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瑜
摘 ?要:經濟全球化讓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了更加廣闊的舞臺,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英語教育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出來。高職院校作為培育優質技能人才的搖籃,應該以就業為導向,注重中西文化差異,帶領學生領略西方各國風土人情,在文化碰撞中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熱情,明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跨文化差異對于英漢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跳板,例如“一帶一路”戰略、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新貿易政策等,為中西方語言、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契機。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最杰出的符號象征,涵蓋了民俗習慣、語言、服飾、飲食文化等。筆者以春節和圣誕節為例,分析了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的異同,從而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 ?英語教學 ?跨文化 ?傳統節日對比
中圖分類號:H05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6(b)-0230-02
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四個自信”時強調,“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隨著文化自信的提出,大學生也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英語教師應該基于中西文化差異,創新教學體系,幫助大學生明確職業生涯規劃。隨著“洋節日”在我國的流行,圣誕節、感恩節、萬圣節等節日開始走入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在年輕人之間非常流行。大學英語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帶領學生了解中西方語言、文化背景,借助大學生熟悉并愿意參與的節日慶祝方式,講述中西方傳統節日在語言、服飾、飲食、風俗習慣上存在的不同,從而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實現英語學科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1 ?跨文化交際時代大背景解讀
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國家開始投資中國,大批外資企業進駐中國,在中國長期居住生活的外國人越來越多,這些友誼的使者開始把西方節日文化帶入我國。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明顯,中華文化底蘊深厚,很多傳統節日沉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精神,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隨著西洋文化的侵入,西方節日不斷沖擊著中國傳統節日。筆者認為,我們應當繼承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但也要接納和包容西方節日文化。
圣誕節是西方國家最為盛大的節日之一,相傳這一天是耶穌誕生的日子,是西方各國一家團聚的時刻,主要以家庭聚會的形式來進行慶祝,人們會在家里布置圣誕樹、成人們裝扮成圣誕老人為家中孩子送上禮物;每個家庭都會準備傳統的火雞、姜餅、蛋糕、糖果等作為圣誕大餐;舉辦盛大的圣誕Party,邀請親朋好友參加,親人之間會親手制作和贈送小禮物。我國的春節有著四千多年的光輝歷史,相傳春節始于殷商時期,最初是為了驅邪,驅趕一個叫作“年”的怪獸,春節的起源極富有神秘色彩;我國地大物博,慶祝春節的方式各不相同,地域性很強。例如,北方春節盛行吃餃子,南方流行吃湯圓。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開始進一步交融,西方一些國家也開始慶祝中國的春節,例如,春節期間,美國的唐人街會布置成中國紅,街上舞龍舞獅、全家包餃子等,這就體現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對外傳播;而中國人也在慶祝西方的圣誕節,朋友之間互送平安果、巧克力等,這就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有力證明。
2 ?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傳統節日對比
2.1 春節和圣誕節在起源上的不同
中國的春節歷史更為悠久,已經有超過四千年的歷史,在我國又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特色。首先,我國的春節指的是農歷正月初一,而不是公歷上的一月一日,這是受我國農耕文明的影響,傳說我國的春節最初是祭祀活動,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祭祀先祖祈求他們的保佑,各地具有不同的祭祀習慣,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西方的圣誕節則是根據基督教的傳說而來,傳說12月25日是耶穌的誕生日,信徒們把這一天作為耶穌的生日,寓意新生活的開始,圣誕節的起源和基督教是密不可分的,和基督教的教義相關。由此可見春節和圣誕節在起源上具有很大差異,春節遠比圣誕節歷史悠久,帶有中國神話色彩,圣誕節則是和基督教息息相關,帶有西方濃郁的宗教色彩。高職英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相關素材,了解中西方文化歷史,能夠深刻感知漢語文化的廣博,引導學生找到英漢語言文化的契合點,輔助學生英語學習。
2.2 春節和圣誕節在風俗習慣上的不同
我國春節的風俗習慣南北各有千秋。例如,我國在進入臘月以后都會采辦年貨,打掃家中衛生并把其稱之為“掃塵納新”。春節最為典型的就是貼春聯、貼窗花、守歲、包餃子、吃年夜飯等習俗,春聯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代表,鮮紅的紙上寫著對仗工整的祝福語,寄托了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利用紅紙裁剪出栩栩如生的窗花,例如“花開富貴”“年年有余”等。中國人的春節飲食是非常講究的,例如北方人精心制作的餃子,包上蔬菜和肉類,甚至是加入硬幣,祈禱來年的好運氣;南方人在春節則喜愛吃湯圓,象征來年著甜甜蜜蜜,飲食主要以甜食、蔬菜為主,菜肴烹制精致。圣誕節則是以家庭聚會為主,家家戶戶都會在家中用柏樹布置圣誕樹,在樹下放置禮物,大人們會假扮圣誕老人為孩子送去禮物,傳說圣誕老人會駕著馴鹿來送禮物。圣誕節的餐桌主要是以火雞和甜點為主,西方人喜歡舉辦圣誕Party來慶祝節日,每一個人會帶上紅色的圣誕帽,唱起歡快的圣誕歌,孩子們還會拿著圣誕襪來收禮物。
3 ?圣誕節和春節在節日文化上的相同點
3.1 二者在節日文化地位上相同
這兩個節日都是各自國家一年中最為盛大的節日,春節是中國人最為看重和盛大的節日,外出的游子會回家,一家團聚來慶祝節日,進行走親訪友;圣誕節是西方國家最盛大的節日,人們也會在這一天放下工作,舉辦盛大的Party,親手制作圣誕賀卡和禮物,精心烹制美味的食物。這兩個節日可以說是各自地理區域內最盛大節日,春節是每一個中國人最為喜愛的節日,華僑華人也會歡慶這一節日,并且在整個東語系具有著重要影響。圣誕節是西方國家統一性的節日,慶祝方式也比較統一,尤其是基督教更是把這一天看作是新生活的開始,這兩個節日都代表著人們對于新生活的美好祝愿,是傳統文化的縮影。
3.2 二者都注重慶祝活動
這兩個節日都設立了專門的慶祝活動,不再僅僅局限在吃喝,還注重節日活動和幸福感體驗。例如,中國的春節不僅僅是家庭的歡聚,還會設定專門的集體性慶祝活動,例如春節廟會,熱鬧的舞龍舞獅、京劇表演、武術表演等;西方的圣誕節則是歌舞表演、花車游行為主,人們會走上街頭參與集體慶祝,歡唱圣誕歌曲,用勁歌熱舞慶祝圣誕節。這兩個節日都代表了各自節日文化,倡導集體性慶祝活動,讓更多人參與到節日慶祝活動中,了解節日傳統文化,讓節日文化傳統可以傳承下去。
4 ?結語
總之,我們可以把春節和圣誕節看作是跨文化交流的窗口,激發大學生對不同語言文化的學習興趣,通過各具特色節日文化讓學生愛上英語學習。高職英語教師要把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中,讓學生挖掘春節和圣誕節背后的文化知識,引導學生搜集節日風俗、慶祝習慣、飲食文化等資料,鼓勵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流暢的表達,鼓勵學生多閱讀英語書籍、觀看英語電影,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意識,正確對待“洋文化”,引導大學生樹立爭取的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張冰.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春節與圣誕節的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15.
[2] 馬菡,尹立.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研究——以中西節日文化為突破口[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31(1):161-163.
[3] 李燕.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傳統節日禁忌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