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晗
(武漢市園中園綠化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15)
2020年是武漢市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推進“精致園林”三年行動的承啟之年,市園林和林業局更是將實施重點道路綠化提升和加強道路綠化養護管理、實施節約型園林建設作為2020年全市園林和林業工作要點,城市道路綠地影響著城市文明最直觀的形象,其中的生活型道路綠地更是與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本文選取了位于中心老城區建筑密度較高的江岸區,城市可用綠化面積小,公園綠地相對較少,熱島效應高,因此如何通過改善城市道路綠化從而提高老城區的城市綠化率,緩解熱島效應,改善人居環境是本文的研究要點。
我國行業標準《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CJJ75將城市道路綠地定義為道路及廣場用地范圍內的可進行綠化的用地[1]。根據道路的服務特征及景觀特性,可以將城市道路綠地分為生活型道路綠地、交通型道路綠地、城市風景游覽型道路和城市商業步行街等[2]。生活型道路綠地,顧名思義是以解決城市內部生活性交通為主的道路,以非機動車交通為主,具有小尺度、路幅窄、車速慢、人流多等特征,弱化了行車安全分割功能,注重綠帶遮蔭效果和景觀藝術性,在道路綠地的設計上趨向人性化的設計理念,綠化方式較其他類型綠地更為靈活和多樣。
生活型道路綠地可以分為城市街道型、游賞步道型和生活工作型3類。
2.2.1 城市街道型
城市街道型綠地多分布在城市支干道上,路幅較窄,不宜設置分車綠帶,道路綠化多采用行道樹綠帶和花壇搭配的形式。行道樹綠帶一般采用與路緣相平或略低的樹池式,加設植草磚或者格柵解決泥土裸露等問題;花壇以種植宿根花卉為主,點綴有較高觀賞價值的小喬木和花灌木,注重植物色彩搭配和層次感,塑造城市街道的綠化景觀效果。
2.2.2 游賞步道型
游賞步道型綠地主要起到街道游園、裝飾美化以及娛樂休閑的作用,綠化形式以植物組團為主,節點處設置富有特色的景觀雕塑小品,增加娛樂性和文化性,也可局部增設一些樹池和樹陣,創造賞心悅目的城市開放空間和休閑綠地。
2.2.3 生活工作型
生活工作型道路綠地分為居住區道路綠地和辦公區道路綠地,主要供行人通行,通達性強,植物緊貼路邊種植或后退1 m左右,以喬木+灌木配置形式為主,根據具體道路的寬度和線性,在植物的尺寸、形態、色彩和組合上采取不同的配置形式,綠地景觀的設計要相對自由多變。
本文選取了武漢市江岸區為調查對象,結合江岸區的道路綠地現狀,對三種不同類型的生活型道路綠地分別劃定相對應的調查樣區(表1),詳細記錄綠化植物種類和數量,綠化形式和結構等,并從物種豐富度和綠化配置形式兩個方面進行現狀調查分析。

表1 江岸區生活型道路綠地景觀調查樣區
3.1.1 喬木層物種組成
通過對江岸區生活型道路綠地的喬木層調查,統計喬木品種共有48個,以二球懸鈴木和香樟居多,出現頻率高達52.6%;其次為復羽葉欒樹、桂花、銀杏、廣玉蘭等應用較廣,其他常用喬木有紫葉李、二喬玉蘭、楓楊、杜英、女貞、石楠、水杉、池杉、旱柳、三角楓、雪松、槐樹、鵝掌楸、日本晚櫻等。常綠喬木有29種,落葉喬木有19種,常綠和落葉植物的物種比例將近3∶2,常綠和落葉植物的數量比例約為2∶3,基本滿足行人夏季遮陰、冬季采光的生理需求。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江岸區喬木層物種不夠豐富,武漢市市樹水杉和市花梅花占比偏少,二球懸鈴木和香樟占據了行道樹的半壁江山,多條道路景觀基本一致,缺乏多樣性和特色性,并且懸鈴木的飛絮容易引起紅眼病和呼吸道感染,應挖掘更多適應性強、冠大蔭濃、無毒無害的行道樹種。
3.1.2 灌木層物種組成
灌木層的物種多樣性相比于喬木層要高一些,但種類和數量仍不夠豐富,常用的灌木物種是:金葉女貞、紅葉石楠、紅花檵木、杜鵑、海桐、藤本月季、梔子花、八角金盤、夾竹桃、南天竹、八仙花、云南黃馨、金邊六月雪等。在城市街道型道路綠地中往往選擇翠綠對紅紫的色彩搭配,并修剪成一定的幾何形狀,給人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力;在游賞步道型和生活工作型道路綠地中,偏向自然式種植,合理運用灌木的形色特性,再搭配幾株球狀灌木,豐富道路綠地的立面層次感。
3.1.3 地被層物種組成
