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湘西地區具有非常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這些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為社會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并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資源支持。如何將民族傳統文化逐步轉化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進而提高區域經濟發展,這是很多湘西人都在思考的問題。本文針對大湘西民族傳統文化信息資源,簡要分析如何將其轉化成為文化創意產業,提高區域經濟效益。
關鍵詞:大湘西民族 傳統文化 信息資源 文化創意產業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文化在新形勢下的重要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講,分析文化所具有的經濟含量,能夠更好地推進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并且讓區域經濟的發展質量更佳。發掘文化所具有的經濟潛質,既符合我國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道路發展,同時也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占比,促使越來越多的人主動了解民族文化,使我國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
一、傳統文化信息資源與文化創意產業的關系
民族傳統文化涵蓋廣泛,其中信息資源記錄了一個民族發展的主要內容,并且讓更多的人通過其了解民族文化的發展類型及發展方式。其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種類,第一種是利用能夠看到的物質載體,記錄民族發展的內容,形成獨特的信息資源;第二種則是非物質載體的信息資源,這類非物質載體的信息資源,主要是通過口口相傳以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身感受的積累。在我國少數民族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非物質信息資源中的一部分,通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感受到各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狀態。這些信息資源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記錄了在不同時期本土文明的發展方式。在大湘西民族傳統文化中,將這些文化資源逐步轉化成為文化創意產業,能夠提高經濟效益,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真正地讓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能夠既保護傳統文化,也能夠對傳統文化進行進一步的傳承。當前,旅游業是大湘西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需要不斷挖掘該地區獨有的民族文化創意產業,開展民族文化旅游。
二、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路徑
(一)特色項目型
大湘西民族傳統文化擁有非常多的特色項目,其中包括常見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活化資源,可以充分地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資源,運用現代化的高科技以及藝術展出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到這個地方,了解當地所具有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可以建設一個獨特的、具有該地區風土人情的旅游文化景觀,通過該景觀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并且凸顯我國各地區不同的文化特點。大湘西民族傳統文化中有著多元化的文化內容,以這些文化內容進行景點建設,能讓更多人到這里主動去了解和傳承地方文化。例如,在張家界就設置了老道灣峽谷文化項目,其目的是挖掘大湘西傳統民族文化中所具有的獨特色彩,進而融合了當地所具有的文化素質、文化元素、歷史遺址、歷史故事等對文化內容的打造。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更好地使游客了解該地區,同時也能夠吸引其到該地區游玩,提高該地區的整體發展效果。在大湘西民族傳統文化發展時,應保留精髓,推陳出新,改變地區經濟結構,促使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旅游資源,發揮旅游優勢,將民族文化與自然資源相融合,打造一個民族文化的創意旅游產業,提高民族旅游產業的應用效果。比如說,在張家界不僅僅打造了一個歷史的演出項目,同時還打造了鬼谷子幻術項目。鬼谷子是一個獨特的、神秘的歷史人物,將這個歷史文化與道家的養生文化相融合,并且運用最新的高科技,以幻術的方式來多形式、多角度地闡釋鬼谷子的出身、鬼谷子的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等一系列的獨特文化,既能夠吸引人們,也能夠讓人們了解到在大湘西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神秘色彩的鬼谷子相關的歷史文化,將道家的養生概念融入其中,促使人們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人們體會到一個不一樣的鬼谷子文化理念,這不僅僅豐富了大湘西地區的旅游產業,同時也使民族傳統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拉動了很多游客的二次消費甚至多次消費。據分析,該旅游項目可以解決200個以上就業崗位需求,不僅可以促進現階段我國社會的文化發展,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發展,直接提升了張家界旅游品牌以及張家界所打造的旅游文化品位。
(二)節會品牌型
