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
摘 要:在新課程標準不斷推行的背景下,選修課程成為眾多中學特色辦學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領域。文章作者以自身的教學實踐為依托,以兩門心理健康選修課“校園心理情景劇”和“提升你的人際交往魅力——中學生心理拓展訓練營”為例,概括了心理校本選修課的緣起、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實施策略,并對今后心理選修課的開展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心理健康;中學選修課;校本課程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課程多樣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快。《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當前,選修課程成為眾多中學特色辦學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領域。以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實驗中學為例,初二、高二年級現在每周有一課時的心理健康教育課,而且是校本必修課程。考慮學校的課程資源和實際情況,學校致力在初二年級開設符合學生身心需求的特色選修課,為校本課程的有效開發積累經驗。作為一名專職的心理教師,我除了上好必修課,還必須兼顧選修課,爭取盡快開發出一些適合學校和學生的校本選修課程。現以“校園心理情景劇”和“提升你的人際交往魅力——中學生心理拓展訓練營”兩門課程為例,談談自己在心理健康校本選修課程的開發和實踐中的一些粗淺經驗和想法。
一、心理校本選修課程的緣起——“心”有獨鐘
課程緣起指的是我們為什么要開這門課程,開設這門課程的作用和意義何在。與必修課程不同,選修課程的設計與教師的專業偏好、教學風格、自身的工作經歷、興趣愛好密切相關,來源于教師一段時間來對某一問題的深入思考與實踐。但是,這種選擇和偏好不能偏離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向和規范。
兩年前,我在初二年級開設“校園心理情景劇”的選修課。那段時間閱讀到石紅寫的一本書《心理劇與心理情景劇實務手冊》,這本書讓我對校園心理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萌生了開設此類選修課的想法。心理劇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雅各布·莫雷諾創立,他認為每個人都是天生的演員,當我們把內心壓抑的情緒或內在的需求通過身體活動演繹出來時,能加深自我的了解和領悟,促進人格的發展和完善。 校園心理情景劇是在心理劇的理論基礎上,結合校園生活環境和特定對象應運而生的一種心理劇表現形式。相比于傳統課堂,學生有更多機會反觀并表達內在的情緒和感受。在良好的團隊氛圍中,可以增強人際互動,提高自我覺察的能力,在學習和整合他人經驗的同時架構、塑造一個更為協調、平衡和美好的自我。
至于“提升你的人際交往魅力——中學生心理拓展訓練營”的課程緣起,是因為我在平時的咨詢輔導中發現,人際關系引發的情緒困擾和認知行為問題在中學生中占據很大比例。對于中學生而言,親子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等處理不當極易引發心理困擾。一位初二的班長因為性格高冷,不茍言笑,導致班上一些同學對她不滿,背地里給她起了很多不雅綽號,她的內心煩惱不已。一位高二的同學覺得班主任對她有偏見,在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時,偏袒另一位同學,她來到咨詢室向我咨詢。還有的學生因為青春期早戀等問題尋求幫助。在團體輔導中,我通過活動熱身、情景創設、游戲互動、活動體驗、感悟分享等方式讓學生放下防備心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在開放、 包容和信任的團體氛圍中表達與分享,感悟與升華,可以使學生更加全面、合理地看待人際關系中的沖突與矛盾,掌握一些人際交往的方法、技巧和原則。
二、心理校本選修課程的目標——更“心”轉“行”
開設一門選修課,總是期待給予學生一些珍貴的教育營養,總是期待學生通過修習這門課程發生一些積極、正向的改變,所以明確、具體、可操作的課程目標對一門選修課而言至關重要。總體來說,心理健康選修課的目標框架應圍繞更“心”轉“行”展開。即通過學生意識、觀念、思維等認知層面的轉變,促進生活、學習、行為方式的轉變、改進,讓學生達到內外界的平衡和完善。
基于這樣的考慮,“校園心理情景劇”課程的總目標以“自編、自導、自演——演繹屬于自己的心靈故事”為價值取向,旨在增強學生自我探索和表達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觀察和溝通協作的能力。而“提升你的人際交往魅力——中學生心理拓展訓練營”課程的總目標是幫助學生體驗人際交往中的接納、尊重和被需要,增強學生主動交往的意識,幫助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和原則,促進學生人際關系的和諧。
僅有總體目標不足以保證課程架構清晰有力 ,具體目標的確定會使得后續課程內容的選擇、實施策略、評價方式的選用更能有的放矢。例如,“提升你的人際交往魅力——中學生心理拓展訓練營”課程的具體目標鎖定在:①認識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主動交往的意識;②探究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學會更好地與人交往;③培養自我接納和自信,促進自我成長;④在課程學習中增強自我的觀察學習 、共情體驗、總結概括和陳述表達的能力。
三、心理校本選修課程的內容——“心”“心”相印
