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摘 ?要: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因專業的不同性,運動損傷的發生較其他專業學生機率更高。近年來,運動損傷已上升為健康問題,對于常見運動損傷的鑒別與簡單處理是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必備知識之一。列舉幾種常見的運動損傷種類,以及簡單處理方法,最重要提高健康運動意識思維,預防運動損傷,為健康科學運動打下基礎,提高運動成績,能正確地、科學地指導運動,并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關鍵詞:體育專業 ?運動損傷 ?處理
中圖分類號:G804.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6(b)-0190-02
在國家大力倡導全民健身、健康中國2030下,全民參與體育運動,但因項目的身體對抗性、不科學的健身方法、場地和器材不正確使用,導致更多的運動損傷出現。運動損傷是指在運動相關出現的損傷,它運動訓練水平、運動項目、運動訓練環境等相關。近年來,青少年運動損傷發生率較高,運動損傷已上升為健康問題。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某省2010—2011年度校醫務室接診的運動損傷發生率為40.60%[1]。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因學科的特殊性,運動與運動損傷不可完全剝離,運動損傷的獲得幾率較大。對運動損傷的研究,可幫助對運動損傷的預防,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
1 ?運動損傷的分類
按分類的不同,運動損傷可分不同方式。按組織形態學可分為皮膚、骨骼、骨骼肌、軟組織損傷;按運動損傷的輕重程度可分為輕度損傷、中度損傷和重度損傷;按發病的緩急可分為急性損傷、慢性損傷和陳舊傷;按皮膚黏膜的完整性可分為開放性運動損傷和閉合性損傷。而運動損傷的發生原因大可歸納為缺乏運動損傷預防常識、準備活動不合理、技術動作錯誤、運動量過大、組織方法不當、運動項目的特殊技術要求、身體某些部位的解剖生理弱點、運動參加者的生理或心理狀態不良、動作粗野或違法規則和場地、器材設備、服裝不符合要求及氣候不良。
1.1 扭傷
扭傷最為常見的是踝關節扭傷,多發生于起跳落地踩到不平整的地面。這與解剖有關,踝關節跖屈位時關節穩定性最差,加之外踝較內踝長0.5cm,且靠后,內側三角韌帶較外側3條韌帶更堅強,而距骨體前寬后窄,當跖屈時,關節不穩,允許較大的側向和內旋,旋后的肌群,遠比旋前的肌肉群有力。扭傷之后出現疼痛側,在走路和活動關節時最明顯。此時,踝關節外側或內側出現迅速的局部腫脹,并逐漸波及踝關節前部。在傷后2~3d可出現皮下瘀斑,皮膚表面出現青紫。判斷此類運動損傷,多有受傷史,比如打球落地時踩到別人的腳。扭傷應與撕脫性骨折相鑒別,多采用臨床X線片進行排除。
1.2 拉傷
拉傷指由于肌肉的猛烈收縮或被動過度牽伸,超過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擔的限度,而引起的肌肉組織損傷。這與運動前不充分熱身運動有關,因為充分熱身后體溫升高,骨骼肌的黏滯性降低。拉傷分為主動拉傷與被動拉傷,主動拉傷見于體育運動時,比如短跑運動員猛烈蹬踩起跑器或屈膝向前擺腿時,腘繩肌受到較大牽引力作用后損傷。運動后被動靜態拉伸練習時應注意力量不應過大,防止被動拉傷。簡單診斷有受傷史,出現疼痛、腫脹、壓痛,肌肉收縮時可看見畸形。常見的拉傷有跟腱損傷、腘繩肌拉傷。
1.3 韌帶損傷
韌帶作為骨連接的輔助裝置,由致密結締組織組成。在骨與骨的連接中,不同部位的韌帶有不同的功能,可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固性。常見的韌帶損傷中,交叉韌帶較多見。膝關節作為人體最復雜關節,幾乎所有運動中都需膝關節的參與,膝關節由眾多輔助結構組成,比如前交叉韌帶,它限制脛骨上端前移;后交叉韌帶,限制脛骨上端后移;髕韌帶,從前方加固膝關節;脛側副韌帶,從內側加固膝關節,限制膝關節過度伸;腓側副韌帶,從外側加固膝關節,限制膝關節過度伸。前交叉韌帶損傷最常見,當膝關節伸直位下內翻損傷,或屈曲位下外翻損傷都可以導致損傷。前交叉韌帶急性損傷時,有明確的受傷動作,局部疼痛、壓痛關節活動時疼痛加重,膝關節出現腫脹,可合并關節腔積液。理學檢查前抽屜試驗或拉赫曼試驗陽性,最明確的診斷為膝關節的核磁共振輔助檢查。
1.4 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作為膝關節的輔助結構,具有緩沖震蕩,保護膝關節作用。分為外側半月板,呈O形,內側半月板,呈C形。半月板損傷時有明顯的受傷史,如扭傷史。當膝關節屈伸時,半月板被擠于股骨髁和脛骨平臺之間,可向前、后方向移動。此時,若膝關節突然出現回旋,承受垂直壓力的半月板驟然受到側方拉力和研磨壓力,將造成半月板損傷。受傷后出現疼痛、腫脹、活動受限,可表現為下蹲到一定角度無法繼續蹲下。理學檢查麥氏試驗陽性,同樣最明確的診斷為膝關節的核磁共振輔助檢查。
1.5 髕骨軟骨病
在髕骨關節面上有一層髕骨軟骨,當膝關節有損傷時,髕骨軟骨受到磨損,表現出膝前疼痛、輕度跛行、跑步或上下樓梯痛,急性損傷時為起跳、落地皆痛,輕度腫脹。
1.6 髕尖末端病
又稱為髕腱末端病,或跳躍膝,見于經常做跳躍動作的運動員。髕腱起自髕骨尖,向下止于脛骨結節,是人體最大的腱索之一[2]。
1.7 骨折
