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鋒
【摘 要】看丁衛軍老師《臺階》教學課例,可以發現丁老師對統編教材教學策略的理解和嘗試。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目標的實現,應更多憑借教材助學系統,同時教師也應發揮能動性,適當整合,合理發揮,從而落實編者意圖,達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統編教材 助學系統 教學策略
以丁衛軍老師一節教學課《臺階》為例,來研討“簡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確實有些勉為其難。不過也未不可。《臺階》教學是丁衛軍老師的經典課例。早在十多年前,丁老師就以對這篇課文的結尾進行的教學為例闡述了“精致的課堂在于教學手段的智慧整合”這一前“簡約語文”時代的教學理念[1]。
研讀丁老師當年的“《臺階》教學實錄”,能感受到丁老師整合教學資源的教學藝術,他既能抓住文本特質,又緊貼學生接受心理,讓生本教學落地生根的教學智慧令人嘆服。丁老師那時教學的主要環節是“讀課文,說故事” —“讀課文,談父親” —“讀課文,說發現”。
丁老師首先讓學生在復述故事的基礎上概括故事,使其懂得敘事類文本概括所要關注的要素,從而帶領學生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然后丁老師從“話形象”入手,以“我的 ? ? ? ? 父親。文章這樣寫道 ? ? ? ? ”為表述形式,引導學生感受小說中父親的形象,分析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進而通過品讀細節、品味結尾等手段,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塑造這個父親形象的意蘊所在。教學資源整合合理,學的活動豐富有效,整個課堂循序漸進,最終水到渠成,給觀課者留下深刻印象。
仔細欣賞丁老師十年后的這節教學,我們發現在教學資源的憑借和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與十年前有不少相同之處,更有諸多不同之處。丁老師對自己的經典課例進行了合理重構,其間的諸多變化,體現了丁老師對統編教材教學策略的理解,或者說體現了他對核心素養下語文教學定位與教學策略的理解,給我們多重思考。
思考一:如何確定教學目標?
丁老師首先花了整整五分鐘告訴學生這篇課文學習活動的內容及其確定的依據。這既是對學生學的指導,也是對觀課教師教的示范。一般而言,教師對教材的定位是用教材教學生學。丁老師為我們呈現的是,教師更應該教學生用教材學。指導學生用好統編教材助學系統,引導學生更多自主學習,往往能使教師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丁老師給我們的啟示是,一篇課文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基于單元教學的一般能力要求、課文助學系統的具體學習要求,以及學生既有學習基礎、學習期待。除此,難免會有失偏頗。
從教材來看,對單元學習的共性要求,一般可以通過研讀單元導讀語予以把握。單元導讀語一般分為兩段文字,第一段往往呈現單元學習的人文目標,第二段往往提出學法要求。丁老師設計了兩個活動思考題目“臺階”能否換為“父親”;品讀結尾段“怎么了呢,父親老了?!币痪渲袃蓚€標點符號的意蘊,這兩個活動正是來自教材單元導讀語“本單元注重熟讀精思,要注意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的重點,還要從開頭、結尾、文中反復及特別之處發現關鍵語句,感受文章的意蘊”,將“從結尾特別處感受文章意蘊”具體化了。
而單篇的個性需要,丁老師主要借助《臺階》這篇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來體現。應該說,統編教材自讀課文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研讀“閱讀提示”,進而確定學習目標乃至學習方法。這一點幾乎是毋庸置疑的。
課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就是既要有單元教學的共性要求,更要體現單篇教學的個性需要,或者說應達成單元教學與單篇教學的適度平衡,讓單篇教學成為單元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進而落實教材編者意圖。
思考二:如何實現教學目標?
