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國情懷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一種強家報國的志向;它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筆者以統編教科書“九一八事變”與“西安事變”為例,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體驗、討論、思考,并將家國情懷觀念潛移默化地根植于學生的心中。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德育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8-0081-02
引 言
家國情懷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教師培育學生情感與人格的關鍵,然而這一核心素養往往是課堂教學中最容易忽略的部分。家國情懷的落實,需要每一位歷史教師對此有深入的理解與體會,進而將其準確地傳達給學生。筆者以“九一八事變”與“西安事變”一課為例,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結合中學生自身發展的階段特點,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一、優化教學設計,提煉教學主題
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從歷史發展脈絡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還要為學生的成長發展提供客觀的價值導向。歷史教學的目標不僅是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還要以學生情感目標的實現為中心。因此,無論是知識的鋪墊,還是對知識的認知方法的指引運用,都以對學生的情感觸動為最終指向。根據目標的不同,教師應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而不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順序呈現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提煉教學主題是實施課程標準的關鍵所在,是課堂教學的主線。提煉教學主題有助于學生在思考問題中有明確的突破方向和延伸空間。對于本課而言,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是中國歷史上遭到的一次最大規模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的嚴重危險。這種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激發出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使中國人民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因此,注重家國情懷觀念的滲透就是本課的教學主題。
本課教學設計的前半段環節需要做好充分的鋪墊,營造課堂氣氛,形成緊密的節奏感。教師可利用有節奏的連續的短流程教學來保持學生的情緒,通過語言、圖片、材料的變化,使學生的情緒逐漸接近適合引出高潮的狀態。在授課前,教師需要思考是否已經充分準備好能夠激起學生情緒反應的材料,在傳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同時,能否與學生原有的情緒順利對接。如果學生的情緒從一開始就朝著教師預定的方向發展,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未發生偏離,將會對本節課所帶來的情感經歷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整節課是在同一種情緒的延續中進行的,學生會很容易感覺到知識結構的單調。如何防止學生出現情感倦怠或逆反心理成為教師授課中必須考慮的問題。筆者在本課教學過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都采用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對每一步的教學活動保持著好奇與期待。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注意提問的深度與角度,每個問題之間應存在層層遞進的關系。例如,在出示歷史材料時,問題可以設置為“這段材料有哪句話或哪些話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問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一個過程,教師需要先叩開學生感性認識的大門,然后通過師生交流,引導學生逐步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會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充分挖掘資源,合理利用教材
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最為核心的內容,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教材資源是最為可貴的資源,靈活運用教材中呈現的教學資源,可以減少教師查閱資料、篩選資料的時間,從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分析學情及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上。但是對需要突出強調的部分,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入課外資源,利用圖片、文字、視頻、音樂等多種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將歷史教材與課外歷史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呈現出最優的教學效果[1]。
歷史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初中生對國家的認識往往從家鄉開始,因此本課將展示沈陽殘歷碑圖片作為課前導入。作為沈陽標志性建筑物的殘歷碑是這座城市成長歷史中不可抹滅的一段記憶。對于實地參觀過九一八紀念館的沈陽學生而言,以此為切入點更易激發其情感共鳴,學生對發生在身邊的歷史有更多的好奇心。在分析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的原因時,筆者播放了《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的視頻,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到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之前,日本國內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如資源貧乏、國內爆發經濟和政治危機、企圖稱霸世界等,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整個事件的起因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介紹日本侵華罪行時,筆者讓學生觀看了幾組圖片(充斥街頭的難民、親眼看著兒子被炸死的父母等 ),這些圖片給了學生極大的視覺沖擊,使其深刻體會到“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心情,結合悲傷的歌曲《松花江上》,營造課堂氛圍,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形成本課的第一個情感共鳴。