地被層物種主要以馬尼拉結縷草、黑麥草、狗牙根、麥冬、吉祥草、馬蹄金等草坪類綠化為主,而草本花卉因觀賞期短、管理成本高等原因豐富度較低,常見的草花是:萱草、蔥蘭、波斯菊、金盞菊、百日草、雞冠花、長春花、羽衣甘藍、石竹、美女櫻、粉花酢漿草、雛菊、三色堇、美人蕉、一串紅、半枝蓮、矮牽牛、百合等,只有在重要路段才布置草花作為點綴,應當在以慢行為主的生活型道路綠地上加大草本花卉的使用頻率。
江岸區生活型道路綠地配置形式以喬灌型結構為主,地被層多樣性較低,只有極少數路段設置了喬木+小喬木+灌木+地被的復層結構,且大部分位于新開發的地段,許多老城區的道路只有兩排行道樹,沒有灌木層,景觀單一乏味。合理的綠化形式應具備喬灌草垂直結構特征,并且喬木層和地被層應有良好的過渡,武漢今后的道路綠化應注意植物群落的結構層次完善,優化喬木層配置,加強垂直綠化。
3.3.1 景觀整體性差
江岸區道路景觀連接性差,存在著綠化不連續的現象,再加上基礎綠化不完善,局部綠化空間未合理利用,嚴重影響了通行者的感觀體驗,這與老城區早期道路綠地系統規劃不健全有關,在新建的道路綠地中應注意綠地景觀的整體性。
3.3.2 物種豐富度低,配置形式單調
調查中發現喬木的種類較為單一,且大量運用二球懸鈴木和香樟,毫無新意;灌木的種類也是集中運用常用的幾種,如小葉女貞和紅檵木,花灌木使用較少;地被層以大面積草坪為主,缺少草本花卉的搭配點綴。城市道路綠化配置形式單一,尤其是老城區多為行道樹樹池式種植,設計上缺少色彩搭配、季相變化、空間層次構建等細節,沒有打造出“曲徑通幽”式的生活型道路園林綠化效果。
3.3.3 未合理利用垂直綠化
江岸區的高架橋數量較多,垂直綠化可以提升城市道路綠化率,美化高架橋的景觀效果,但通過調查發現其立體空間利用不高,垂直綠化有所欠缺。
3.3.4 忽視自然生態景觀的營造
目前的道路綠化更多的是強調園林藝術美,如在喬木的選擇上傾向于樹形優美的樹種和方便管理的常綠樹種,而不是首先考慮其滯塵效果、降噪作用與遮蔭面積等問題;在空間上注重點線面的連續性與平面形式的流暢性,有著強烈的人工綠化痕跡,不注重自然生態景觀的營造[4]。
3.3.5 后期養護和管理不到位
筆者在調查時隨處可見被破壞的綠地景觀,行人抄近道強行踐踏的綠地,以及缺少修剪和清理的殘枝敗葉,這些現象都極大地影響了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的塑造,與武漢市打造精致園林,推行園林精細化管理的目標仍有一定的差距。
在城市道路規劃時就應確定好紅線范圍,預留足夠的綠化空間,同時設計時應考慮城市道路綠地線性與點狀、面狀綠地的連接性,同一路段的樹種也應統一基調樹種、綠化配置方式等,保證道路綠地的整體性和統一性[5]。
在現有本土植物的基礎上,再引種馴化和培植一些優秀苗木,以逐步豐富武漢市道路綠化樹種的種類,創造多樣化的道路植物景觀。在配置形式上以高大喬木為主,喬灌草相結合自然式種植,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間隔栽種,注重顏色搭配和季相景觀,增加彩葉類、開花類灌木和芳香型植物,豐富視覺和嗅覺感官體驗。城市街道型道路綠地以冠大蔭濃的行道樹為主,具有引導作用;游賞步道型道路綠地可以選擇樹冠較小的喬木,搭配低矮的綠籬和盛花草坪,并設置座椅供人休息;生活工作型道路綠地可以利用植物軟化建筑墻角等硬景。
通過加大垂直綠化的力度,豐富道路綠化景觀,可采用在高架橋的附屬綠地上增加攀援性植物,如常青藤、爬山虎、五葉地錦、藤本月季、紫藤、凌霄、花葉蔓長春等;也可以將公園綠地等景觀通過拆墻透綠融入到道路綠地景觀中;在道路綠化帶邊緣增設隔離欄供藤本攀爬,擺設花盆花架豐富狹窄的老城區街道綠化效果,合理有效的提高城市道路綠地率。
以生態美代替傳統的景觀大道審美,城市生活型道路綠化以仿自然的方式,營建起適宜鳥類和昆蟲棲息的生存環境,調節氣候、減噪靜音、增氧降碳、滯塵消霾,使道路與周邊環境相融,形成鳥語花香的生態宜居之地。
做好植物水肥管理、整形修剪、調栽更新、分車帶降土等基礎工作,逐步完善噴滴灌系統,落實防病蟲、防風、防旱澇、防凍等“四防”工作,提高城市道路綠化管理水平;提高全民生態綠化意識,減少破壞,發揮市民參與作用,完善街道、社區、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參與管理的共治共管共享機制。
城市道路綠地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生態環境、維護城市交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生活型城市道路綠地緊密的聯系起了城市和市民,它屬于慢行觀賞性道路,要求精致地對待每一個細部綠化景觀的設計,武漢市作為華中地區的中心城市,還需進一步提升生活型道路綠地景觀,創建一個生態宜居、有魅力的城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