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轉換角色,以學生為本,通過精心設計、積極引導、督促鼓勵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8-0045-02
引 言
葉圣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這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以培養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目的,指導學生懂得學習,讓其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指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能自覺聽講、主動讀寫、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能和學習伙伴合作探究,還可以綜合應用自己積累的語文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既能完成學習任務,形成基本技能,又能實現自身發展。由此可見,作為語文教師,在日常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非常有必要。為此,筆者在自身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探索性地做了一些嘗試。
一、創建和諧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部分一線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自己講得多、學生筆記記得多;提問題學生回答不積極;課堂氣氛沉悶不好調動,與學生互動少……導致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處于一種被動應付、似懂非懂的學習狀態。教師注重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忽略了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更忽視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拉開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阻礙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形成,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大量教學實例驗證,教師只有創設和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喚醒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才能使其積極主動地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教師要學著“放手”,試著“閉嘴”,敢于給學生“讓步”,讓學生自主完成課前預習、識記字詞、了解作者、鏈接背景、泛讀課文等,自由地行走在文本的字里行間,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1]。
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先設計這樣一個教學活動作為情境導入: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有什么趣事和樂事印象最為深刻,還有哪些自己去過的地方景色特別優美至今都難以忘懷。同時,教師也可以以聊天的方式向學生講述自己記憶中小時候的經歷和趣事,倡導學生和周圍的同學廣泛地說一說、議一議、談一談、寫一寫。這樣就把學生引入了情景中,使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悟來閱讀課文。例如,在講授百草園美麗又有趣的景物描寫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多角度、多層次、立體化地描寫百草園景物的手法,讓學生自主感知百草園中繁盛的植物的美感,以及小動物的可愛,鼓勵學生大膽舉手發言,講一講自己的閱讀感受。如此,學生在自然和諧的情境氛圍中饒有興趣地展開了自主學習和思考,并在閱讀學習中經由教師指導、點撥,結合文本自主探究,明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提煉了文字的內涵,繼而生發出對周圍環境認真觀察的興趣,從而更清晰地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要想創建和諧的教學氛圍,就要尊重學生的建議或意見,充分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對學生自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而恰當的引導。教師可引導和鼓勵學生認真查閱資料尋求解答,或是與學習伙伴交流探求答案,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學生在探究無所得時,可與教師一起探討分析。在和學生一起探究時,教師要放平心態,以贊賞的角度、論證的方式、平等的態度、商討的口吻,與學生共同學習成長。教師要肯定學生有見地、有思想的學習認知,這能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及能力提供動力支撐。此外,教師還應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及時肯定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現出來的長處和優點,適度地給予學生表揚與鼓勵,使其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在與教師、同學進行合作與商討式的學習中培養和鍛煉質疑探究的精神。這些體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逐漸嘗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
二、開展互動教學模式,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還可運用互動教學模式,認真鉆研教材,設計能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互動互助、合作探究,培養思考、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在學生充分理解詞句意思的基礎上,教師可提出“其實愚公本不必挖土移山那么費勁,搬家到沒有出行障礙的地方不是輕松很多嗎?”“愚公的妻子質疑愚公帶領家人移山之舉是在給他們添堵嗎?”“智叟之所以被稱作智叟,他‘智在哪里?”“故事結尾部分的神話色彩應怎么理解?”等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自行合作疏通字義、句義,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繼而通過深入的思考探討,真正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思維能力。
再如,在教學《小石潭記》這篇古文前,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習方法不限,互助合作學習,完成課前預習任務,如收集查找關于柳宗元的生平介紹資料;了解“二王八司馬事件”;找一首合適的曲子配樂朗誦這篇課文;查找《永州八記》是哪八篇文章;并在課內交流時選派出兩名代表在全班發言。學生在學習小組成員的相互鼓勵下,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他們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和圖片,多方收集了有關作者柳宗元的生平介紹及文章的創作背景等資料,還請教了懂音樂的同學找到了適合配樂朗誦的古琴曲目。在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自主學會了生字,還通過自主合作理解了字句的意思。在課堂上的組內交流中,代表小組發言的學生由于有了充分的準備,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于是興致高昂地向小組成員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并將自己的疑難問題與他人交流探究,悉心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和建議。學生通過課堂互動合作學習,啟發了思維,使自身的語文閱讀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巧妙設計教學任務,引導學生讀出個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師就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適當、巧妙地設計教學任務,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讓他們在閱讀學習中獲得獨特的感受,產生對文章多角度的理解和感悟。自主學習效果比教師講讀分析要好得多。
例如,在學習《昆明的雨》時,有些學生對文章字句中蘊含的圖畫美感興趣,能夠想象出一幅幅細雨迷蒙的畫面;有些學生對文中描寫的民俗風情很感興趣,對少數民族風土人情有了新的認識;有些學生則對文章充滿詩意的語言著了迷,越讀越喜愛,并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師對學生個性化閱讀方法的采用和肯定,使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做到了有的放矢。
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盡量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方法,或者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在安排自讀課文學習時,教師應盡可能地鼓勵學生用自己熟悉的學習方法去學習,使其不受限制,放松、自主地進行閱讀和學習。學生在學習完畢后,應自主查閱在書中或筆記本上做的筆記和圈點勾畫的批注,不足者補充,多余者刪減,不夠精當處再進行思考,拿捏不準的與同學商討或是向教師請教。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讀書思考的興趣,還最大限度地倡導了學生自由、自主閱讀,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了真正培養[2]。
四、指導學生做筆記,培養其自主學習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出來,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地應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享用不盡。”的確,我們應讓學生養成認真讀書、邊讀書邊思考、邊思考邊動筆的習慣。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有疑惑、有困擾很容易混淆甚至遺忘,那么邊讀邊思考所產生的想法“結晶”就沒有了痕跡,自主學習的成就感也就很難積蓄。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讓學生的眼、手、腦自覺調動配合起來,形成習慣。教師指導學生邊讀書邊做筆記,可以是好詞好句摘抄,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對文章語段的理解、感悟;可以是對人物描寫方法的分析,也可以是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可以是對修辭手法的圈點、領悟,也可以是對作者寫作技巧的賞析。只要是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主動探查、積極思考的結果,教師都應鼓勵其寫下來,使其在做筆記的過程中,鍛煉甄別和篩選能力,提高語言組織和提煉能力。教師還可以抽時間檢查、閱覽學生的閱讀記錄,提出一些指導性意見和建議。學生得到教師的幫助和指點,會更加積極而熱情地投入自主學習中。因此,養成良好的做筆記的習慣,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學生進步,增加其語文閱讀的厚度。當然,學生語文閱讀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需要教師長期在教學中摸索、總結、引導、指點才能推進的,因此,語文教師要在嘗試中學會放手、在學習中善于借鑒、在實施中查缺補漏、在行進中不斷自我提高、在教學中切實主導并實踐對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學生才能在語文閱讀學習中會讀、會想、敢問、能寫,逐步鍛煉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結 語
總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覺主動的學習狀態,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出現的一些問題需要學校、教師等多方面的幫助才能真正解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水平,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語文教師只有在閱讀教學中轉變思路,耐心細致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堅持開展這方面的訓練,采用多樣的形式、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設法把他們引領到自主學習活動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朱萬喜.走向自主發展:中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的思考與實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毛勇.引導個性閱讀 ?促進語感發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例談[J].名師在線,2016(09):45-46.
作者簡介:耿艷芳(1973.6—),女,甘肅天水人,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