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齊 呂佑任 張同賀
摘要:老齡化趨勢日趨嚴重,“青山白化”“墓穴危機”更是將影響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應對這些社會問題,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系統的梳理了國內學界關于推廣生態殯葬現行制度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優化方案,并在此基礎上對生態殯葬領域制度優化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展望。
關鍵詞:生態殯葬;制度優化;環境保護;應對老齡化;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根據聯合國人口預測,到205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規模則將上升至約3.6億人之多。老齡化趨勢下老人的“身后事”值得我們關注。如果不對傳統殯葬加以控制,那么“青山白化”、“死人與活人爭地”等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且我國每年建成的墓地將占用約10萬畝土地,約十余年以后殯葬業很可能就無地可用。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推廣生態殯葬將是解決這些問題行之有效的辦法。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十分重視殯葬工作的改進,2016年民政部等9部門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2018年民政部等16部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更是提出到2020年,實現公益性節地生態安葬設施覆蓋到鄉鎮的目標。
通過推廣生態殯葬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已成為學者與政策制定者的共識。本文系統梳理了近年來我國關于生態殯葬制度方面的研究,以期為我國殯葬制度革新提供借鑒與研究思路。
二、生態殯葬現行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機制不夠完善
1.行業供給意愿較低下
殯葬行業處于一種價值規律扭曲的自然壟斷之中,生態殯葬供給水平將會對人們的選擇產生影響。亓娜認為殯葬服務機構引入生態殯葬增加的成本可能導致其利潤為負,因此殯葬行業目前更傾向于選擇傳統模式,導致某些對生態殯葬有意向的群體無從選擇。盧軍指出由于民營機構完全是“自負盈虧”,國營機構大多“自收自支”,其敷衍生態殯葬推廣并不奇怪。
2.行業管理體制不完善
行業管理體制是行業良性發展的保障。亓娜通過實證調研,發現近半數的調研者認為阻礙生態殯葬發展的因素是“現行的管理體制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王金華指出某些殯葬機構刻意迎合封建迷信,大肆建造奢華墓葬是因為沒有完善的殯葬市場管理體系。
(二)長效機制有所缺失
1.常態對待與思想認識的缺位
目前有關生態殯葬的思想認識并不深入,其宣傳也往往是“應景之作”。朱文偉指出受落后喪葬習俗的影響,部分群眾不愿改革,部分地方領導擔心推廣生態殯葬會影響干群關系,不想、不敢抓,以致傳統殯葬屢禁不止。盧軍指出目前對生態殯葬的宣傳往往一段時間后就“煙消云散”,且“生態殯葬”在地方政府與城市、行業的“生態化”合作中明顯被邊緣化。
2.缺少資源整合以及長期規劃
行業缺乏長期規劃,資源難得到有效利用或很容易面臨枯竭。郭林指出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省級行政區對殯葬用地有規劃,但其資源整合情況不佳,墓葬規劃的粗放與生態殯葬推廣程度的不高,使我國很多地方將面臨“墓穴危機”。
(三)政策法律較為滯后
1.法律法規較為陳舊
法律法規是依法行事的基本準則,1997年頒布的《殯葬業管理條例》雖已經幾番修訂,但整體上已經十分陳舊。亓娜認為殯葬行業立法工作相對落后,尤其是對殯葬行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不夠重視。 邱潤根指出,我國現行的殯葬行業的法律文件對于某些法條的描述過于籠統,地方政府以《條例》為指導所作的具體規定又缺乏一定的強制力和執行力。
2.行政執法存在問題
執法部門是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保障。執法部門無法正常行使自身權力,也將對殯葬改革造成很大阻力。朱文偉指出目前很多地區民政部門執法人員短缺,且民政部門的執法手段僅限于檢查、考核或上報,沒有剛性權力來推動生態殯葬的發展。 汪睿超認為由于2006年殯葬執法權交由城管部門集中行使,且民政、城管等多個政府部門未能形成有效協同機制,對信息掌握不全面,喪葬事務處理效果也就相對不理想。
三、生態殯葬現行制度與政策優化方案
(一)推動殯葬供給側改革,激發社會市場活力
1.正確引導社會資本流向
生態殯葬行業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應積極強化生態殯葬服務供給。亓娜指出應對傳統殯葬征稅,并補貼選擇生態殯葬的機構,使外部效應內部化以增加生態殯葬服務的供給。 王金華認為應引入競爭機制,加強社會資本流入,通過政府購買以提供更優質的殯葬服務。 邱潤根認為應改革民政部門審批權,實行許可制度,積極引入社會資本。
