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新發展,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寫作技能與情感表達能力的培養。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教師在生本理念的指引下讓學生在不一樣的學習活動中掌握不一樣的寫作技能,實現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縱觀新時期的小學六年級作文教學情況,其主要是以寫作技巧、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多元技能的培養為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認識到生本理念的價值,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因材施教,實現作文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生本教育;教育措施
生本理念,即要做到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選擇、表達。對于小學六年級的語文作文學習而言,學生要做好三點:讀、寫、說,即多閱讀,積累寫作素材,掌握寫作技能;多訓練,做到熟能生巧,靈活運用;多表達,掌握表達技巧,增加文章情感深度。閱讀是素材積累的根本,表達是學習表達的過程,訓練是鞏固寫作的方式。在小學作文的教學階段,教師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投入到作文的學習中呢?這就要從以上三點進行細化教學,即要注重閱讀的基礎化、寫作的綜合性,并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讀有所感、想有所寫,提升作文的情感表達水平,增強作文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誤區分析
生本教學一直強調的是學生核心論,傳統的教師中心論已經完全不再適應新時代教育的要求,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理念誤區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逐漸成為新時期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流理念,而縱觀個性化閱讀的實施情況,很多的語文教師依然沒有全面地認識到人本理念的實際價值,“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學生在語文作文學習過程中,興趣低下,對教師依賴性過強,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拓展和個性化作文教學實施的效果。
2.實施思路誤區
生本理念,一方面是突出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則是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與探究。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過于強調學生的獨特學習體驗,使得學生在學習思路上產生很大的任務壓迫感,學生的寫作出現假大空、偏離主題等問題;另一方面,生本理念的實施未能以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為出發點,寫作主題偏離學生需求,過于應試化,使得學生的寫作興趣得不到有效激發,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3.忽視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閱讀與作文密不可分,學生要想寫出優秀的作文,教師就要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這樣學生才能讀有所感,感有所寫。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的語文教師都是習慣性地將閱讀與作文分開教學,完全沒有顧及學生的感受,這樣學生由于受到閱讀的限制,腦海中就沒有充足的寫作靈感,使得作文出現假大空等問題。
二、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策略分析
教師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貫徹生本理念要做到以下三點:首先,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自主權;其次,借助于多元化渠道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學有所思;最后,提升學生參與積極性。教師要為學生構建訓練平臺,讓學生自主參與,實現對知識的遷移與應用。下面筆者將從自主閱讀開展、技巧情感培養、主題訓練三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
1.開展自主閱讀,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無論是哪個學習階段,語文都是最核心的內容。小學階段是寫作的啟蒙階段,而閱讀則是作文教學中最為基礎的環節。小學階段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最佳階段,也是學生各項能力培養的關鍵階段。無論是思維的拓展,還是語言習慣的培養,閱讀訓練都是提升作文水平的最佳方式之一。在實際的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開展自主式閱讀,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書籍、材料進行閱讀,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進行指導,讓學生不斷地積累,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起始階段,教師讓學生堅持每周讀一篇美文,掌握文中的字、詞、句;中間階段一天閱讀一篇美文、故事等,讓學生逐漸地形成一種閱讀習慣;最后,將閱讀的積累應用于作文。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一旦形成習慣,就會逐漸為自己增加一些疑問的探索、文章的補白等環節,從而形成閱讀創造力。此外,教師要逐漸地增加閱讀訓練的難度,由開始的簡單閱讀向多元化閱讀拓展,如精細化閱讀,讓學生在基本的閱讀中提出問題,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學習,久而久之,學生不僅學會了表達,還學會了很多的寫作方式,感悟到文章表達的情感,并在情感的碰撞中感受到文字帶來的魅力。
2.進行精細化閱讀,注重方式、情感培養
無論是哪個階段的語文作文教學,都離不開閱讀,閱讀與寫作永遠都是一個完美的結合體。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對閱讀價值的認識往往都很膚淺。一般情況下,學生將閱讀作為單獨的學習任務,就會忽視閱讀過程中對名言佳句以及寫作方式的積累,這樣學生在寫作時就容易陷入一種胡編亂造的狀態,使得作文完全沒有章法,而且沒有感情,更別提什么感染力了。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認識到閱讀對于寫作的價值,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例如,在對《少年閏土》進行教學時,首先,教師讓學生通讀文章,讓學生用筆將好詞或好句標注出來,如“無窮無盡的”“金黃的”“碧綠的”“明晃晃的”等。其次,教師再讓學生將文章的細節描寫用另一種顏色的筆進行標注,如“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等,這些都是對人物的語句描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與教師指導相互融合,既體現了生本理念,又開闊了學生的寫作視野,還可以使學生掌握很多的寫作手法,提升文章的寫作深度,使得文章更具文學美。最后,教師再讓學生感受文章的寫作情感,如對故鄉的熱愛、對童年的回憶、對閏土的想念等,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當成主人公去閱讀。通過這樣的引導教學,學生就會讀有所感,在寫作時就會充滿真情實感。
3.設置主題訓練,提升學生應用與表達的能力
傳統的作文教學,教師僅僅是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機械化的記憶,然后生搬硬套在作文里。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限制了學生的想象,而且也違背了生本教學的基本理念,很容易使學生養成一種惰性學習思維,不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以學生為核心,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才能實現學生作文水平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以“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拓展訓練中,教師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美好生活的樣子進行語言文字陳述。有的學生認為無拘無束地玩耍是美好生活,有的學生認為衣食無憂、豐衣足食就是美好生活,有的學生認為家庭美滿、父母健康是美好生活,等等。這樣的陳述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又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陳述對該主題進行分析。等分析結束后,教師為學生設置一個以“我向往的美好生活”為主題的寫作任務。學生依靠自己的想象力與日常寫作積累進行寫作,既可以是對未來的憧憬,又可以是對過去的懷念,這都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得到全方位的發揮,完全符合生本教育理念。
結 語
小學作文的教學,既是能力的培養過程,也是學生不斷積累的過程。在新時代,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需要不斷地改革創新。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也必須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出發點,以提升學生素養、技能培養為核心,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構建多元化教學方式,借助閱讀、訓練、表達等方式提升學生寫作的能力,真正地讓學生實現讀有所想、想有所悟、悟有所寫,使得作文更具文學色彩。以上論述僅為筆者個人淺見,期望能夠對小學語文六年級作文的教學有所幫助。對于生本教學理念的貫徹還有很長的探索路要走,希望各位語文教師繼續發展創新。
[參考文獻]
[1]夏 靜.注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9(22).
[2]奚良劍.試論注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J].魅力中國,2019(15).
[3]侯麗雯.芻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J].小學生作文輔導(三四年級版),2019(5).
[4]彭奕伶.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探討[EB/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8(18).
[5]俞建芳.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J].情感讀本,2019(11).
[6]孫 遠.淺析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J].新作文:教研,2019(8).
作者簡介:岑國甫(1964— ),男,壯族,廣西德保人,小學一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小學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