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指出了濕地屬于水陸過渡地帶,其獨特的地理條件,為各種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因此,在濕地環境中生存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種類非常豐富,在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建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出了濕地公園的植物配1原則和方案,以對濕地公園中對優美景觀的形成提供有力幫助,同時,對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植物配;濕地公園;配置方案;可持續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3-0070-03
1 引言
隨著工業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加上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凸顯,因此,生態環境建設問題被社會各界人士所關注。近幾年,隨著國家在生態環境改造方面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城市園林景觀的建設進程,在此基礎上,人們開始因地制宜的對濕地資源加以利用,通過科學手段推動濕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建設,打造濕地公園,以供人們欣賞。本文主要從濕地公園環境特性和植物生長特性等方面人手,對植物景觀設計以及植物合理配置等方面提出相應建議,希望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參考。
2 濕地公園植物配置原則
2.1 生物多樣性
保證本土植物不被外來物種入侵的情況下,增加多種多樣的植物種類。盡量使用本土植物,以便更好的利用其特性使自然生態系統保持平衡。
2.2 整體性
為了更好的體現生態科學與藝術的和諧性,提高觀賞價值和感官體驗,要科學合理的利用當地自然植物的格局構建,特性特征以及植被類型,更要注重配置植物群落的觀賞特性。
2.3 可持續發展性
要使用科學的配置方法,合理的種植技術,使各種植物和諧共存,考慮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性,令濕地公園自然環境越來越優美。
2.4 因地制宜
根據不同種類的植物群落和其特性,利用不同的資源條件和濕地狀況,因地制宜,構建成不同厚度,具有色彩層次的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1]。
2.5 生態性
在進行森林濕地公園植物種植配置工作中,一定要站在生態科學發展的角度,切實掌握適合在森林濕地公園種植的各種植物的生態特性、共生特性以及循環特性等,考慮各種群體、植物個體之間的共生關系,確保濕地公園中的任何一個植株都能將自身的作用發揮出來,同時還應遵循美觀、穩定的發展原則,并實現整個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的和諧性與平衡性,確保可以在整體上獲得一體化發展。3陽江森林濕地公園植物種類調查
可以根據森林濕地公園的不同功能將其不同區域,進行多方位全面的踏查,借助導航軟件,拍攝不同地點的植物照片,查閱相關書籍,確定植物種類,其中主要采用線路調查和觀測點相結合的方法。將園區內的水生植物,濕生植物和道路兩旁的樹木種類都列入了調查范圍內,精準的確定了公園內目前的植被類型,繪制出群落的分布圖,最終列出植物名錄。
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屬于亞熱帶和熱帶氣候,陽光充足、水量充沛,本地的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如荷木、香樟、黎蒴、火力楠、山杜英、紅荷、紅錐、楓香、桉樹、杉木等。而陽江森林濕地公園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通常情況下森林濕地公園都會分為不同區域,根據區域特性種植不同的植物,如觀賞區通常種植杉木、喬木等觀賞類植物,休閑區域道路兩旁通常種植花木,具有較高觀賞性的植被群落,人行道兩旁以棕櫚及草本植物為主,合理布局可以讓整個公園排列有序,郁郁蔥蔥。
4 陽江森林濕地公園植物配置
陽江森林公園恰好位于河套旁,由于常年的泥沙堆積形成一種特殊的水象地貌。它的自然風光因此地理位置也能夠保持較好,成為城市中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也成為了自然生態的敏感區,受保護程度也有所不同,在植物配置方面更應該綜合多方因素。使其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發展。大概總結為以下3方面。
(1)對接觸到水源的開放性水域,要慎重的選擇樹種,考慮水位的變化是否對濕地植物有影響,尤其是容易發生季節性的水域。
(2)對于森林濕地公園內封閉水體中的植物群落,構建者要用不同的植物造景方法和途徑來拓展濕地公園的濕地景觀,不能單一使用蘆葦構建。
(3)森林濕地公園周邊的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有人工的溝渠和水塘,受到外來物入侵的幾率較大,所以構建者要考慮目前植物的現狀,篩選出易管理,吸濕性較好的植物種類,突出濕地特色。
綜上所述,森林濕地公園由于其地形地貌的獨特性,要想突出其濕地的特色又考慮到自然景觀的觀賞程度,就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根據植物的特性揚長避短。5規劃區植物配置方案