2.完善行業管理體制機制
殯葬市場的混亂與管理的無力緊密相關,為了整治殯葬行業中出現的“惡性競爭”、“封建迷信”、“壟斷經營”等亂像,亓娜認為政府應加強殯葬行業監管措施與標準制定以規范機構行為,同時民政部門還應積極推行管辦分開,實現透明化、市場化的行業發展。
(二)堅持政府主導性地位,促進多元協同合作
1.糾正認識加強源頭管控
解放思想是推廣生態殯葬的關鍵一步,這需要抓住群眾和殯葬行業這兩個需求和供給“源頭”的價值觀。亓娜在宣傳內容上,要著力強調生態殯葬的重要意義,并對“入土為安”等進行正確解讀;在宣傳時間上,既要抓住清明等特殊節點的宣傳,更要注重長效、堅持不懈的宣傳。汪睿超提出推進生態殯葬,應實行行業源頭上的管控,一是斬斷土葬用品的來源,教育棺材鋪等工商業主轉行轉業;二是斬斷“私墳”來源,教育山主不再興建墳墓;三是斬斷“封建”亂象,對風水先生等傳統殯葬從業人員進行普法教育。
2.推進長期規劃資源整合
為了使生態殯葬的推廣更高效、更長久,必須制定殯葬行業納入城市生態化發展的長期規劃。盧軍認為政府應制定生態殯葬的流程等相關標準,對殯葬機構的節能減排的投入做出規劃設定,并將殯葬行業的技術改進納入城市“生態化”建設規劃。郭林提出應逐漸引導“殯葬休閑”的思維,突破殯葬忌諱,將生態化公墓與休閑場所相結合,積極推廣生態殯葬。
(三)發揮政法兜底性作用,依令行政有法可依
1.不斷更新殯葬法律法規
為了使生態殯葬的推廣有法可依,必須不斷更新法律法規。盧軍認為目前應不斷針對推廣生態殯葬遇到的新問題,如生態葬品收費、火葬污染排放標準等,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張賢認為應盡快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法》,既要明確公民自由選擇殯葬方式的權利,還應從法律上明確公民具有選擇生態殯葬的義務,使殯葬工作做到“情理法”的統一。邱潤根指出應從法律角度重塑“厚養薄葬”的觀念,以鼓勵群眾摒棄落后殯葬觀念。
2.確立協同合作執法機制
殯葬行業涉及政府,公眾、殯葬機構多個主體,涵蓋文化、民俗等多各領域,進行殯葬改革,應做到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王金華認為應形成民政為主體,國土、民宗等部門協同合作聯合執法機制。邱潤根認為殯葬改革,首先應加強內部監管,做到殯葬管理處與殯儀館、殯葬執法機構與殯葬服務機構兩個分離,集中力量抓好公共管理與市場監管;同時還應加強外部監管,發揮公眾的力量。
四、結論與展望
目前的研究仍然有值得深入的方向,目前很多學者的針對生態殯葬的制度方面提出的優化方案大多停留在宏觀層面。如針對殯葬機構管辦不分,學者普遍認為應適度引入社會資本激發行業活力,但具體應怎樣平衡資本逐利性與生態殯葬的公益性,卻少有提及。這些具體的操作手段也值得深入研究。
同時我國關于推廣生態殯葬制度缺陷領域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推廣生態殯葬的原有形式,很多學者都在推廣生態殯葬中提到了“互聯網+生態殯葬”或類似的概念,還有學者已將目光遠眺到了殯葬活動的末端——祭祀用品的生態化,這些也都是值得繼續深入探索的。
參考文獻
[1]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 Revision https://population.un.org/wpp/Download/Standard/Population/
[2]葛文.對喪葬民俗及殯葬業相關問題的數學視角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8
[3]汪睿超.基于協同治理的綠色殯葬研究[D].南昌大學,2018.
[4]亓娜.基于博弈論的綠色殯葬營銷管理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16):334-335.
[5]盧軍,郭燦輝,沈宏格.現代殯葬服務生態化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3(04):27-30.
[6]朱文偉.我國生態殯葬科學發展的現實困境及路徑選擇[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26(02):3-4.
[7]亓娜.生態文明視角下綠色殯葬營銷政府功能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11):337-338.
[8]郭林.人本、營益與治理:中國殯葬服務制度的建構策略[J].浙江社會科學.2016(12):71-76.
[9]王金華.殯葬領域突出問題與深化改革的若干建議[J].社會治理.2019(11):35-39.
[10]邱潤根,鄒元君.農村殯葬改革的法律思考[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2(04):107-112.
[11]本刊編輯部.推行生態安葬激發殯改活力[J].中國民政.2016(07):1.
[12]盧軍.基于低碳經濟的綠色殯葬模式及發展對策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9(01):39-41.
[13]張賢.論新時代我國的殯葬制度改革[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18,20(05):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