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教育水平的提高,美術師范生的專業素養也需要同步提升以跟上時代發展要求。美術師范生專業素養提升需要在學業內容和培養方案、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在相關課題研究等基礎上,進行初步探討,以促進各個師范高校和相關專業的交流。
關鍵詞:美術師范生;高校;專業素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信陽市社科規劃課題“信陽地區美術師范生教學能力培養研究”( 2019JY022)研究成果。
近年來,隨著人們文化生活的提升,家長對學生教育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他們不再一味地追求“主課”分數的提升,同時更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不論是偏遠的地市還是北上廣深,越來越壯大的社會藝術教育機構就是最好的證明。此外,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逐年提升,藝術教育成為社會、家庭共同關注的中心。各省根據國家政策,計劃相繼在中考、高中學業水平測試中加入藝術類科目。這些基礎教育形勢的變化,提升了藝術師范生的市場需求,也提高了藝術師范生,尤其是美術師范生的專業要求。
反觀各個高校的美術師范類專業,在面臨外部巨大競爭的同時,也面臨自身內部的諸多狀況:學生專業水平不突出、實踐能力不足、就業競爭力不高等現實問題。于是,如何提升美術師范生的專業素養,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是各個高校共同面臨的問題,也是美術師范生自身要解決的學習問題。本文討論的重點在于,一方面,作為美術師范生自身如何提升專業素養;另一方面,作為高校如何提升專業培養水平。
一、美術師范生專業素養的自身提升
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小學美術教師,除了要有高尚的師德、藝德外,還有就是“堅實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卓越的教育教學能力”[1]。也就是說,一位美術教師的專業素養,需要有較深厚的美術知識與技能,同時也要具備基本的教育教學技術和方法。
判斷一個美術師范生的專業水平,僅由他的作品水平來決定,這個認識是不全面的。美術師范生的知識與技能,包含了美術史論知識、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及美術實踐技能。
(一)美術史論知識與科學文化知識的提升
美術史論知識與科學文化知識,是美術教師將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突出社會現象,聯系到教學實踐中的重要內容,這些內容是學生通過課堂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美術師范生為提高美術史論與科學文化知識水平,需要學習掌握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掌握本專業基本的美術史知識。作為美術師范生,首先要掌握史論知識,包括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兩部分。這些內容不僅是任何美術專業學生的基本素養,也是中小學美術鑒賞必備的基礎知識。對美術師范生來說,這些內容不只是對藝術家和作品的簡單識記,更重要的是理性掌握藝術史料以及對作品內容的理性解讀。學生要在學習這些課程的同時,掌握客觀、理性的內容,避免歪曲史實和價值觀的“奇聞逸事”。只有這樣,將來學生做了教師,才能將正確、嚴謹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觀傳遞給學生。此外,還有對美術理論知識的學習。美術理論知識可以幫助師范學生更深層次地學習、認識美術思想,解讀美術作品,從認識上提升自身的美術創作能力。這就要求學生關注傳統畫論、視覺藝術分析、藝術概論等方面的知識學習。
二是豐富人文社科知識。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學生有豐富的途徑獲得信息和知識,但只有教師才能將這些雜亂的知識系統化。美術教師要掌握這種系統化的知識能力,首先自身要具備廣博的人文社科知識視野。因此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美術師范生要深入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如《大學語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都是拓展人文社科知識的重要內容。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是這一觀點最好的印證:“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盵2]
(二)美術實踐技能的提升
作為中小學美術教師,基本的美術實踐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國最新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對中小學生的美術課程都做出了明確的實踐類課程要求。教師需要遵循《課程標準》,帶領中小學生進行各類美術實踐。隨著藝術表現形式日趨豐富、多元化,學校美術教學的實踐內容也同樣豐富。于是在教師培養方面,僅僅要求師范生會畫某一類型的繪畫,明顯無法滿足當下教學的要求。
身為即將入職的美術教師,在專業實踐技能上,不僅是某一類型的美術活動,美術師范生需要學習各個領域的美術表現形式。這些美術活動領域包括了繪畫(中國畫、油畫)、雕塑、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只有對每一個領域具有一定高度的實踐認識和把握,才能在將來的基礎教學過程中較好地組織教學、指導學生。
二、美術師范專業培養水平的提升
作為美術教師的培養者,師范類高校和專業責任重大。提升培養水平,需要在培養方案和評價結構兩個方面進行調整。
(一)培養方案的改革
與目前基礎教育層面的需求相反的是,在各高校的美術學(師范類)培養方案中,存在著與其培養目標不符的設計。很多高校的美術師范專業的培養目標為“中小學美術教師”,但培養方案是2000年以后沿襲其他專業美術學院的培養方案設計。這些師范高?;蛘邔I,在學生入學后,將其分為專業方向更具體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方向,進行專業創作的培養。這種設計最初是為培養高等美術教育人才而設,培養的學生是專業性更強的高等院校教師。這并不符合基礎美術教育人才培養的模式,亟需改革。近年來,各師范類高校和專業都在不斷調整培養方案,進行教學改革以適應現今的人才培養需要。
本文相關的課題研究以信陽學院的美術學專業為實踐對象,通過對該專業培養方案的調整實驗,發現美術師范生專業素養的提升與培養方案的結構有密切的關系。為更好地提升美術師范生的專業素養,該校美術學專業按照國家教育部門的要求,先后進行了向名校學經驗、邀請專家做講座等活動。同時對培養方案進行研討與調整,初步階段收效良好。
該校此專業的培養方案做了以下調整:在保持國畫、油畫兩個專業方向不變的前提下,調整課程內容和結構。降低單一專業課程學分、課時占比,通過增加豐富的選修課、拓展學生學習視野。這些選修課程包含了美術專業理論和美術專業實踐兩個部分。理論知識課程新增加的有《西方近現代藝術思潮》《中國近現代藝術思潮》《美術評論與寫作》等課程;實踐課程新增加的有《泥塑與陶藝》《現代教育技術》《PS繪圖技術》等課程。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保證了學生學習內容的豐富與充實。
在培養方案的修訂過程中,選擇保持國畫、油畫兩個專業方向不變,是為了保證師范生的基本功、美術特長等能夠得到系統化的教育和發展。作為美術教師,過于追求全面掌握美術技能而忽略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會造成美術師范生的平庸化。
通過實踐發現,在保持專業方向不變的前提下,調整必修課課時、學分占比;豐富選修課課程、實現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知識的全面覆蓋,可以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特長并盡可能全面地學習美術師范專業知識,實現學生專業素養的有效提升。
(二)學業評價結構的調整
學業評價的側重點不同,是美術師范生專業素養發展受限的另一個因素。為豐富大學校園文化生活、提升當代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校方在對大學生進行學業評價時,如評選“三好學生”、獎助學金的活動中,會較多地關注參評學生的社會活動情況。這一側重點的傾斜,造成學生過度參與校園各類社會活動并影響對專業學習的提升。
本文相關課題實踐發現,在高校內各類與學業有關的評價活動中,以專業水平為主,社會活動為參考的評價模式,側面激發了美術師范生的專業學習積極性,其學習態度有了轉變、專業素養有了明顯的提升。
美術師范生的專業素養提升,需要兼顧美術史論知識與文化科學知識,以及美術實踐技能三個方面的學習。高校作為教學的主導方,需要在專業培養方案、學業評價方面做好調控,提升自身的培養水平。這是一場學校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互動,需要在學校的主導下,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結果。
參考文獻:
[1]王大根.美術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68.
[2]田慧生,李如密.教學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101.
作者簡介:邱京京,碩士,信陽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美術系講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中國書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