根據森林濕地公園的植物群落現狀,要想打造出一個豐富景觀健康穩定的濕地生態系統,就要在植物配置時適當改造生物群落,利用適宜本地生長的現有的植物進行合理的配置,如荷木、香樟、黎蒴、火力楠、山杜英、紅荷、紅錐、楓香、桉樹、杉木等[3]。根據實地考察,廣東省森林濕地公園的植物配置按照其功能大致不同可分為4種景觀類型,主要針對保育區和恢復重建區進行職位配置,按照“保護、利用”兩種模式進行植物配置,詳見表1。
5.1 保育區
保育區根據植物群落的科學合理配置要優先選擇本土植物,也可適當的種植一些安全性較高的外地植物,以防止生物入侵,方可構建成豐富的水陸生態系統,所以保育區是整個濕地公園的重點保護區域。但是該公園的保育區植物種類比較單一,多數是純林木。但是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較為復雜,人工構造的溝渠池塘遍布各地。所以對于該區域的植物配置除了要考慮植物侵害以外,同時還要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植物配置方案如下。
(1)濕生喬草型。分為喬木層和草本層,主要用于枯水期外露陸地部分,所以主要以水松,落羽松和蘆竹為主。
(2)濕生草本型。要以蘆葦蘆竹為主,用于容易被水淹沒的地帶和季節性的水陸交錯區域。
(3)水生草本型。水生草本型包括以荷花為主的挺水植物、輪藻為主的沉水植物等和睡蓮為主的浮水植物,主要用于在枯水時期的人工溝渠和池塘。
5.2 恢復重建區
恢復重建區對保育區能夠起到阻止外來物侵害的保護作用,一般在保育區的外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較為豐富,開發程度相對都比較高,大部分的濕地區域都被改造成養殖池塘,純林區域均以塊狀形式分布在不同區域。所以該區域的植物配置更需要考慮對已改造開發的濕地是否能夠進行保護,同時增加植物的種類。植物配置方案如下3種。
(1)喬灌草型。這種種植方式多用于純林區域,可分為喬木層。草本層和灌木層。喬木層以荷木、香樟、黎蒴、火力楠、山杜英等居多,草本層以馬蹄蓮,吉祥草和三色堇等草本植物為主,而灌木層以變葉木、紅背桂、紅桑、紅千層等為主[4]。
(2)濕生草本型。在以楊樹為主的純林區域水陸交錯區域的草本層主要以狗尾草、蘆葦、吉祥草、白茅等為主。
(3)水生草本型。在以楊樹為主的純林區域內的小型池塘濕地種主要有3種植物,分別是以蘆葦美人蕉為主的挺水植物;荷花睡蓮為主的浮水植物以及金魚藻居多的沉水植物。
5.3 宣教展示區
該區域不僅可以提供科普宣傳,濕地地理知識和文化以外,還對外來游客提供多樣的濕地游玩瀏覽項目。在植物配置方面應大規模不能讓人感到有拘束感,同時還應考慮植物的多樣性。給人以如家般享受如家般的呵護以及舒適的原生態公園環境。給出的植物配置方案如下:喬灌草型;喬木層以荷木、香樟、黎蒴、火力楠、山杜英為主,配合欒樹群落,比如全緣欒、羽葉欒、大欒樹等,給人以良好的感官體驗;灌木層則以桅子,薔薇,石楠等為首選;草本層就以吉祥草,紫露草等為主了。
5.4 合理利用區
合理利用區是公園內景觀節點的重點分布區域,區域內有相應的旅游產品陳列供游客購買,以及多種美食可品嘗,同時也提供相應的科普宣傳。所以此區域的植物配置應以保健型景觀營造為側重點。落地的植物群落主要以玉蘭,梧桐,銀杏為主,其次配合欒樹,桂花,垂柳等喬木。然后灌木叢配置方面以紅背桂、紅桑叢等為主,加上草本植物,如馬蹄蓮。另外保健型的樹種也可相對選擇些,比如九里香,金銀花等等。針對其職位配置給出以下方案[4]。
(1)為達到極高的觀賞體驗,應該配合各種不同花卉,觀果觀葉植物應對季節的相對變化,在公園兩側可以種植垂柳,櫻花等喬木以達到四季常青。
(2)在園內的水域區內可以種植一些水生植物,提高觀賞性,比如美人蕉,荷花等等。
(3)在較開闊的水域,可以構建出不同區域,分別以沉水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落來劃分,以葉金魚藻、狐尾藻和千屈菜為主。
5.5 管理服務區
此區域游客密度較大,大多數集中在同一地點,主要供人們休閑娛樂,另外有適當的輔助裝飾,在植物配置時主要考慮其生態功能和景觀效果,另外要達到一定的觀賞性和保健性。可首選樟樹,桂花等喬木和大葉黃等灌木,同時加強道路兩旁的景觀綠化[6]。
6 結語
植物色彩搭配的合理性、植物種植模式以及植物品種配置和種植合理合理性均會對濕地公園建設水平以及整體質量造成直接影響,為了讓濕地植物公園植物配置工作中遵循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需要在生態發展原則基礎上,科學設計公園中的植物結構,對各種植物的生態學、生物學特征進行深入分析,針對當地環境與植物生長的實際情況,對植物進行合理配置,將當地特色充分發揮出來,確保濕地公園中的生態內容更豐富,優化周邊環境。
參考文獻:
[1]羅康寧.城市公園園林植物配置淺析——以廣東省清遠市區城市公園為例[J].綠色科技(6):150~151,154.
[2]曾森,高攀.南昌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植物配置應用分析[J].現代園藝,373(1):130~131.
[3]徐銀芳.淺談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設計與配植[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33):119~119.
[4]郭玉紅.植物配置在城市園林綠化設計中的應用[J].綠色科技,2018(23).
[5]曾驥.園林綠化工程植物配置初探[J].綠色科技,2019(9).
[6]朱毅.袁潛公園濕地建設中植物配置與景觀營造探討[J].綠色科技,2018(21).
收稿日期:2019-12-04
作者簡介:林玉清(1969-),女,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