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萍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界定為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其中,語言能力是指在社會情境中,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學習能力是指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教育部 2018:4-5)。能夠借助圖、表、符號,“看”知識、理解信息、表達意義既是策略又是能力。
閱讀是學習者借助閱讀技巧、策略及相關背景知識預測、處理、理解、接收信息,并在閱讀過程中建構與主題相關的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的過程(戴軍熔 2012),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最直接的途徑之一。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決定閱讀教學的設計和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設計教學環節,并幫助學生運用閱讀策略解讀文本,理解、探究文本意義,構建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思維和能力。
《課程標準》建議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善于利用多種工具和手段,如思維導圖或信息結構圖,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與合作相結合的方式,完成對信息的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內化與運用,教會他們在零散的信息和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關聯,歸納和提煉基于主題的新知識結構(教育部 2018:63)。下面概述圖形組織器在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教材中的應用實踐,并結合課例具體分析如何運用圖形組織器輔助文本解讀,開展閱讀教學。
語篇是表達意義的語言單位,包括口頭語篇和書面語篇(教育部 2018:26)。文本是一連串信息符號、語言符號構成的結合體(戴軍熔 2012)。文本屬于書面語篇。本文涉及的語篇是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因此暫且可以將文本與語篇等同起來。
語篇研讀是對語篇的主題、內容、文體結構、語言特點、作者觀點等進行深入的解讀(教育部2018:59)。戴軍熔(2012)指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解讀、分析文本,并搭建了文本解讀框架(見表1)。

表1:文本解讀框架
從《課程標準》對語篇解讀內容的界定和表1的文本解讀框架可以看出,文本解讀首先應從文章總體出發,考慮文體特征,把握篇章結構,如解讀文本標題、插圖、圖表、主題、文脈等,然后領會局部內涵,解讀文本的語言特點,如句式結構、修辭手法等,這樣將整體解讀與部分解讀相結合,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
1.圖形組織器的定義
圖形組織器(Graphic Organizer)是一種視覺化和圖形化的表現方式,用以描述某一學習任務中事實之間、術語之間或觀點之間的關系(Tracey Hall&Nicole Strangman 2002)。圖形組織器用直觀、形象和清晰的結構圖示把信息、思維結構和思維過程表現出來,可以幫助學習者整合新、舊知識,建構知識網絡,濃縮知識結構(劉朝霞 2010)。簡而言之,圖形組織器是知識、信息和思維的視覺化表征(邱婷、鐘志賢 2009),既是工具又是策略。
2.圖形組織器的分類及功能
圖形組織器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矩陣圖/表格、流程圖、韋恩圖、時間軸圖、主題樹、魚骨圖等(見表2),它也可以是在常見類型的基礎上添加涂鴉和個性化元素。

表2:圖形組織器的分類及功能
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教材的語篇類型主要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其中,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2、3中的文本大多為記敘文和說明文,其文體特征分別為:記敘文大多以人物或事件為中心,按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展開,文章要素主要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說明文一般是客觀地介紹、說明和解釋某一事物或現象,一般篇章結構比較鮮明。根據記敘文和說明文的文體特征,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2、3為閱讀教學活動配套設計了很多圖形組織器,供教學使用。
圖形組織器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如用于新單元Warming Up部分引入主題,為閱讀課作鋪墊;用于閱讀課的讀前、讀中和讀后環節中的各種學習任務。下面從主題背景、標題解讀、文體結構解讀、細節信息梳理等方面概述圖形組織器在高中英語必修教材中的應用。
圖形組織器用圖形結構表征信息,可用于“頭腦風暴”、分析信息等學習活動(邱婷、鐘志賢2009)。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 1、2、3 Warming Up部分普遍應用圖形組織器引入單元主題,有助于激活舊的圖式和創設主題語境。如Book 1 Unit 3 Travel journal Warming Up部分使用矩陣圖/表格,比較各種交通工具的優劣,與Reading部分閱讀文本中提及的bike形成對比,通過交通工具的選擇突出文中主人公的性格。又如,Book 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 Warming Up部分使用矩陣圖/表格,凸顯了動物保護的嚴峻形勢和必要性。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自主準備和展示該部分的學習任務,培養他們在特定情境中借助圖形組織器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發展其語言技能。在初期的獨立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不對矩陣圖的功能作任何解釋,在經過若干個單元教學,學生有了較充分的體驗后,再讓他們針對圖形組織器的形狀、矩陣圖/表格可用于什么情景、語境(功能)展開討論,引導他們總結出:在閱讀文章、解讀文本時,可以借用表格/矩陣展示屬性、相似性、差異性等方面的信息;在寫文章時,也可以通過展現屬性、比較/對比等引入話題。
標題通常是對文章主旨的高度概括。通過對標題關鍵詞的“頭腦風暴”,可以預測和延伸相似內容的單元教學。表3以星狀圖為例展示了對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2、3中閱讀文本的解讀情況。

