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法社會學 中國化 “楓橋經驗” 馬克思主義理論 實踐思考
作者簡介:劉暢,齊魯工業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D9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171
法律社會學起源于西方,經過對中國實踐的多次考驗和許多研究人員的努力,已經在當代中國法律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法社會學“在中國”已成為廣泛共識,但法社會學的中國化仍是當前理論發展的瓶頸。法社會學的中國化不是為中國特色強說中國化,而是在實踐中本著真真正正為中國人民謀利益的初心提出新理念、新想法、新開拓。法社會學的中國化就是要建構出一些具有中國特色、中國聲音、中國價值和中國智慧的法律社會學的構成規則,以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為源流,立足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對中國式社會事實深入解讀的基礎上實現中國問題和中國法律實踐的統一。
(一) 偉大時代推進法社會學中國化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步入新的歷史定位,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一重大矛盾的轉變直接影響了法社會學的中心任務和歷史使命。中國正遇“百年不遇的世界大變局”,如何踐行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事關習近平同志強調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戰略目標 。法社會學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一個小系統,他獨特的性質、社會功效和實踐特點決定了在新時代和未來的法治實踐發展中出現問題的時候必須做系統深入地研究。正所謂時代在召喚,法社會學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系統的組成部分,自然要積極響應新時代的召喚,構建充分體現中式特色、中式風格、中式氣派的學科體系。
(二) 在法律社會學中推進中國化的學科自覺
新中國自建國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和光輝戰績,但同時也面臨著實踐與理論可能存在不同步的問題,法律社會學若不和中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戰略的構建已經成為一個時代命題,法社會學也需要響應新時代的需求,面向實踐、面向中國、面向世界,在國家法治戰略實施過程中有所作為。新時代要求我們緊密對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以打造優勢法律社會學等一流學科為支撐,整合中國優秀本土資源、匯集國內外精英,服務于國家的法治戰略實施和創新發展。
(一) “楓橋經驗”的內涵及發展歷程
1. “楓橋經驗”的內涵
20世紀60年代初,諸暨市楓橋鎮的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首創了“楓橋經驗”,其內涵是“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 “楓橋經驗”的精髓就在于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對存在破壞行為和潛藏破壞活動的人進行說服教育和監督改造,實現把矛盾和尖銳問題徹底消滅在基層,最終讓大多數接受說服教育的人參與進來成為“新人”。
2. “楓橋經驗”的發展歷程
“楓橋經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誕生,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得到發展,在新時代得以創新,其基本內涵和核心都是依靠和發動人民群眾實現在基層解決矛盾。
(1) “楓橋經驗”誕生初期(嬰童期)。“楓橋經驗”是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大背景下誕生的,1963年浙江省諸暨楓橋區在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過程中,依靠和發動廣大人民群眾說理斗爭,最終對911人“四類分子”實現了零逮捕,真真正正實現了以群眾智慧為力量源泉在矛盾的原發地解決矛盾。這是把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創造性的運用到社會主義教育活動中的嶄新形式,浙江省政府和中央政府不斷總結楓橋區的基本經驗,在全省最終在全國加以推廣,為各基層的人民群眾工作樹立了一面旗幟。
“文化大革命”由于被反革命集團利用,黨和國家為此遭到最嚴重的損失,“楓橋經驗”的探索和發展也受到一定影響。1973年和1975年公安部派相關領導到楓橋視察工作,歷經實踐檢驗的“楓橋經驗”一直堅持立足群眾解決矛盾,由于成效顯著受到了毛澤東同志和相關領導的肯定和支持。
(2) “楓橋經驗”在改革開放時期的發展(兒童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決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放棄僵化主張改革開放,我國由此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但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矛盾多發,各種突發性和不確定事件都給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巨大挑戰。楓橋模式治安效果甚佳,如1986年楓橋鄉、村兩級調處解決的各類糾紛和治安事件占92.4%,依靠群眾就地化解了大量糾紛矛盾和治安問題。 1990年,《依靠群眾管治安是維護社會治安根本——楓橋區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的做法》調查報告發表,楓橋經驗得以全國推廣;1991年多家媒體記者團對諸暨楓橋區采訪報道,“楓橋經驗”一夜之間家喻戶曉;1998年,《立足穩定和發展——浙江諸暨“楓橋經驗”紀實》文章發表,“楓橋經驗”再次席卷全國;200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40周年大會時明確提出要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楓橋經驗”立足中國的發展實踐和歷史方位,始終保持與時代同步、與未來同行,煥發出旺盛持久的強大生命力。
“楓橋經驗”的中國模式是符合中國實際的實踐,深入挖掘中國故事的本質,成為推進中國法社會學中國化建設的重要路徑,為當代中國法社會學的發展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我們要始終以實踐為基礎,以人民為中心,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為目標為目標,以學術嚴謹為標準構建起中國法社會學理論和實踐的真切勾連。
注釋:
李瑜青,李思豫.當代中國法律社會學的發展——在新中國成立70年之際的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9(11),第73頁.
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M]//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頁.
王世卿,楊葉鋒.楓橋經驗:歷史、價值與警務模式創新實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第50頁.
汪世榮(主編).“楓橋經驗”: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5頁.
麗江公安:打造基層治理“束河模式”[DB/OL].人民網,2020-04-18.
汪東興.毛主席的談話紀要.轉引自許根賢.楓江紅葉——楓橋經驗的產生和發展紀實[M].群眾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頁.
法制日報編輯部.跨越五十五載,楓橋經驗之樹常青[N].法制日報,2018年4月27日,第1版.
張榮臣,王啟超.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J].黨課參考,2019(22),第5頁.
姬艷濤,李宥成.新時代“楓橋式”基層治安治理模式探究——基于序次Logistic回歸模型的實證分析[J].河北法學,2020,38(3),第138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年7月2日.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下)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
[3]鄭謙.中國是怎樣從“文革”走向改革的[M].北京: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4]俞紅霞.楓橋經驗的形成與發展歷程[J].中共黨史資料,2006(2).
[5]張文顯,朱孝清,賈宇,汪世榮,曹詩權,余釗飛.新時代“楓橋經驗”大家談[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9(3).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7年版.
[7]習近平.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 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N].人民日報,2013年10月12日,第1版.
[8]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基礎與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7年版.
[9]李林.推進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法治化[J].法學雜志,2019(1).
[10]蘇力.也許正在發生——中國當代法學發展的一個概覽[J].比較法研究,2001(3).
[11]毛澤東傳(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12]強世功.中國法律社會學的困境與出路[J].文化縱橫,2013(5).
[13]丁衛.法律社會學在當代中國的興起[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3).
[14]亓同惠.法社會學意義上的“期望”——源流、類型及其對中國法治的影響[J].政法論壇,2019(6).
[15]高其才.法社會學中國化思考[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7(1).
[16]卜清平.“楓橋經驗”何以長青?[J].開放時代,2020(1).
[17]于浩.推陳出新:“楓橋經驗”之于中國基層司法治理的意義[J].法學評論,2019(4).
[18]董青梅.“楓橋經驗”中的多元法治圖景[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
[19]胡承槐.“楓橋經驗”55年歷史演變所蘊含的歷史邏輯[J].治理研究,2018(5).
[20]楊明偉.“楓橋經驗”的歷史來源和現實啟示——毛澤東、習近平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9).
[21]李振賢.“楓橋經驗”與當代中國基層治理模式[J].云南社會科學,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