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0日,南京當地媒體報道稱,女子李某使用本人和親友的證件號碼頻繁購機票和航空延誤險,并頻繁理賠。經初步統計,從2015年至今,李某共實施詐騙近900次,獲得理賠金近300萬元。日前,南京鼓樓警方依法對其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利用保險規則漏洞大量投保,是詐騙還是薅羊毛?李某行為構不構成犯罪?
北京市才良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才亮表示,李某的行為即使有不當,但不構成犯罪,更不應追究刑事責任。保險詐騙罪在刑法第198條中規定,是指以非法獲取保險金為目的,違反保險法規,采用虛構保險標的、保險事故或者制造保險事故等方法,向保險公司騙取保險金,數額較大的行為。構成保險詐騙罪核心的要件之一,就是投保人是否虛構了保險標的保險事故或是制造了保險事故。
王才亮認為,正是由于航空保險的特點是以航班延誤來構成賠付條件,而航班延誤不是投保人所能掌控的,也不可能是投保人的行為能造成的。李某的行為缺乏法律規定的構成犯罪的客觀要件,因而不構成犯罪。
保險專業人士蔡先生表示,李某無乘機需求,卻薅了保險公司的羊毛,李某的行為確實是騙保行為,屬于非法獲利。
蔡先生介紹,航空延誤險的保險標的是航班延誤與否。同時從根本上,航空延誤險的賠償是針對被保險人因航班延誤造成的額外交通或者額外差旅的支出,或是通過經濟賠償來彌補乘機者的時間損失。保險合同是基于雙方的誠信原則。但涉事人李某事實上不存在乘機需求,所以,她首先就違反了誠信和事實原則。另外,投保合同有“真實乘機”相關的條款,但涉事人李某未乘機,所以,她的操作本身就是一種違約行為。
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師趙良善表示,李某自身購買保險并理賠不屬于騙保。但李某冒充他人,欺騙保險公司對于保險主體、理賠主體、航班購買主體的正確認知,是詐騙行為。對于這部分違法所得,符合保險詐騙罪立案標準的,應當按照保險詐騙罪依法追責。
根據刑法第198條: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保險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兩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兩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澎湃新聞網20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