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摘要:公路運輸作為我國多樣運輸系統中的基本運輸模式,集通過、送達、集散功能為一體,較之其他的運輸形式具有鮮明的價值優勢。公路運輸以高靈活性,速效性,強適應性在一般運輸過程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動力,支撐著國民經濟有序發展。但隨著社會變革,消費觀念的轉變,應用于公路運輸的范疇擴大,公路運輸面臨著巨大的車輛承載壓力和車流調節壓力,降低了社會的運行效率和破環了社會發展的平穩秩序。文章就公路運輸所面臨的難題展開詳細的研究分析,探索公路運輸管理新模式,提高運行效率,促進社會經濟效益增長。
關鍵詞:公路運輸;管理模式;經濟效益
公路交通作為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國民經濟發展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以強大的通行能力,快捷的運行速度,靈活的運行方式等特性極大地提高了運輸能力和豐富了運輸內容。公路運輸對創造就業機會、調整產業結構、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及發揮城市的經濟輻射作用均有著重要意義,國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公路運輸的支撐。目前面臨著極為不利的局面,需要改革公路運輸管理模式以煥發出新的活力。
一、公路運輸的當前現狀
(一)交通壓力增大,調節能力不足
近些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理念的轉變,更加青睞自駕車出行。加之造車技術的現代化和產量化生產、價格利民化、平民化,國內市場上私家轎車的數量猛增,人們對于短途多選擇自駕出行或偶爾長途使用,上下班的汽車駕駛化不斷地增加了公路的承載壓力和調流壓力。公路交通線路的車輛承載能力有限,車輛的時段性集聚促使了公路線路的車輛容量不足,觸發嚴重的交通堵塞路況,制約出行的效率。同時,我國城市的交通線路已依據城市規劃建設漸趨定型,無法改線和增加分流線路,在此情況下很難有效調節城市的出行狀況。對于主干公路,支桿公路,我國的公路總里程位居世界前列,但公路網絡密集度仍然較低,無法轉嫁公路的承載壓力,故此只能通過公路運輸管理的模式變革來解決這些問題。
(二)公路事故頻發
近幾年來,我國交通事故頻頻發生,威脅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也造成了嚴重經濟損失。一是駕駛員的安全駕駛意識不足,沒有規范駕車的行為所致。二是交通線路跑動車輛過多,對車輛的運行管理不夠,公路規范駕駛的監管不嚴造成的。沒有按公路交通法規對車輛的運行速度、車輛的載重情況、車輛的質檢、車輛的安全防護設備等進行嚴格把控,為安全事故頻發的埋下隱患。同時交通安全事故發生時,沒有及時的信息反饋和現場疏導處理,對交通造成影響。同時公路的施工質量問題,使事故的發生存在客觀可能性,安全防護設備裝置不足等也是現在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二、加強公路運輸管理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整體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公路運輸的跨區域性和建筑特性,對公路的權責管理法律體制還不完善。隨著國內運輸環境的急劇演變,現在公路運輸的管理模式已經難以維繼。公路運輸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形式,是相關企業發展的根本依托和重要保障。公路運輸涉及的行業和領域范疇廣闊,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公路運輸。加強公路運輸管理能夠實現公路運輸的規范性、秩序性、可持續性,合理優化公路運輸能夠滿足各行各業對公路運輸的需求性,提高運輸效率的同時,提高企業產品的市場轉換率,提高社會的經濟效益。
(二)有助于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化,公路運輸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長久的動力。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公路運輸管理模式也應進行相應的改革及技術管理體制創新。經濟發展與公路運輸是雙向互動關系,公路運輸的便捷性、有效性、規范性推動著經濟的穩定發展,同時經濟的發展為公路運輸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公路運輸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夠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一定程度上推動經濟體制的改革 。例如,在公路運輸較不發達的西部地區,內外的經濟、文化交流比較欠缺,加強對公路運輸的管理建設能夠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西部地區經濟模式的轉變。
(三)實現區域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
公路運輸網絡是各個區域的銜接紐帶和橋梁。公路運輸涵蓋的產業領域眾多,運用公路運輸網絡能夠及時地實現各個區域的聯系,同時能夠為發展滯后的地區提供經濟發展契機,優勢區域帶動弱勢區域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從全國的整體形勢來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江浙一帶,廣深一帶,京津一帶其公路運輸網絡是比較健全完善的。比較落后的西部地區與這些地帶經濟產生的經濟差值固然受多重因素的影響,但其公路運輸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公路運輸的有效管理能夠極大促進區域之間各個維度的交通往來,實現區域經濟的平衡協調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公路運輸管理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推動公路運輸的變革。
三、公路運輸管理的合理化對策
(一)建立健全公路管理體制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公路運輸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公路運輸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為能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公路管理模式也要進行相應的制度化改革,以適應經濟發展的社會層級需求。對于公路管理體制的改革,國家公路管理部門應該對公路的實際運行情況進行實地的調查和分析,找出公路運輸中的關鍵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同時,公路企業體制的改革也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西方發達國家公路建設起步早,技術相對成熟,有效借鑒國外的管理經驗,結合國內的、區域間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制定符合國情的公路運輸管理體制,并不斷進行有效探索,制定明確的管理標準,為經濟的全面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化基礎。
(二)信息技術與公路運輸管理高度融合
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信息化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信息化技術已經運用于生產的各個領域中,把信息化技術引入公路管理也勢在必行。實現交通的路況監測預報,對車輛車流進行有效地疏理調節,提供最優組合線路和調節峰值車倆的流通性。信息技術應用到公路運輸管理中,能夠實現信息傳遞的快速性和時效性,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時信息的準確性能夠保證交通運輸的便捷性和高效性,避免擁堵的路況出現。信息技術還有風險預測的功效,能夠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率。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與公路運輸的高度融合能夠有效提升出行質量和效率。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對新時期的公路運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公路運輸關系著國計民生,是國家建設的基礎,只有跟隨時代的變革不斷地對公路管理模式進行革新,采用合理高效的公路管理模式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需求,才能激發出經濟的發展潛力,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白大明.淺談公路運輸經濟中的信息化管理[J].中國市場,2019(06).
[2]楊紅慶.淺析加強公路運輸管理實現經濟發展[J].科技經濟市場,2017(07).
[3]何建偉.淺析基于市場經濟的公路運輸管理[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36).
(作者單位:臨沂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費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