表3:利用星狀圖解讀文本標題
圖形組織器是建構知識和組織信息的視圖化方式,可以輔助提煉、概括、勾勒文本內容要點(邱婷、鐘志賢 2009)。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2、3中說明類和記敘類文本后Comprehending部分主要使用矩陣圖/表格查找topic sentence或概括段落main idea,輔助學生分析語篇結構,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Book 2 Unit 3,Unit 4 Comprehending部分還要求學生模仿例子概括supporting details中的關鍵詞和提煉關鍵信息。main idea/topic sentence和supporting details是“總—分”關系,后者對前者進行解釋說明,起支撐作用。尤其是說明類文本的篇章結構非常清晰,由若干個段落組成,每個段落都圍繞一個topic sentence/main idea展開,既獨立,又彼此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說明類文本時,關注說明文的語篇特點、段落主題句、關鍵詞,總結閱讀策略。篇章結構教學是必修2的教學重點。
另外,除了有些閱讀文本有明顯的topic sentences外,很多閱讀文本的段落大意還需要借助文本信息和文本語言進行概括,這對于普通學生來說難度不小,需要教師引導或小組討論才能完成。以Book 3 Unit 4 Reading部分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為例,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發現核心名詞universe,theory,earth,water,plants,animals 等到借助 began with,solid globe,violent,shape,fundamental等詞匯和first,next,later等順序標記語一段段、一步步解讀文本概括出如下段落大意:
Para.1:A widely accepted theory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verse.
Para.2: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
Para.3:The importance of water for life.
Para.4:The development of plants and animals on the earth.
Para.5:The arrival of human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earth.
圖形組織器有助于學習者將雜亂繁多或彌散的信息轉換或精練為一種結構化的、便于閱讀的圖形化方式,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表達復雜信息(邱婷、鐘志賢 2009)。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2 Comprehending部分使用多種類型的圖形組織器訓練學生理解文本細節信息的能力(見表5)。

表5:利用圖形組織器理解文本細節信息
從表5可以看出,以上四篇文本的體裁不同,涉及時間、事實、異同對比和原因分析等方面的信息。教師在指導學生解讀文本時,應引導他們重點關注文本細節信息:時間、事件、異同、因果等,并組織他們思考閱讀文本時應關注哪些細節信息,討論哪些學過的文本細節信息比較豐富,可以用圖形組織器分類梳理。另外,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的閱讀文本大多為記敘文,其Comprehending部分大多使用時間軸圖,說明細節信息獲取和相關閱讀策略是該冊教材的教學重點。
除了使用教材提供的圖形組織器外,對于有些涉及復雜段落的文本和典型單元,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設計圖形組織器輔助梳理文本細節信息。如游記類文本Journey down the mekong和A trip on“the true north”(Book 3 Unit 5),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文本內容設計旅游線路信息圖梳理文本細節信息。又如,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第 1 段,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Book 2 Unit 1)第1段,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第5段有很多細節描寫。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于梳理信息繁雜的段落時感到束手無措,于是引導他們發掘段落中的一個主線,然后借助圖形組織器分類梳理信息。學生討論后發現,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第1段可以借助strange things的地點/方位線索分類(見表6);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第1段可以根據amber room屬性分類信息(見表7);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第5段可以根據段落中的順序標記語first,next,later分類信息(見圖 1)。

表6:運用地點/方位線索分類信息

表7:根據amber room的屬性分類信息

圖1:根據順序標記語分類信息
下面,結合人教版高中《英語》Book 2 Unit 3 Computers Reading部分Who am I?閱讀教學為例,具體分析如何運用圖形組織器輔助文本解讀,開展閱讀教學。
Who am I?是一篇說明文,文本以第一人稱的擬人手法介紹了計算機發展演變的歷史及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旨在表達計算機的發展之快及生活用途之廣。這篇文章結構非常典型、鮮明,由三個段落組成,每段的第一句都是主題句,其他句子則是圍繞主題句展開說明。借助圖形組織器幫助學生理解語篇結構和段落發展,即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其他部分說明主題句中的觀點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難點。
1.導入
教師借用“蘋果”品牌logo的來歷與關于文本中提到的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Alan Turing)的死亡之謎引入教學。
2.讀前
通過文本標題和插圖,學生能猜到I指電腦。加上通過對Warming Up部分圖片的學習,學生能猜測出文本的主要內容是電腦的development。
3.讀中
(1)Fast reading:讓學生快速閱讀文本,找出每段的主題句,完成主題樹(見圖2)。

圖2:段落大意
(2)Careful reading:分段閱讀。讀后,讓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選取合適的圖形組織器并完成關鍵信息的填寫任務。為了降低難度,教師設置了一個tips環節,學生分組學習、理解表8包含的四幅分別表示時間、順序、因果和并列關系的四個組織圖形器。

