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玲
自恢復高考以來,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教育,也培養出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受過高等教育之后,每年將有大量大學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然而隨著大學畢業生的增多,就業競爭也愈發激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因此,各高校在教學中應滲透進對大學生創業能力和創業意識的培養和教育。
基于此,本文針對創業能力與大學生就業展開討論,并分別探究了當下我國各高校在創業教育方面遇到的難題,對此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方案。以此來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對于大學生來說,創業是除在企業任職以外的另一條出路,通過創業,可以激發其創造力和創新能力,鍛煉其綜合能力,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各方面素質都得到顯著提高,使大學生逐漸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在21世紀,科技如此發達而便利的今天,更是給每一個人都提供了創業的契機和舞臺,其意義不管是對于學生本身、高校,還是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都是非常深遠的。
1.創業能力的含義
創業所需的條件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可簡單概括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外在因素由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等組成;
內在因素則是創業者本身具備的能力,并且可通過努力進行改變,包括創業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創業的熱情、創業素質以及本人所持態度、性格和工作能力等,諸多內在因素統稱為創業能力。
該能力直接決定創業過程是否能規避一些不必要的風險,以及是否能使企業得到健康發展,甚至最后關系到創業的成敗。
2.創業能力可以推動大學生就業
對于高校而言,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助于其形成正確的就業理念。
創業給了大學生成為就業崗位提供者的機會,在就業崗位的需求者之外,使其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審視就業,且能深入了解創業的意義,以及創業帶給人的提升和改變。還應站在歷史和政治經濟等方面綜合分析我國的國情,指出創業作為可以全方面鍛煉和培養人才的一種方式,從某種程度來說,通過創業來找到并實現自己的價值,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是當代青年勇于肩負時代使命的表現,創業其實就是升級版的就業。
另一方面,由于在提高學生創業能力的同時,學生的交際能力以及領導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和提高,因此在面臨就業時更具競爭力,創業獲得一定成效的學生往往能在就業崗位的眾多需求者中脫穎而出。
高校在進行就業教育時,結合相關課程和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培養學生的抗壓能力、堅韌的性格、開拓精神、獨立完成工作和與人友好合作的能力,這些品質在創業過程中得到進一步鞏固,成為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的重要依據。
1.缺乏科學的創業氛圍
目前我國的許多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缺乏創業意識和氛圍,高校沒有將創業意識有效灌輸進學生的腦海,而高校本身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提倡力度又有所欠缺,因而短時間內難以快速形成科學、健全的創業氛圍。
在教學工作者方面,部分教育工作者思想老套,守舊,不僅不鼓勵和支持學生創業,還提倡循規蹈矩,重專業課的學習,使得學生在創業這一部分所受到的教育出現嚴重缺失,因此也就無法對創業形成清晰的認識,更不用說取得進展和成就,這對于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有嚴重的影響,當這樣的學生走出大學校門,比起身處創業氛圍并接受過良好創業教育的學生來說,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2.缺乏創業課程
多年來,中國的教育體制決定了學生主要通過課堂汲取知識,課堂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但是不少高校將大部分精力投向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的教學,而輕視創業類的課程,甚至在《教學計劃》中也鮮有體現,并且沒有專門針對創業方面科學而統一的教材。
有一部分高校仍是空喊口號,而實際卻是僅開設部分相關選修課,使得教學資源混亂,且夾雜在各類選修課之間,學生難以給予足夠的重視。又因為課堂教學方式一味地滿堂灌,學生難免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學習積極性大大降低,在課堂上本應得到鍛煉的思維能力和應學習到的創業方面的理論知識都遠遠達不到標準,即使學生仍有創業的想法,自身的能力也不允許其取得較高成就,因此難以達到鍛煉和培養優質就業人才的目的,更難以達到推動社會進步的目的。
3.創業師資力量的缺失
當前我國高校面臨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創業型的教師稀缺,高校教師大部分是研究生或更高學位畢業后直接留校擔任教學工作,沒有任何創業經歷,因此即使高校開設相關課程,教師也只能是紙上談兵,難以結合親身事例給學生做生動講解。
另外,高校在引入新教師這一過程中,注重的是該教師是否具有足夠的教學能力和學術創新能力,學術型和研究型人才在創業方面可謂一竅不通,尤其是師范類的院校,由于大部分學生畢業后直接從事教育行業,更是刻意忽略創業方面的教育。
同時由于不少的高校并沒有與創業管理相關的專業,種種因素綜合作用,使得高校中創業型人才稀缺,而高校也難以形成系統化的創業教育。
4.缺乏創業支持體系
大部分高校對創業教育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而沒有為學生搭建起創業的平臺,以及沒有引進專門的機構對大學生創業進行指導和支持,且在資金方面,高校并沒有設立專項資金以支持大學生創業。
對于創業指導,也僅僅局限于創業講座,其中講師的能力也是參差不齊,如上文所說,多是沒有創業經歷的講師,無異于紙上談兵,嚴重阻礙了學生在自主創業方向上的發展,使高校的創業教育停滯不前。
1.營造良好的創業文化氛圍
要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需要各方面的攜手努力,如對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來說,要大力倡導大學生創業;對于外界新聞媒體來說,要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
對于工商企業來說,要與高校加強合作和聯系,必要時還可給予經濟上的投入和支持;對于科研院所來說,要著力在技術上對大學生予以支持;
而對于金融機構,則可以出臺大學生創業相關的優惠政策,以此來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等,只有從上至下各個環節都做出努力,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良好氛圍,才能有更多大學生加入到創業的隊伍,才能在舉國上下營造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少年強則中國強,中國也由此能邁向另一個高峰。
2.對體系化的高校創業課程進行完善
針對創業教育缺乏專門的教材以及體系化的課程這一問題,由于創業所需的大量理論知識離不開課堂的講解和教材,高校在開展相關教育時,應理論與實踐并重,切忌紙上談兵,充分利用校園內現有的創業條件和平臺,鼓勵學生通過生動實踐來提升自我。在設計課程時,應適當提高創業教育所占比重,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創業的重要性。
3.引進專業的創業師資力量
學生要想獲得實用的理論及實踐知識,一位經驗豐富而又具備高素質的教師是不可或缺的引路人。因此針對高校缺乏創業型教師這一問題,高校應適量引進優秀的人才進行創業教育,最好是企業人士或有著豐富的管理和創業能力的人,同時還應該在教學方面有所建樹,這樣的人才本身就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其經歷和心境都可供學生參考借鑒。另外,還需要了解當前國內外的各個行業行情,以及就業和創業趨勢,以便給迷茫中的大學生有效的建議,還可對學生的人生有一定的啟發作用,要灌輸正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力求打造健全的人格和各方面能力水平優異的人才。
不少參與了大學生創業教育,并有大學生著手創業的高校已經通過實踐來證明了創業對大學生人生的改變和對人格的提升,這部分大學生在后續的生活和就業中的優異表現,說明在大學期間進行創業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目前我國的國情要進行大規模地大學生創業指導還存在一些瓶頸,因此,需要各方面都攜手努力,使大學生找到自己的定位,實現人生理想,使中國的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也使得中國的青少年能有更多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間和契機。
(本文作者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基金項目:獨立學院創新創業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180212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