大湘西地區有非常多的民族文化,可以將這些民族文化變成獨特的資源,開展民族文化的品牌,也就是說,將大湘西地區打造成為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節、旅游慶典。以此來打造一個精品的旅游路線,不斷發展、擴大旅游業,明確市場發展的重頭戲。特別是在近幾年,隨著物質生活的高速發展,節假日期間衍生了旅游黃金季,很多人愿意去旅游,想要通過旅游放松自己的心情,可以適時舉辦各式各樣不同的節慶活動,比如說民族服飾節、苗族銀飾節、古文化節、山歌節、土家舍巴節等一系列民俗文化節日,人們可以通過這些民俗節日期間舉辦的特色盛典了解到各民族所具有的獨特文化,同時能夠形成一條民族特色傳統文化向外輸出的途徑。在文化多元化趨勢不斷發展的當下,要提高文化發展的效益,就要培育和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品牌,擴大品牌本身所具有的影響力,樹立神秘、獨特的大湘西旅游形象,優化旅游產品,不斷地開拓客戶資源和市場資源,真正地實現把品牌做強、做大這一目標。特別是在近幾年,隨著大湘西民族文化傳統不斷發展,在文化自強的道路上不斷邁進,相關部門也在政策上扶持文化產業建設,不斷培養和打造更多具有潛力的地方民族節會品牌,進而推動大湘西文化節成為旅游發展的重要方式。
中國文化節可以邀請到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欣賞這一項內容,并且開展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動,這是一個對文化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的展示,既能夠宣傳大湘西民族傳統文化,同時也能夠讓民族品牌引爆旅游盛事,進而不斷提高文化交流的質量。除了舉辦節會、品牌建設,還可以建設文化保護基地。建設基地的目的主要是將文化的傳承與企業發展相融合,兩者結合的模式既可以發揚我國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可以通過傳習培訓等方式提高文化管理的效果和文化建設的質量,使得民族特色文化能夠與時俱進,為人們廣泛接受。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方位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一系列方式,將其資源逐步轉化成為旅游產品。
在大湘西地區將不同地區所具有的獨特文化進行保護,培養傳承人,記錄并展示其傳統技藝,從而達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的保護示范,既可以提高文化的發展質量,也可以將傳統技藝進行系統性的傳承。例如在大湘西地區龍山縣前后舉辦七所土家織錦藝術傳習所,這種形式能讓土家織錦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長久的傳承,同時也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經濟效益,其民俗創意產品不僅可以在國內售賣,也可以走向國際市場,提高經濟效益,并推進文化產業優質發展。文化信息資源不僅可以應用在旅游業方面,也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比如在湘西地區,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逐步轉化為商品走入市場,常見的有菊花石雕、土家織錦、湘西粘貼畫等,這些文化商品都已經實現了產業化的經營,這既能夠做好文化創意產品,同時也可以提高就業率,提升了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質量,為市場帶來了更多的發展契機以及發展方向,并且提高了現階段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
(三)特色村寨型
在湘西民族傳統文化中,村寨是一個獨有的、自成體系的文化承載單位。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多少數民族都是長期以村寨的形式存在的。為了適應現代的旅游市場發展,很多少數民族都以特色民俗文化為核心,以民族村寨為載體,加大對湘西地區生態群落的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開發,在體現該民族所具有的獨特建筑風格的同時,也對該民族的建筑風格進行重點保護。現階段,在政府主導下,各地不斷地幫助少數民族開發和建設其獨有的生態屋,并且打造村寨房屋建筑,嚴格限制水泥建筑這種方式,其目的是深度挖掘本民族所具有的獨特民俗文化、民俗資源,著力保護著我國文化的原狀,并且精心地推出了有關地方文化、民俗活動、民間藝術、風味小吃、土特產觀摩與出售等一系列內容,努力實現讓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有效地向外輸出。打造一個既有文化內涵又有民俗特色,還體現少數民族文化風情、具有唯一性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通過節日慶典等不同的傳播手段,可以讓人們感受民俗文化的同時,也了解到在中國建筑發展過程中,有著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體現各種建筑風格的特色建筑也能夠吸引更多的海內外游客。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在大湘西民族地區,村寨旅游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并且擁有非常多的品牌。這種將文化信息資源逐步轉化成文化創意產品的方式,能夠促進該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通過旅游業發展還可以提高人文品質,豐富文化內涵,同時也可以有效地保護和傳承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建設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當前需要不斷地強化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以及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和保護,讓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真正地被更多人所熟知,提高文化的發展效益。
參考文獻:
[1]楊頻.湘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建設的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3):154-155.
[2]王美芬.構建湘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36):131-13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委員會課題“‘IP+旅游視域下大湘西地區文創產品設計及產業拓展策略研究”(課題編號:XSP19YBC334)課題成果;2017年湖南省教學改革一般項目“創新創業教育視閾下地方高校文創平臺的構建研究——以懷化學院侗錦實踐教學平臺創建為例”課題成果;2018年湖南省教育廳優秀青年項目“大湘西地區旅游文創IP體系構建及品牌發展研究”課題成果;2018年湖南省非物質基地項目“精準扶貧背景下的侗錦非遺文創產品開發研究——以通道侗族自治縣為例”課題成果。
(作者簡介:彭皎娣,女,碩士研究生,懷化學院美術與設計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產品設計)(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