課程內容是為了實現課程目標而經選擇和編排了的教學材料。在選擇課程內容時,既要關注內容的科學性、專業性、思想性,又不能脫離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框架。選擇教學素材時,應與教學內容高度匹配,具有時代性、生動性,同時做到深入淺出,使學生喜聞樂見。
我在開發“校園心理情景劇”課程時廣泛吸收借鑒了當前校園心理劇的實踐成果和成功案例,整合了身體韻律操、手語歌曲學習、情境表演、話題討論等元素,開展了“考砸之后”“欣欣歷‘心記”“手機的風波”三個主題的心理劇表演及一個手語歌曲《你我同心》的學習。
為了讓學生打開心扉,大膽表達,我在每一堂課都會通過一些肢體的放松訓練和情緒表達練習活躍課堂氣氛,將學生帶入開放和寬松的教學情境中。而心理劇主題的確定基本源于學生日常比較關注、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響的話題,比如,在期中考試后,有的學生考得不盡如人意,對于如何把成績告知家長很是困擾。借此契機,我組織學生討論如何看待成績以及如何與父母溝通,最后把矛盾聚焦在考試之后找父母簽名這樣一個場景,將之演繹出來,讓學生在討論和表演(或欣賞)的過程中反思自己與父母的溝通模式,以便更好地改善親子交流。
“提升你的人際交往魅力——中學生心理拓展訓練營”的課程內容主要是基于“團體熱身——團體活動——團體交流”這樣一個模式,讓學生在人際的互動中調用真實的感受、感想,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碰撞中升華認識,有所收獲。為了讓學生放下防御心理,教師需創設一種輕松、信任和尊重的課堂氛圍,拉近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依據團體的逐漸形成,在不同階段選用漸進性的活動和任務,如“滾雪球”“打開千千結”“合作闖關”“融化的冰蓋”“創意結繩”等,發展學生傾聽、信任、溝通和合作等優良的品質。
四、心理校本選修課程的實施——“心”動“行”動
課程的實施在于如何將所確定的教學內容通過適當的途徑傳遞給學生并使之實現預設目標。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主要采用活動的形式,其優勢在于在一個個起承轉合相關聯的活動中,讓學生身動、腦動、心動、嘴動、筆動,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感并讓他們體驗收獲,產生心聲共鳴、心靈碰撞、心智生長等融合式、浸潤式效果。
在“校園心理情景劇”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于學生的觀念更新、活動參與、行為訓練與習慣養成。選修課為每周三的第7、8節,在兩節課的教學中,我基本上遵循這樣的流程:第一節課以熱身小游戲開場,接下來是韻律操練習,或者簡短的情景劇表演,在經過充分的暖身后,成員圍坐一圈交流一周以來比較關注的話題(也可教師選定),輪流發言,教師點撥討論,確定第二節課將要表演的劇本。通常,在確定劇本后要通過3~4次課的分組討論、劇本修改、角色演練,最后才能完成一場比較完整的演出。
“提升你的人際交往魅力——中學生心理拓展訓練營”的教學形式符合當下較為流行的“暖身、轉換、工作、結束”活動課的四部曲。在暖身階段主要是通過小而精的活動引出本課主題。如在“認識你真好”主題中,通過游戲“滾雪球”的方式幫助成員盡快熟悉彼此。在轉換階段,通過一些案例、游戲、歌曲、影視片段、小品表演等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如創設“踏上合作之旅”——失火的情境:困住六個人,三個腿有傷,三個眼睛看不見,2分鐘內如何逃生?學生討論:成功逃生的因素、合作不成功會有什么后果。團隊工作是解決問題的階段,通常我在這個階段會安排學生通過團體討論、紙筆練習、辯論活動、創意思考、角色扮演等方式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促進問題的解決。例如,在活動“創意結繩網”中,我要求學生把一捆編織繩進行任意改造,使其能將一個人安全抬離地面20厘米以上,以此培養小組成員間的合作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團隊結束階段,成員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悟,教師簡要點撥,強化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鼓勵學生將所學所得帶入現實生活中,轉化成具體的行為和習慣。
五、展望與不足
課程的建設是一個累積和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在實踐中敢于創新和嘗試,更要有反思意識,將零碎的、板塊的、具象的教學片段進行概括提升和系統化,形成比較完整的模塊和體系。得益于學校的這樣一個論文評比活動的契機,我下定決心將自己在選修課中的一些感受和想法付諸文字。在寫的過程中,有遺憾有不足,但也對今后開展心理選修課的思路更為清晰,目標更為明確。同時,希望今后在開展校本選修課時,能從這些方面加以完善:課程編排的內在邏輯和連貫性、選修課的反饋和評價機制、校本選修教材的整理和編寫等。
[參考文獻]
[1]崔昌淑.心理輔導課“三階段階梯式體驗”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6):2.
[2]石 紅.心理劇與心理情景劇實務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陳 楠.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18):19-21.
課題項目:本文系廣州市花都區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HDJYKY2017C02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范 丹(1982— ),女,湖南衡陽人,中學一級教師,碩士,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