骨折指骨的連續性被破壞,骨折的原因可分為直接暴力、傳達暴力、牽拉暴力、積累性暴力。骨折的鑒別體征和癥狀為:疼痛、腫脹和皮下瘀血、患肢失去功能或活動受限、出現畸形、異常活動或骨摩擦音、有壓痛和叩擊痛、輔助檢查(X線片、CT、MRI)可明確診斷。
1.8 脫位
脫位為相連兩骨之間失去正常的連接的關系,可伴有神經、血管、骨折。表現與骨折很相似,有受傷史、疼痛、運動障礙、壓痛、腫脹和皮下瘀血、患肢失去功能(活動受限)、畸形、輔助檢查(X線片、CT、MRI)。
2 ?運動損傷的處理
2.1 預防為主
對于運動損傷中,最為重要的是預防。石巖等人[3]在對體育運動風險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發現,預防(Prevention) 是關鍵詞出現頻次第一位的高頻詞,損傷(Injury)是關鍵詞排名第六位的高頻詞, 損傷是個體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的最大風險之一。在高校體育專業中要與學生進行健康教育,樹立正確的運動方式,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學生應掌握正確、科學的體育運動或練習。運動前的充分熱身,運動場地、器材的正確使用,科學的運動時間、頻率、項目,運動后的放松恢復,減少運動損傷。學校制度的改變,加強安全教育,加強醫務監督,在上體育課前購買體育課意外傷害保險。提高教師健康教育或醫務監督水平,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合理安排教學、訓練和比賽、認真做好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加強學校教育,加強體育安全知識教育普及,讓學生學會體育運動中的自我保護方法,加強運動中的保護和幫助,合理使用運動護具。定期進行體檢,在運動前進行基本身體健康篩查,健全、完善體育運動意外傷害保險機制,加強體育運動保險知識的宣傳[4]。
2.2 急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方法
急性軟組織損傷可包括韌帶拉傷、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除了骨折脫位外的損傷。損傷后以水腫、充血、出血、局部缺血、滲出和增生、組織變性、損傷組織的細胞學變化為主。局部損傷后的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癥反應,這是急性軟組織損傷后的病理主要過程。常用急性軟組織損傷方法為RICE或PRCIE原則[5]。R即Rest,為傷后制動休息不負重。I即Ice,冰敷治療,冰敷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可減少出血。C即Compression,為對傷部的加壓包扎,在繃帶或彈力繃帶的加壓包扎下克壓迫止血。E即Elevation,為抬高患肢,減少血流。PRICE原則與RICE原則的區別在于P即Protection,保護,保護受傷肢體避免進一步損傷。在運動損傷后冰敷使用較普及,但不全面。在急性損傷后24h每隔2~3h冰敷一次,時間為10~15min為宜,冰敷不應直接作用與皮膚表面,應用毛巾或衣服隔開,冰敷可以在受傷后3d內進行。而抬高患肢、加壓包扎、制動休息往往被忽略,但這三者與冰敷同樣重要。在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初期可使用藥物外敷,此時選擇的藥物應是消腫止痛藥物,而不是活血化瘀的紅花油等藥物,藥物試驗應避免過敏,且損傷初期不宜進行揉捏。對于半月板損傷、韌帶拉傷同樣可采取RICE原則簡單處理,到醫院就醫。
2.3 骨折、脫位的處理方法
在骨折脫位處理上,首先應鑒別開放性損傷或閉合性損傷。若骨折合并其他損傷(外出血、內臟受損)時,應先預防休克。先處理休克再處理骨折。當出現骨折時,應就地固定,可采用小夾板固定或石膏固定 損傷后及時固定避免斷端移動,防止損傷加重。若骨折時出血,應先止血再包扎,進行包扎固定及時送醫。脫位同樣進行固定包扎及時送醫。
2.4 其他
對于一些運動損傷,如外出血,可采用直接指壓止血、間接指壓止血法或繃帶包扎法,到醫院就醫進行處理。髕尖末端病與髕骨軟骨病時,減少運動量,正確休息,減少上下坡走路、跑步,必要時去醫院就醫。
運動損傷首先要培養正確的運動方法,建立正確的運動模式,加強健康教育的知識普及,樹立健康教育的意識。學校建立運動損傷緊急處理制度,加大健康科學運動方法方式的宣傳,購買體育運動意外傷害保險,加強醫務監督。學生正確穿戴運動裝備,對易傷部位加強練習。運動損傷后要能簡單鑒別,做正確的處理,及時送醫院診治。
參考文獻
[1] 朱金寧,李紅娟.青少年運動損傷與體質內因相關性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51(4):96-100.
[2] 王煜.運動軟組織損傷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3] 石巖,霍炫伊.體育運動風險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體育科學,2017,37(2):76-86.
[4] 閆振龍,何昌珂,葛金琰,等.我國雙一流大學體育風險防控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4):448-451.
[5] 徐金成,矯瑋,高頎,等.急性閉合性軟組織運動損傷早期處理方法的發展——從PRICE到POLICE[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3,32(4):36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