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玉新
〔內容提要〕 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輻射范圍越來越廣,互聯網技術和教育合作產生了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就是“互聯網+教育”?!盎ヂ摼W+”行動計劃推動了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信息化、數字化、人工智能、Ipv6技術等新網絡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滲透與發展。隨著信息化技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信息化網絡安全管理方面也面臨新的挑戰。本文主要探討了高?!盎ヂ摼W+”信息化網絡安全管理所面臨的挑戰和應對方式。
〔關鍵詞〕 “互聯網+教育” 信息化網絡 高校
教育領域中,一場顛覆性的信息化變革正悄悄地發生著。在現代信息社會,高效便捷的互聯網在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成為了學生們學習的好幫手?;ヂ摼W高效便捷的特點注定其能應用于國家的人才教育。通過互聯網,學生們可以實時跟進學校的課程進行復習鞏固,教師也可以通過后臺大數據檢測學生學習情況,設置測驗,學??赏ㄟ^收集的數據確立之后需要開展的課程以及評價教師的上課水平。“互聯網+教育”的結果,將會使互聯網輻射一切教學活動,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活動與線上活動相結合,互相拓展補充。
一、高?!盎ヂ摼W+教育”信息化網絡安全管理的內涵
在“互聯網+教育”的新模式下,高校運用了網絡課程將公開課和選修課以慕課的形式讓學生能夠足不出戶修習課程,也簡化了師資人員和教學管理人員配備。以微課程、慕課為代表的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以學習星為代表的學習平臺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使課程資源得以共享,也使學習場地變得多樣化。只要在有網絡的情況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平臺學習,碎片化的學習時間組成了高效的學習成果。學生在哪里,學習地點就隨之變化;學生怎么想,教學方式隨之而動。對于高校而言,“互聯網+教育”是一種創新,是一種未知但確保有益的創新,同時也面臨著挑戰。在數字時代,高校的學生傾向于大數據整合之后的偏好,而“互聯網+教育”也是利用這樣的方式,用新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這種模式下,學習變成了一種獲得全新認知體驗過程,不再是單純的教師簡單教授,學生將知識重復填入腦海中,還需要更加關注進度設計、用戶感受、社會參與等。通過設置先進的系統訪問密碼、可移動媒體集中存儲和銷毀、信息數據遠程容災備份等手段加強信息安全管理,利用防火墻和防病毒技術防范、攔截和屏蔽計算機病毒,防止病毒入侵系統,定期維護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硬件設備、軟件代碼、文件等,并將此方法與法律法規相結合,建立合理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和監督,輿情監測指導,對網絡安全信息管理重大突發事件提出應急預案和處置意見。
二、高?!盎ヂ摼W+教育”信息化網絡安全管理面臨的挑戰
1.信息化網絡安全設施基礎薄弱。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信息外泄的風險,校園信息系統(網站)攻擊、異常漏洞攻擊、釣魚郵件攻擊、病毒感染等信息安全事件頻繁發生?!盎ヂ摼W+教育”的信息資源需求日益增加,如數字資源、優秀師資、教育數據和信息紅利等,對網絡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由于信息安全技術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能滿足Ipv6要求,對技術、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快速發展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信息數據傳輸能力不足,無線網絡覆蓋不完善,數據備份路徑單一等;網絡運行維護模式單一,以學校為主導,與運營商共建的方式居多;資金不足,運維隊伍不完善。為了適應“互聯網+教育”的快速發展,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優化和重構。
2.安全管理機制不完善。多數高校對大學生安全教育不夠重視,管理理念都是把專業課作為教育核心,沒有把安全教育納入教學體系,更沒有配備安全教育的專業教師,未建立對師資隊伍的培訓計劃。在高?!盎ヂ摼W+教育”中,對于信息安全風險沒有完全的認識,運營中更多思考的是網站的硬件投入,忽視了安全管理機制,缺少系統的管理。系統管理員需要處理用戶登錄管理、分配計算機名、使用權限、記錄歸檔等工作,這些都涉及到計算機用戶的隱私,而這些工作并未完全規范執行。另外,五花八門的殺毒軟件頻繁彈出廣告,讓用戶不勝其擾之時,恨不得一口氣都卸載,但卸載時又會再三問詢是否真的需要卸載,卸載之后將會使電腦處于危險狀態。究其根源,沒有完全恰當地保護措施以及擾人的消息才是計算機用戶對安全不太上心的理由。計算機用戶大部分只是簡單應用的使用者,在使用“互聯網+教育”時,只知道如何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信息的保護意識并不強。如在瀏覽信息時,突然跳出的信息填寫廣告或者不良鏈接會一下子點進去,容易遭受信息泄露與丟失。
三、高?!盎ヂ摼W+教育”信息化網絡安全管理的方式
1.完善安全管理機構。按照新型“互聯網+教育”的信息化發展要求,高校應成立專門負責互聯網管理的部門,針對大學生在線接受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務必做到每一部門職能明確,職責清晰。成立學校網絡信息辦公室及以校領導為組長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定專人負責信息安全管理,具體承擔全校網絡安全、信息化工作的總體規劃和組織實施,貫徹落實“互聯網+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各項任務。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大數據時代在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提高了信息外泄的風險,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制度規范行為。一是做好信息安全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從計算機用戶開始自覺形成保護自己賬號密碼的意識,防止信息外泄。二是網絡信息安全中心要做好日常的運營和維護,專門負責監督在高峰期可能出現的問題,如廣告信息亂入、錯誤代碼等,同時還要做好數據保護和備份的工作,控制信息安全工作的成本。三是上級管理部門要做好監督管理和評估工作,負責最后一道保障。
3.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人才體系。網絡安全關系到當代青年瀏覽網站時遭受惡意信息侵擾的安全,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體系。高校應培養面向“互聯網+教育”新模式的人才,爭取在內部選拔優秀人才向計算機本專業的學生提供信息安全管理的興趣教學。同時,高校可向外部吸收計算機管理專業的人員,不再滿足于只是簡單招聘后勤人員,而是需要掌握多方面技能的安全管理人才。另外,高校還應定期給安全管理人才提供教學培訓課程,確保其不斷進步。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之地,應加快網絡安全學科專業和院系建設;加強網絡安全教材建設;完善創新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機制;加強網絡安全從業人員在職培訓;加強全民網絡安全意識與技能培養;強化網絡安全師資隊伍建設;推動高等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育人、協同創新;完善網絡安全人才培養配套措施。網絡安全關系到國家的未來發展,樹立網絡安全意識是全社會的任務,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網絡安全宣傳教育,增強網絡安全意識,構筑網絡安全第一道防線,是國家網絡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方面。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高校師生需要切實增強網絡安全意識,確保其能夠利用互聯網開展正能量知識學習,避免使用互聯網發布和瀏覽負能量網頁。
四、結語
新事物的出現總是伴隨著新問題的出現,對于“互聯網+教育”信息安全與隱患,必須采取一定的安全管理措施??傮w來說,“互聯網+教育”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利益,因此高校應努力盡早克服新模式所帶來問題,爭取營造“互聯網+教育”的良好氛圍,為學生們的學習提供便利和安全。
(作者單位:吉林體育學院)
責任編輯:宋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