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不僅是人們日常溝通和交流的工具,還能幫助我們認知客觀世界。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體現在語文與各領域知識之間的密切關系,語文知識包羅萬象,如果從知識的變量來看,我們永遠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識,只能構建終身學習的理念。語文教學會涉及大量的抽象知識內容,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以更加清晰、自然的方式呈現出來。基于此,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媒體技術;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8-0020-02
引 言
多媒體集聲音、圖片、視頻、音頻等為一體,為我們更加客觀地認知復雜事物提供了條件。在實際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合理運用多媒體,以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導向,充分意識到多媒體技術并不是語文教學的全部內容,只是起到輔助性的作用,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但絕不能“釜底抽薪”地解決教學問題。為了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小學語文教師應把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多媒體技術對語文教學的作用
1.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思考問題時,小學生仍然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因此,他們并不擅長對抽象的知識內容進行歸納與整理,而習慣于從具體、形象的客觀事物延伸想象力。而語文的學習內容往往是抽象的,學生只能憑其中的語言文字去揣摩作者抽象的思想和想表達的內容。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被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可以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把語文課文中描繪大好河山和奇特景象的文章,通過圖片、視頻來更直觀地展現出來,而不是單純地用文字表達。這能大幅度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2.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語文知識包羅萬象,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主動地拓展自己的教學格局,不能把語文局限在教材之內,而是要以教材為基礎,向相關知識內容進行延伸,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1]。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僅僅了解語文課本中的某一篇課文,而是讓學生通過這某一篇課文領悟除文章本身之外的道理。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呢?憑借著強大的信息庫,多媒體可以很輕松地通過相關關鍵詞來搜尋與課文核心思想相匹配的資料,并且可以通過視頻、圖片、音頻的形式,給學生播放教材以外的知識內容,從而讓課外知識變得具體、形象、生動。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能幫助學生輕松理解知識,拓展其知識面,提高其學習效率。
3.突出課文中的重難點
語文課文中有些重點和難點學生無法理解,但是這些內容又是非常重要、必須掌握的。這時教師就需要花時間去思考如何才能讓學生理解課文描述的內容。例如,課本中描繪的解放戰爭、抗日戰爭這些戰爭年代的故事,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那些成就與磨難,都是現在的學生無法想象更無法體會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把當時相關事件的紀錄片或者小視頻播放給學生,讓他們了解那個年代的情況,這樣他們再去學習相關的課文,便會更加有感觸。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沒有必要把所有的文章都拎出來仔細講解,畢竟收集資料、播放視頻這些都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所以教師要合理分配時間,注重突出課文的重難點。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策略
1.把識字與表達結合起來開展教學活動
文字是語文的基礎,只有讓學生讀懂文字,語文教學才能成為可能,否則教學就只是紙上談兵,毫無價值。小學正是打基礎的階段,因此對小學生進行文字教學是重中之重。小學語文教師要從文字的讀音、字形、字義三個層面展開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把識字與表達結合起來,讓文字學習充滿趣味性,進而增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認識。
例如,在教學“疆”字時,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古代邊疆戰爭的視頻,讓學生觀看戰士為了守衛國家領土,戰死沙場的壯烈場面,進而引導學生理解“疆”所代表的就是一個區域,是一個國家統轄范圍的最外層邊緣,越過這個邊緣,就是侵犯國家領土,而守衛邊疆的戰士就要保家衛國,捍衛國家的領土尊嚴,確保百姓安居樂業。其次,教師還可以出示圖片,把“疆”字拆解以后進行講解,“弓”字旁配合一把弓箭,“土”字旁配合鳥瞰下的邊境全貌,而右側的“畺”字就可以配合鳥瞰下的“梯田”全貌。教師可以對圖片進行“說文解字”,告訴學生弓箭代表著兵器,含有軍事力量的寓意;“土”就是邊境的領土,把“土”包在“弓箭”內就代表著保衛領土的意義;而右側的“畺”由劃分的橫線和“田地”組成,代表著某個城邦的居民安居樂業的樣子;同時右側的“畺”在左側的軍事力量保證下才得以存在,于是形成了今天的“邊疆”,這就是邊疆存在的意義。在整個講解過程中,通過多媒體的視頻和圖片技術,教師把文字教學與表達結合起來,增強了文字學習的實用性與趣味性。
2.創設與語文教學相關的情境
多媒體技術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用具體的圖片表達出來,讓文字變得更加有“溫度”,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認識。例如,在教學《落花生》時,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給學生播放了一組對比圖片,將花生分別與桃子、石榴、蘋果進行比較。經過比較,教師發現有著鮮艷果實的桃子、石榴、蘋果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果實扎在地里,其貌不揚的花生卻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開展了《落花生》的課堂教學。經過課堂教學,從“父親”的語言中學生明白了花生的精神要比桃子、蘋果、石榴更為高貴,它埋藏于泥土里,只有拔起才可以看到,代表著花生具備的實用價值,而做人就要像花生一樣,不浮夸,做一個有用的人。通過文章學習,學生顛覆了之前的錯誤認知,對花生產生了新的心得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了創設教學情境的作用,增強了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與認識,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適度使用多媒體,杜絕濫用、錯用
多媒體技術雖然有很多優點,對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也不可以濫用多媒體。語文這門學科更注重學生對文字本身的理解,需要學生花時間和心思靜下心來仔細鉆研。雖然多媒體技術能夠以視頻等形式把文字形象化地展現出來,但回歸語文本身,學生還是要回歸到文字中去。所以,有了多媒體技術,我們的語文課堂相當于“錦上添花”。但教師切莫把它當成唯一的教學工具。例如,有的教師一上課就開始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單純讓學生通過視頻去理解相關知識,很少做講解,這就背離了使用多媒體的初衷。所以,正確的做法應是,教師先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景中,當遇到用口語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時,再使用多媒體播放相關資料,播放的同時要進行相關講解。教學結束后,教師還需要對資料內容進行總結,并且鼓勵學生思考從中收獲了什么。只有這樣,多媒體技術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才會得以提升。
4.開展線上語文興趣班,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當前,全國范圍內興起了“微課”的風潮,學生可以通過電子設備進行網絡學習。雖然這種網絡授課的模式有其弊端,如不能隨時監測學生的學習狀態、無法當面與學生溝通所遇到的問題等,但是這種線上教學的模式作為傳統線下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的。例如,教師可以提前錄好一些時長較短的教學視頻上傳到相關平臺,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這些視頻可以是一些趣味語文知識,也可以是一些與課本截然不同風格的、能吸引學生眼球的小片段。在周六日或假期,教師可以開設一個語文興趣班,如與語文相關的小說、劇本、書法等。學生可以選修,從而在豐富假期生活的同時,培養語文的基本素養。
結 語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只要合理使用,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首先,教師應熟練掌握使用多媒體的技巧,認真研究多媒體教學的規律,并及時總結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其次,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并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身心發展特點,制訂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案,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加豐富有趣。最后,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打破傳統固有的教學思維,為小學語文教學注入更多新鮮血液。
[參考文獻]
馬玉華.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論壇,2018(31):61-62.
作者簡介:廖靜(1971.6—),女,甘肅隴南人,中小學一級教師,“《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在2018年“國培計劃”禮縣送教下鄉教師教學案例及反思評選活動中獲二等獎,參評的小學語文課例《紙的發明》在全市“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被評為市級優質課一等獎,在2018年“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參評的課被評為縣級優質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