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平
摘要:在高中語文考試中,閱讀理解和作文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目不斷推陳出新,已經不再適用于過去長期沿用的所謂“命題規律”。本文簡要分析高中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現狀,并提出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作文審題
語文課程作為我國學生的母語課程,與其他學科存在較大的差異。特別是進入高中階段后,基本的字詞用法、讀音、修辭等知識點已經不再是教學重點,高中語文課程更加關注的是學生的語言理解和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在高中語文考試中,閱讀理解和作文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逐步走向成熟期,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各行各業的創新和進步極大地提升了我國人民的自信心,而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新的社會問題也逐漸涌現出來。社會環境的改變也深刻地反應在高中語文的作文題目上,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目不斷推陳出新,已經不再適用于過去長期沿用的所謂“命題規律”。為了應對不斷出現的新材料作文題目,我們也必須適當地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對新材料作文進行審題立意。
一、高中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現狀
由于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制約,許多學生在面對新材料作文題目時,往往不能準確地把握題意,從而導致了各式各樣的審題立意缺陷。
(一)盲目代入傳統作文題目
我國的語文教學模式一直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往往會讓學生模仿、背誦大量的所謂“范文”,讓學生按照固有的“套路”進行寫作。面對傳統作文題目時,這種教學方法尚能取得一定的成效,讓學生順利拿下高分。但遇到新材料作文題目時,反而容易對學生產生誤導,讓學生將新材料題目代入過去曾經仿寫過的傳統作文題目,最終由于偏題而嚴重失分。
(二)審題不仔細
由于傳統教學模式更多地強調模仿、重復,不太重視對新知識、新觀點的理解能力,因此學生的審題能力沒有得到充分鍛煉,在面對新材料作文題目時,經常未能全面把握題意。有時學生僅僅抓住了題目中的一小部分內容,而忽略了其他部分的內容,嚴重時甚至會對題目產生誤解,完全偏離題意。
(三)擬題能力較差
同樣是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病,導致學生缺乏創新能力,在自命題或半命題作文中難以想出合適的題目。學生在擬題的過程中經常會浪費大量的時間,使得正文寫作的質量進一步下滑。
二、相應教學策略
(一)提倡自由寫作
近年來高中語文作文中新材料題目的出現越來越頻繁,每年的大量新聞、實事都會不斷引起作文題目的更新。因此,傳統的范文仿寫式教學方法已經不再有效。我們完全可以摒棄傳統教學方法,提倡學生進行自由寫作,通過廣泛地閱讀和訓練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無需刻意模仿、背誦所謂的“范文”。
例如,在面對時政類作文題目時,教師不必讓學生機械背誦各類時政要點,因為每一年的時政內容都在不斷變化,就算記住了去年、前年的時政要點,對今年的作文題目往往也沒有什么幫助。只要對各種各樣的時政作文題目進行自由寫作訓練,學生自然就可以有效掌握同類題目的寫作技巧,從而輕松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型時政要點。
(二)加強審題能力訓練
要加強學生的審題能力,首先應當讓學生廣泛地進行新材料作文寫作訓練,通過積累寫作經驗,不斷加強審題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強閱讀理解的訓練,在閱讀教學中破除對“范式”“套路”的迷信,提升學生的真實閱讀能力。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當認識到,閱讀不僅僅是解題,更是人的基本語言應用能力之一。培養實際閱讀能力,遠比解題能力更加重要。
(三)加強學生對新事物的了解
我國的高中生課業負擔普遍較重,特別是高二、高三學生整日埋頭苦讀,對外界社會缺乏接觸了解,個別學校甚至實行所謂的封閉式、軍事化管理,進一步導致學生與社會隔離。這樣的教學環境,實際上阻礙了學生接觸新事物和新知識,很容易對新材料作文題目感到陌生、無從下筆,甚至難以擬題。
要提升學生對新材料作文的應對能力,就必須適當減輕課業負擔,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去了解社會中的新事物。同時,還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鼓勵學生閱讀各類課外書籍材料,這樣才能讓學生不與社會脫節,對可能出現的新材料作文題目有充分的準備。
結語
總之,作文是考核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一種題型,高考對于莘莘學子來說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節點,作文在高考中的占分比例又較高,對學生高考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按照新教材的要求,在作文的審題立意上下功夫,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從倡導自由寫作、鍛煉審題能力以及了解新鮮事物等方面提高學生的審題和立意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綜合的寫作技能,從而提高高考成績,幫助學生考上理想的大學。
參考文獻
[1]黃靜.高中語文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教學剖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08):38-40.
[2]喬永峰.高中語文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教學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9(1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