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方?王建武
【摘要】本文依據《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自測指標調查結果探討了新建本科院校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以《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自測指標體系為依據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處于量表的基礎階段。鑒于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需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以切實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學生實際語言水平,并依據《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嘗試從認知角度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聽、說、讀、寫的教學目標,以期為同類院校大英語課程建設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新建本科;《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
【作者簡介】周方方(1980.04-),女,陜西國際商貿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法;王建武,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一、課程的含義
艾倫·C·奧恩斯坦(Allan C·Ornstein)總結了“課程”的五個含義:1.課程是達成教育目標的計劃。持此觀點的學者J·Galen Saylor進一步將“課程”定義為“為受教育者提供的一系列學習機會的一個計劃”;David Pratt認為“課程”是“系列性、有組織的、正規的教育和/或培訓計劃”;Jon Wiles和Joseph Bondi認為“課程”是一個由“目的”“設計”“實施”和“評估”組成的四步計劃。2.課程可以被廣義地稱之為與學習者學習經驗相關的一切活動。學校內外的一切學習體驗都可稱之為“課程”。持此種課程觀的Hollis Caswell和Doak Campbell將“課程”具體定義為“孩子們在老師指導下獲得的一切學習體驗”。3.“課程”是“待人接物”的一個體系“(a system for dealing with people)。認可這種定義的通常是課程管理論者和課程體系論者。4.“課程”是“一個研究領域”(a field of study),有它自己的研究基礎,知識領域,研究理論、原則以及專家。這一定義主要涉及與課程論相關的歷史、哲學和社會理論研究而非實踐。5.“課程”指一門具體的學科(如數學、科學、英語、歷史等)或內容(人們組織和接收信息的方式)。持此觀點的學者強調某一具體學科領域的教學現實或教育理念。筆者認為第一個含義可以較好地試定義“大學英語”課程,即:大學英語課程是為了達成一定的英語教育目標而制訂的一系列教育計劃,主要由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估四部分組成。要建設好大學英語課程,確定教育目標是首要任務。有了教育目標才能有的放矢地設計和開發課程,才能有計劃地實施課程,并根據教育目標來評估課程。從課程設計到課程評估實質上是為了達成教育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的計劃,因此,確定教育目標是課程建設的首要任務。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教育目標試論
教育目標指所培養的人才應達到的標準。對于教育目標有多種分類方法,如行為目標、非行為目標、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心理目標等。泰勒認為教育目標的來源有三種:學習者、社會和課程專家。他認為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標時,應先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需要、社會的需要和趨勢以及課程專家的專業意見。在我國,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7)明確了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并將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分為基礎、提高和發展三個等級。其中,基礎目標主要針對英語高考成績合格的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并對基礎目標從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做了概述性闡釋。同時也指出,大學英語教學要與高中英語教學相銜接,可根據實際需要,自主確定起始層次、選擇教學目標。意即,在《指南》的大框架下,各院校可根據自己的實際制訂符合學生需求和當地社會發展的教學目標。全國高校眾多,學生英語能力差異較大。相較于資歷較老的高校,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尤其是英語基礎較弱。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以下簡稱量表)針對所有英語學習者,首次形成了全國統一、一貫的等級量化,能彌補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英語教學方面的裂痕,使語言的教和學更加科學化、合理化、系統化,也更加細化。量表分為九個級別,一至三級是基礎階段,指初級學習者和使用者;四至六級為提高階段,指中級學習者和使用者;七至九級為熟練階段,指高級學習者和使用者。為了解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學習需要,課題組使用《量表》中的“學生自測表”對本省四所新建本科高校的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問卷700余份。在提交了問卷的學生中,英語高考成績在90分以上的學生約占總人數的36%(其中高于110分的約占10%),其他學生成績低于90分。從整體情況看,學生對自己英語水平的評價較低。在聽力方面,55.6%的學生認為自己處于二級,31%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達到三級,12.9%的學生認為自己能達到四級;閱讀方面,54.9%的學生認為自己處于三級水平,33.2%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達到四級,11.3%的學生認為自己能達到五級;在口語方面,65.3%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二級水平,31.5%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達到三級,只有2.77%的學生認為自己能達到四級水平;在寫作方面,61.8%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二級水平,30.4%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三級水平,6.5%認為自己達到四級水平;在筆譯方面,79%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達到五級水平(五級是筆譯的最低起點),20%認為能達到六級;在知識運用能力方面,70.7%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二級水平, 23.2%的學生認為自己達到三級水平,只有3.73%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達到四級水平。