丁老師以三項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一是快速瀏覽課文,結合旁注進行批注,品讀細節,初步理解人物。二是解讀標題,進一步把握人物形象。三是解讀結尾,理解小說的主題。
與十年前的教學活動設計相比,丁老師更注重對教材助學系統的憑借,對這篇課文而言,旁注就是重要的教學憑借。丁老師沒有簡單機械地處理,而是對這些課文旁注進行了有機整合。
例如,以第一節“起筆引人思考,父親為什么‘總有這樣的感覺?”和第二十七節“造好的新臺階為什么會讓父親如此‘不自在?”作為一組主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小說的主要矛盾—“物質期待”與“精神追求”的錯位。
又如,通過五、十三、十九節旁注引導學生關注和研讀文中對父親洗腳、搖不散的目光、父親踏黃泥時的動作等細節描寫,進而理解小說中父親這一形象。
自讀課文的編者批注往往有多種類型,也指向文本以及閱讀的不同方面。丁老師對編者的批注有意識地進行了重組整合,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這樣的處理與肖培東老師《一棵小桃樹》的教學,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里筆者不妨補充兩句題外話,憑借教材助學系統確定怎么教,還可以關注教材中更多的助學系統構件。以這篇《臺階》為例,課文后的補白“嘆詞和擬聲詞”似乎也可以借來發揮一定的教學價值。這里的借助,并非將語法教學機械加入閱讀教學,而是將語法知識自然滲透進閱讀教學中。通過對文本的進一步研讀,我們會發現,《臺階》是一篇將擬聲詞表現功能發揮到極致的優秀小說,不引導學生品悟實在是一種缺憾。
例如,第四節寫“我”往下跳臺階,“蹦、蹦、蹦!”到“蹦、蹦!”再到“蹦!”;往上跳臺階“啪、啪、啪!”到“啪、啪!”再到“啪!一下摔了一大跤”。既寫出“我”的童趣,又引出父親“這樣是會吃苦頭的!”的評價,看似單調,卻意味深長。父親正是在曠日持久的堅守中建成九級臺階新屋的。這一句評價語道出了父親的樸實和執著。
再如,寫父親“拖著一雙濕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來”,寫建好臺階后父親挑一擔水跨上臺階一開始的“噔噔噔”,再到扁擔“嘎吱地慘叫了一聲”,都生動寫出父親勞動的特點和身體的變化,確是生花妙筆。教學時,如能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情境品讀這些擬聲詞,一定也不失為教學中的生花妙筆,學生定會收益良多。這是丁老師《臺階》新教學課例帶給筆者的重要啟迪。
除了憑借助學系統,教師自行創設教學資源,也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丁老師出示了自己根據《臺階》一文而寫的《父親》一詩。
在此之前,筆者對閱讀教學中教師動不動就出示自己改寫的詩歌,是不以為然的。筆者以為這種方式,使用不當就會弄巧成拙,既會沖淡課堂的教學氛圍,又會越俎代庖束縛學生應有的開放思維,破壞課堂教學的生成性。重要的是,學生研讀的是教材中的經典文本,而不是別的。充分尊重教材,憑借教材,是教學應有之義。
但是細品丁老師這一教學環節,我們發現,這首詩的呈現有三個特點。第一,是適時適度的,具體體現為在引導學生品讀描寫父親細節之后,教師并沒有任意發揮寫《父親》,而是緊扣文本內容,對文中細節進行了合理的意象整合,因此,這首詩具有一定的小結功能。第二,詩歌文本又是深含情意的,這情意正是教師對小說意旨的準確把握和詩意呈現,能夠引起學生共鳴,進而生成對文本的理解。從這個角度看,教師的引導和示范在一定程度上是必需的。第三,《父親》這一標題又引出小說標題是《臺階》好還是《父親》好這一問題,自然而然實現了教學流程的銜接??梢姡±蠋煹脑姼璩尸F更好地服務了教學,堪稱完美。
引入助讀資料,也是重要方式之一。如丁老師先后呈現兩次李森祥自述和王君解讀資料,適時適度,體現了摘引資料助讀助思以及深化文本理解的重要功能。當然,關于丁老師教學中引用資料的教學藝術,已有多位老師專門寫過研究文章,這里就不再贅述。
縱觀丁老師《臺階》新教學課例,可以明了統編教材如何教的兩個注意點:一是要依據教材系統,把握編者意圖,從而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二是要發揮教師自身智慧,有機整合教材資源,適度借助其他資源,以適合的方式實現教學目標。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近年剛剛完成一輪的普及使用,教材自身也在不斷豐富和優化中。使用新教材,教者首先需要考慮的當然是讀懂教材,領會編者意圖,以新視角、新思維把握教材,落實教學任務。讀懂教材,領會編者意圖,教師要在研讀核心文本基礎上,關注教材助學系統。要研讀“單元提示”,了解單元教學的人文目標與能力目標。要研讀課文“預習”“書下注解”“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補白”“旁批”“閱讀提示”等,準確定位其助學功能,進而對單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教學策略進行研判、取舍和建構。
同時,教者也可將助學系統作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其構成與功能,從而借助助學系統自讀、自悟、自成。
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中有不少經典篇目,對這些篇目的定位與拿捏,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面對新教材中的那些經典篇目,教師需要突破原有文本解讀與教學慣性的束縛,落實新教材編者意圖,重構課堂教學,實現經典篇目應有的新教學價值。丁老師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引領和示范。
參考文獻
[1]丁衛軍.精致的課堂在于教學手段的智慧整合—對《臺階》一文結尾教學的分析與診斷[J]. 語文教學通訊,2010(2B):38-39.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劉橋中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 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