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芩羽
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會計人才方面存在結構性供給不足問題。一方面需要結合供給側改革背景分析社會需求與人才供給之間的關系,分析實踐教學核心問題,另一方面對實踐教學模式提出創新性探索,對會計實踐教學的創新模式進行探討,以期優化會計實踐教學,推進我國會計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巨大,就業形勢一片大好。現階段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高質量和高效率的市場化改革必然要求高校供給高質量會計人才,但在這方面存在結構性供給不足問題。一方面隨著會計專業學生群體的日益龐大,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另一方面高校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并沒有隨著市場化改革顯著改變,結構性供給不足問題凸顯。
一、供給側改革對會計實踐教學的影響
供給側改革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個要素,站在供給的角度,以改革的手段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改變目前低端供給與中高端需求不匹配的問題,以實現要素的最優配置。供給與需求不是獨立存在的,兩者必然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厘清人才供給與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的關系,是分析供給側改革對會計實踐教學影響的重要手段。
(一)供給與需求的差異性
教學資源有限和教學內容的無差別性,使會計實踐教學供給與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不匹配。對個人需求而言,會計實踐教學無法滿足個人的靈活性、適應性,無法滿足學生個人未來不同職業的發展需求。對社會需求而言,會計實踐教學具有滯后性,無法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變化做出同步回應和調整。
(二)供給與需求的同一性
在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供給方,學生是知識的需求方,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學生需求教師供給的專業知識,教師供給又根據學生反饋的需求進行調整。另一方面教師的供給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的需求影響教師授課的積極性和方向性。同時,教師的供給還要結合社會需求,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這三方是相互聯系和協調的,供需方的目標是一致的,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既滿足個人需求又滿足社會需求。
二、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核心問題
(一)實踐教學目標不明確
我國自2001年1月開始在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執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后,逐漸結束分行業會計制度,各高校也由分行業會計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方向轉變。專科和本科在會計實踐教學方面在教學目標和方式上有較大區別,專科更加重視會計實踐教學,也更傾向于“專才”培養,本科在培養方案上更注重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的重視不夠,培養出來的會計畢業生與社會實際需求“水土不服”。
在統一的會計準則下,不同行業仍有明顯的行業特點,但高校未按照行業需求開設各行業實踐教學,使會計教學內容在真實的情境中無法適應,與社會脫節,缺乏競爭力。高校未結合自身特點開展會計實踐特色教學,且在培養目標的設置上趨于同質化,例如,理工類大學可以開設工地會計、建筑會計等。
(二)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不完善
我國高校現行的課程體系設置存在長期固定,小幅修改的操作模式,致使高校對社會需求的回應滯后。會計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依然按照傳統課程設置,比如說我國最廣泛的兩類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和政府會計,會計畢業生中相當一部分將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但是會計實踐只有針對企業會計的課程,沒有針對政府會計的實踐教學。
會計實踐課程在學科中所占比例小,實驗和案例課程不足。專業課程及大綱主要圍繞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展開,實際起到的作用只有對課本理論知識的鞏固。會計實踐教學主要停留在操作水平層面上,沒有真正認識到會計綜合能力的重要性,包括財政、稅法、計算機技術等方面能力的培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也多流于形式,沒有從實踐角度使學生真實體會職業道德案例,職業道德素質沒有得到實質提升。
(三)實踐教學師資水平不足
會計實踐教師是傳授實踐能力的主力軍,是學生對專業知識靈活運用的指引者,教師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將深刻影響教學成果。實踐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還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是會計實踐教師大多是從“學校”里來,到“學校”里去,缺乏企事業工作經驗和經歷,為偏理論性的實踐教學,達不到理想的實踐教學效果。
三、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創新
(一)需求導向—實時定位培養目標
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模式,需要明確定位培養目標。首先,應將培養目標結合自身特色和行業背景,體現出非普遍性的專業特色,使會計畢業生在未來進入該行業具有先天的專業優勢。其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根本,形成實時調整培養目標的機制,分析和預測會計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行業對人才的職業要求,動態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目標,保證供給目標與市場需求對接。最后,以點擴面注重綜合能力培養,以專業能力為基礎,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道德素質為要求,完善綜合課程體系設置。
(二)夯基壘臺—拓展實踐教學內容
一方面要加大會計實踐教學內容的數量。增加會計實踐課程的比重,增加多種形式的實驗課,會計實踐課程不僅應包含企業會計方面的課程,可以開設政府會計、稅務會計、會計職業道德方面的實踐課程。同時與會計專業相關的實踐課程也應適當安排,如金融、財政、信息技術等方面的課程。
另一方面要提升會計實踐教學內容的質量。高校應根據自身的培養目標,整合實踐教材,去掉重復內容,與行業專家共同編寫教材。重視道德教育,將道德教育作為實踐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以會計職業技能考試為導向,設計實踐教學內容,不僅能加強對學生對相關專業知識的理解,也能為學生順利通過技能考試做準備。
(三)推陳出新—創新實踐教學方式
1.素質教育與技能教育結合
高校應承擔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重任,將素質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結合,編寫職業道德方面的教材,設計違反職業道德的案例分析,綜合運用角色扮演法、模擬教學法等提升專業技能和會計職業道德。這些實踐教學方式,能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誠實守信的工作態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2.接入互聯網+教學方式
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會計實踐教學提供實踐平臺和技術支持。一方面加大平臺建設,設計一套包含會計軟件操作、會計信息系統分析為一體的財務應用平臺,利用平臺進行仿真模擬實訓,模擬真實的業務情景,將線下的教學內容搬到線上教學,有助于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另一方面要提升遠程教育,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在線教學或錄制視屏,學生隨時隨地利用空余時間學習,同時教師也可以隨時與學生溝通,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對課堂內容進行調整。在互聯網+時代,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參與者和建設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主動學習,真正提升會計實踐能力。
3.“雙導師”制
完善的實踐教學模式,需要大量優秀的會計實踐教師隊伍來實現。一方面,應鼓勵會計實踐教師利用空余時間,增加企事業單位實踐能力,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引導教師深入企業開展實踐,安排實踐教師參加培訓交流,增強教師開展實踐教學的能力。另一方面,參考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增加“雙導師”培養機制,聘請經驗豐富的企業人員或財務專家來校授課,實現校內外資源的優勢互補,避免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打破“理論式”實踐教學的桎梏。(作者單位:樂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