從各項能力級別的占比看,約60%的學生處于較低水平,約30%左右的學生處于中間水平,約10%左右的學生較前兩者而言,處于較高水平,但這部分學生的寫作、口語和組構知識運用能力均偏弱。從能力等級看,絕大多數學生多方面的語言能力均處于基礎階段中的二三級水平,僅閱讀能力稍強,有三成學生能達到提高階段的最低級別。雖然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水平評估整體偏低,但總體與其英語高考成績成正比例關系。此次調查還發現:有80.1%的學生希望開設諸如語音、語法、口語、寫作等語言技巧類選修課,說明學生對語言基礎知識有迫切需求;另外,70.4%的學生希望可以學習教材以外的英語材料,說明學生想要擺脫教材的束縛,向往更廣闊的英語天地。基于此,本文試圖以學生的語言基礎和學習需要為出發點,以《量表》為依據,從認知方面來論述新建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以不斷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幫助其提高英語運用能力,有效激勵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 聽力方面。經過學習和訓練,學生的聽力應達到《量表》3~4級水平:在聽語音標準、發音清晰、語速較慢(約 80~100 詞/分鐘)或話題較熟悉的各類聽力材料時,能理解大意,識別主題,獲取各種關鍵信息,厘清語言或人物、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 在聽力理解策略方面,能根據關鍵詞判斷說話者所表達的情感、態度,推斷人物關系,預測話題、內容和事件發展,并能邊聽邊修正之前的錯誤理解,能通過記錄關鍵信息幫助其理解。
2. 口語方面。經過學習和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應達到《量表》3~4級水平:能簡單介紹自己,表達情緒,描述物品、人物特征;能簡單復述或轉述;能解釋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常見的狀況,簡單說明自己對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能在口頭交際中發出簡短、常用的指示或指令;還要能在日常交際中簡單回復別人的詢問,并能在購物、就醫、住宿、就餐、存取款、租賃等常見場合進行簡單有效的交流。同時,應掌握一定的補救策略,如:能在無法理解他人意思時,請求對方進一步理解所說的內容;能在被誤解的情況下進行澄清或解釋,幫助對方正確理解;能通過重讀強調說話要點,避免對方誤解;能通過提問確認對方是否理解了自己的談話內容。
3. 閱讀方面。經過學習和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應達到《量表》4級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嘗試達到5級水平。學生應能具體做到:(1)在閱讀材料時,能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隱含的觀點和態度;能概括出人物特點、故事發展脈絡;能提取時間、人物、地點等重要信息。(2)在讀簡單的數據表格類材料時,能理解數據所傳遞出的信息。(3)在讀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公告、招貼、廣告時,能理解其大意。(4)在讀語言簡單的任務指令時,能理解各步驟的主要內容。(5)在讀語言簡單的有關日常生活的指示性材料如交通指南時,能理解其意義;(6)在讀語言簡單的操作指南時,能理解各步驟的內容。(7)在讀有關熱點話題的簡短議論文時,能找到體現作者觀點的關鍵詞。在閱讀理解策略上,學生應達到三級水平,即能通過標題預測文章的大概內容;能根據閱讀目的調整閱讀速度和閱讀方法;能通過快速瀏覽獲取文章大意;能通過背景知識幫助理解;能利用上下文線索預測故事情節發展或結局;能通過分析句子結構,理解句子意義;能通過關鍵詞或主題句,幫助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能通過工具書或網絡檢索相關內容,幫助理解。
4. 寫作方面。經過學習和訓練,學生寫作能力應達到《量表》3~4級水平:能簡單描寫個人近況或心情;能簡單描述自己經歷過的活動;能簡單描寫熟悉的人或物的主要特征;能清楚表達自己對身邊事物的態度;能說明熟悉的規章制度;能簡單介紹日常事務的步驟;能為集體外出活動寫出清晰的旅行線路與計劃。在書面表達策略方面,能根據寫作需要收集并整理素材;能使用簡單的銜接詞和其他句法手段連接句子;能通過檢查改正明顯的語法錯誤。因學生在將來的生活和工作中少有筆譯和口譯活動,因此,在此我們略去翻譯教學目標。
三、結語
教學目標的確立是課程建設的第一步。要確立認知方面的教學目標,首先就要了解學生的語言基礎。合理的、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教學熱情,而且有助于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也使教學評估更加有據可依。學生的語言水平不同,努力程度也不同,因此,他們的語言水平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需要教師進行動態監控和管理,網絡教育平臺以及多種英語學習APP為這種動態監管提供了可能。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教師還需要建立動態的、立體的、適合于不同語言基礎的并服務于大多數學生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包括課堂活動、第二課堂活動、選修課、在線課程等,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課程建設各方面的合理性,并進行即時或階段性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1]Allen C. Ornstein, Francis P. Hunkins. Curriculum: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M]. 5th Edition.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1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OL]. https://wenku.baidu.com/view/a514b9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6d.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GF 0018-2018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