元。沈韋寧、沈丹燕、沈邁衡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涉案手稿既是文字作品也是美術作品,張暉系涉案手稿的合法所有權人,有權選擇以拍賣的方式處分自己的合法財產,張暉的行為沒有侵害涉案手稿的著作權。經典拍賣公司侵害了涉案手稿的美術作品發表權、復制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應當承擔停止侵害、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的侵權責任。二審法院遂判決經典拍賣公司向沈韋寧、沈丹燕、沈邁衡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10萬元。
二、判決背后的法理
本案經筆者歸納有如下要點:首先,“書稿”究竟為何種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是文字作品還是美術作品,亦或二者兼是;其次,張暉于本案的定位,其有無侵權行為;復次,著作權可否繼承;最后,經典拍賣公司的侵權行為所保護的法益為何。理清以上思路,一扇著作權法的大門已矗立面前,推開,拾步,門后就是規范世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第三條,本法所稱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一)文字作品(四)美術、建筑作品。那么如何界定文字作品與美術作品,文字作品包含從文學創造到實用名錄等廣泛的一系列作品,茅盾書稿顯然是文字作品毋庸置疑,重點在于其是否為美術作品。印象中,但凡談論美術,自然而然聯想到的是一幅圖畫,從感觀而言,書稿好像不太符合我們對于美術作品的理解。但實則不然,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四條對美術作品的定義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有審美意義法平面或者立體法造型藝術作品。涉案中的“茅盾手稿”,是原告原件,既也有著茅盾先生的字跡,是符合作為美術作品的要求范疇的。綜上,“茅盾手稿”既是文字作品,亦是美術作品。
不論手稿其間幾易其主,張暉最后持有了手稿原件,雖拍賣成功但競拍人未付款導致拍賣未成交,據相關法律規定,張暉仍為本手稿的所有權人。既然是物權上的所有權人,張暉對手稿自然具有占有、處分、使用、收益等權利,其拍賣手稿的行為是合法正當的,無涉《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與第四十八條,根據《著作權法》第十八條:美術等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不視為作品著作權的轉移,但美術作品原件的展覽權由原件所有人享有,故張暉的行為沒有侵害涉案手稿的著作權。
接下來再論,沈韋寧、沈丹燕、沈邁衡三人是否具備原告資格,根據《物權法》第二十一條: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由此可知,截止至侵權行為發生之日,著作權仍在保護其間內。那么在作者死后,著作權可否繼承,這一問題已有法律明文規定,根據《著作權法》第十九條:著作權屬于公民的,公民死亡后,其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在本法規定的保護期內,依照繼承法的規定轉移。
最后關于經典拍賣公司的侵權行為所侵害的法益,經典拍賣公司通過數碼相機拍照上傳了涉案手稿的高清數碼照片,在其公司網站和微博上對手稿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了宣傳介紹。公眾在瀏覽經典拍賣公司網站時,可以看到涉案手稿的全貌,也可以通過網頁的放大鏡功能觀察到每頁手稿的局部細節。而在拍賣結束后,經典拍賣公司仍在互聯網上持續展示涉案手稿,直至2017年6月才將其刪除,無疑侵犯了涉案手稿的美術作品發表權及信息網絡傳播權。在預展過程中,經典拍賣公司展示了涉案作品原件,也向觀展者提供了印有涉案拍品的宣傳冊,侵犯了涉案手稿的復制權。綜上,經典拍賣公司侵害了涉案手稿的美術作品發表權、復制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應當承擔停止侵害、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的侵權責任。
三、本案典型意義
本案涉及美術作品拍賣活動中著作權法、物權法、拍賣法三部法律交叉調整地帶的相關主體權利義務關系問題。判決平衡了物權人和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明確了拍賣人的知識產權保護注意義務。判決指出,在美術作品著作權與物權分離的情況下,原件所有人依法行使處分權、收益權、展覽權的行為,均受到法律保護,著作權人無權干涉。但美術作品原件所有人行使物權應以不損害該作品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為前提。拍賣公司作為接受物權人委托的拍賣方,除負有物權保護注意義務外,還應負有合理的著作權保護注意義務,規范盡職地進行拍賣活動,審慎避讓著作權人的權益。判決明確了不同主體權利的邊界,體現了對物權人和著作權人合法權益平衡保護的司法精神,并按照盡職拍賣人的合理標準確定拍賣公司的注意義務,充分體現了嚴格保護的司法導向。
結語
隨著時代進步,國人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逐漸覺醒,其中對著作權的保護更是重中之重。新中國的第一部《著作權法》頒布于1990年9月7日,但著作權糾紛難以解決的重點,一是當事人對法律的陌生,二是著作權保護常與其他權利相牽連,著作權法也會與多種法律相交叉,這意味著司法實務中對法官、律師的專業性要求極高。本案的判決既合理懲罰了侵權行為,又嚴格保護了著作權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權利,預示著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建設穩步推進,相信“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的知識產權保護格局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