表8
①閱讀完第1段后,學生都能根據over time和文中的年份時間,從教師提供的幾幅圖形組織器中選出圖3,但是關鍵信息把握不到位,無法完成填寫任務。

圖3:時間軸圖
教師提示學生關注主題句中的關鍵詞,他們能夠找出關鍵詞change。教師進一步提問:“What changed?”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發現計算機的名字、功能、形狀等都變化了。教師板書總結他們的想法。
經過以上解讀和梳理,學生對第1段的信息已經非常清晰。為了使段落信息更加清晰明了、有吸引力,教師分享圖4所示的圖形組織器。

圖4
②閱讀完第2段為其選取圖形組織器時,學生的意見出現了分歧。部分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能準確挑選出圖5,并分析得出圖5是一個復合型圖形組織器,是提示圖中第二幅順序流程圖和第三幅因果圖的綜合體。判斷依據是文段中的first,then,as a result,so...that等順序標記語和句式。但填寫關鍵信息依然是學生的難點。教師提示學生找主題句中的關鍵詞和兩個關鍵名詞。經過仔細閱讀和討論,學生確定了關鍵詞improve,memory和shape,從而降低了填寫難度。

圖5:順序、因果組合圖
③教師為第3段提供的圖形組織器是一個漢堡圖(見圖6)。學生能夠根據主題句中的關鍵詞applications梳理關鍵信息。本段中的supporting details三個句子都使用了“I have done/been...”句式,構成了一組排比。

圖6
3.讀后總結
教師設置了一個討論任務:根據課文內容,討論說明文段落寫作時,如寫/發展supporting details來論證觀點。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能夠根據文本內容結構總結出:可以通過時間、順序線索介紹歷史、發展,也可以通過因果關系邏輯論證,還可以通過使用排比句式論證。大多數學生需要依賴教師提供的matching練習(見圖7)才能總結出來。

圖 7:matching練習
教師還引導學生得出以下結論:在寫說明類段落時,確定主題句后,可以根據時空順序線介紹history,development,changes,如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中的road就采用了時間線;也可以通過因果關系邏輯論證,在后面學到的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這篇包含、隱含很多因果關系句型的說明文時,就可以引導學生總結;還可以通過使用排比句式論證。這個環節既幫助學生建構了篇章知識,又啟發了他們解讀文本語言。
4.解讀語言
Who am I?一文的語言具有很多特點,例如,文本標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電腦擬人化,文本就是以電腦的視角行文的;“Memory...like an elephant,I never forget...”運用了比喻、用典的修辭手法,將記憶比作大象,這個句子又是從諺語“An elephant never forgets.”化用而來的;還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I have become...I have also been...I have even been...”層層遞進,形成氣勢,論證有力。
針對排比句式,教師選用人教版高中《英語》Journey down the mekong第2段中的“Of course...interesting experience”進行信息強化訓練,要求學生先確定主題句,再把supporting details改寫成排比句式。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很快提煉出“My sister doesn’t care about details.”是主題句,然后將原句“So I told her that the source of the Mekong is in Qinghai Province.She gave me...”改為“So when I told her that the source of the Mekong is in Qinghai Province,she gave me...”,從而與后文形成“I told her...”的排比句式。其他學生也能通過討論完成學習任務。
5.課后作業
教師布置如下課后作業:
從“Memory...like an elephant,I never forget.”和文本結尾“Anyhow,my goal is to provide humans with a life of high quality.I am now truly filled with happiness that I am a devoted friend and helper of the human race!”分別可以推斷出什么?解讀“Anyhow...”時應關注哪些關鍵詞?
這個作業意在為下堂課通過文本信息解讀作者的情感態度和文化滲透作準備。
教師借助主題樹、時間線索圖、順序因果組合圖、漢堡圖4個圖形組織器設計了本堂閱讀課。學生借助以上圖形組織器,提煉了關于計算機發展史及其用途方面的信息知識,通過查找段落主題句,學習梳理文本的語篇結構;通過提煉關鍵詞、話語標記語和排比句式把握文段的發展;通過深加工信息,建構語言知識。這篇科普類說明文內容較抽象,信息量大,且每個段落的寫作特點非常鮮明,是典型范例,所以教師通過使用大量圖形組織器輔助文本解讀,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文本的要點信息和篇章結構,建構語篇知識。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文本內容設計圖形組織器,以檢測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同時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強化他們的深加工信息能力,使其實現深度學習,提升思維品質。
借助圖形組織器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能夠輔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語篇內容、文體結構及獲取、梳理、分析和整合信息,建構結構化知識。圖形組織器在閱讀時是信息“壓縮包”,在寫作時是信息“解壓器”,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獲取、提取和提煉信息。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針對文本內容最明顯的特征,選擇合適的圖形組織器輔助教學,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培養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