隨后,筆者讓學生談談看完照片后的感受,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的罪惡史實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一首代表全國人民心聲的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應運而生。歌詞中的“我們萬眾一心”,正是當時所有愛國人士的真實、強烈的呼求。而先輩們也正是按照歌詞中所體現的那般,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構筑起一道道堅固的城墻。在介紹完歌曲的相關歷史信息后,筆者請學生全體起立齊唱國歌,再次感受當時廣大人民群眾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怒吼聲,由此形成本課第二個情感共鳴。音樂配合教師的講解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思考起點與環境,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心底的愛國之情。
三、創設歷史情境,活化歷史人物
最豐富、最有用的營養莫過于人物的智慧和精神品質。教師用說教的方式講解人物的精神品質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任何的說教都是空洞的,而且還極易讓學生產生反感。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具體內容,全面分析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準確判斷歷史人物的精神品質,準確把握人物精神品質的內涵。
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東北出現了抗日義勇軍、抗日游擊隊、抗日聯軍,與日軍戰斗在白山黑水之間,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重點了解了趙一曼烈士和楊靖宇將軍。首先,筆者請學生講述課前收集的關于楊靖宇抗日的故事,其次,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趙一曼的家書。通過講述抗日英雄的故事,學生對這場戰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共產黨人身上感受到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奮斗不息、不畏艱難險阻、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革命品質。
日軍侵占東北三省后,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關頭,各界民眾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國共產黨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痛感“國權凌夷,疆土日蹙”,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發動西安事變,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在講述西安事變時,筆者創設了歷史情境,提示學生思考:假如你是當時的張學良與楊虎城,你會不會和他們一樣做出“兵諫”蔣介石的選擇?引導學生分析張學良、楊虎城作為蔣介石的部將,為什么敢以下犯上發動“兵諫”?并提出思考的問題:在民族大義與個人安危之間進行選擇時,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抉擇?經過交流討論,學生會從張學良、楊虎城的身上體會到更多的正義感和責任感,進而激發出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個人的命運都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歷史不只是一連串激動人心的事件,還是人類群體的故事,有時候我們人生中的一個選擇,也許就會影響歷史的發展。在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上,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像楊靖宇、趙一曼這樣的愛國英雄存在,中華民族才實現了獨立與解放。
四、聯系實際生活,注重情感疏導
教師既要在教學中向學生傳授正確的知識,又要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情感教育的元素蘊含在教學內容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尋找其中蘊含的能量與智慧,并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
一個優秀的民族必定是一個牢記歷史的民族,面對這樣一段屈辱的歷史,學生一定感慨萬千。在課堂的最后,筆者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學完本課的感受。此時,學生的情緒達到最高潮,他們用激昂的言語表達著對日本罪惡侵略行為的憤恨,同時也對日本這個國家心存怨恨。此時,筆者需要正確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愛國之心,人皆有之,作為公民最樸素的情感表達,理應得到尊重與贊賞,但是失去了對法律底線的恪守,激情就會變成惡魔。因此,在課堂上,筆者提醒學生客觀看待外界不負責任的輿論,堅持理性愛國,有序地抒發愛國熱情。對于本課而言,要使學生有深刻的反思,教師先要進行自我反思,以使用恰如其分的課堂資源,做出順勢自然的引導。教師的反思要達到一定的深度與高度,否則本課很容易在學生憤怒的情緒中變成一堂發泄課。因此,在課堂的最后,教師對學生的情感疏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家國情懷絕不是狂熱狹隘的民族主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我們譴責侵略者的殘暴,是要喚起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相比殘酷的戰爭而言,今天的和平環境更加來之不易,我們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結 語
總而言之,家國情懷不是一句口號,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踏踏實實地踐行。新時代的歷史教學需要喚醒學生心底的家國情懷,讓其成為學生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底色”。對于學生而言,家國情懷的觀念是在學習中慢慢內化而逐漸形成的,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去積累,更深的思維去沉淀。
[參考文獻]
何勇.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家國情懷教育的芻議[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01):150.
作者簡介:王作鑫(1991.8—),男,黑龍江雙鴨山人,研究生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