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順 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基礎教學部
課程思政概念于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其定義為: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不管是公共體育課還是專業體育課,其本身具有較豐富的思政元素,對實現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借助文獻題錄工具Sati3.2和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 v6.415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現狀進行可視化分析,探究近年來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現狀和熱點,為更多的研究者研究體育課程思政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文章以中國知網學術期刊作為主要數據來源,以“體育課程思政”為主題進行檢索,共得到文獻252篇,并對得到的文獻資料進行去重和刪減。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借助文獻題錄工具Sati生成高頻關鍵詞列表和關鍵詞共現矩陣(50×50),再將關鍵詞共現矩陣導入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生成關鍵詞共現圖譜,對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現狀和熱點進行分析。
某一主題在某個時期研究趨勢可以根據其發文量來分析,根據查閱文獻資料來看,關于體育課程思政的研究最早出現在2015年,且該年份發文量只有3篇,2016年發文量最少,為0篇,在2018年發文量開始呈明顯上升趨勢,且2020年發文量猛增到159篇,推動了研究熱潮。所以根據整個發文量趨勢,可以將學校體育課程思政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15年—2017年:研究萌芽階段,第二個階段為2018年—2020年:起步發展階段。
從表1可知,有關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發文量期刊前三的分別是當代體育科技(47篇)、體育世界(學術版)8篇、武術研究(8篇),其中當代體育科技發文量遠超其它期刊,其數量占本次共檢索文獻數量的18.6%。同時從表中可以看出,沒有核心期刊有超過5篇與體育課程思政研究有關的文獻,這從側面也反映出目前國內有關體育課程思政大多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可供借鑒的文獻資料也較少。

表1 高頻文獻來源表(數量≥5)
通過對高頻關鍵詞或主題詞的總數與頻次進行統計可以反映出當前的主要研究熱點與主題方向,其詞頻越高則越備受關注,其關聯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科領域中知識的內在關系[1]。表2是對高頻關鍵詞列表(頻次≥10)整理后得到的信息,根據表中高頻關鍵詞可以將體育課程思政目前研究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關于課程思政主題與本質的研究,相應關鍵詞有課程思政(155次)、思政教育(38次)、立德樹人(16次)、體育課程思政(10次);第二類是與體育課程相關的研究,高頻關鍵詞有體育課程(47次)、體育教學(27次)、高校體育(17次);第三類是關于對象的研究,高頻關鍵詞有高職院校(15次)、高校(10次)。

表2 高頻關鍵詞統計表(頻次≥10)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應用到共詞分析,可以探討一個學科或主題的研究結構,它將關鍵詞視為結點,結點位置越居中越核心,關鍵詞之間的共現關系被視為結點間的連線,連線越粗關系越強[2]。所以為了更清晰的看清楚各關鍵詞之間的聯系,把通過Sati分析得到的關鍵詞頻次矩陣導入Ucinet,生成如圖1所示的體育課程思政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從圖可知,第一,處于圖譜最中心的位置的是“課程思政”、“體育課程”、“思政教育”三個關鍵詞節點,同時這三個關鍵詞的中心度也是最高的分別為課程思政(213次)、體育課程(94次)、思政教育(65次),表明研究者是從這幾個主要視角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展開研究的。第二,本次關鍵詞共現圖譜網絡連線密度為0.4033,密度較低,主要是因為很多研究者都是從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印發實施之后才開始對體育課程思政進行細致研究,所以研究時間相對較短,文獻數量也較少,因此關鍵詞共現網絡密度低。第三,從圖中可以看出,“課程思政”和“體育教育”兩個關鍵詞之間的連線粗細不同于其他關鍵詞之間的連線,表明除這兩個關鍵詞外,其他關鍵詞之間的聯系并不強,關聯程度也不高,研究主題也僅僅是集中在課程思政與體育教育的融合方面。

圖1 體育課程思政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
通過對高頻關鍵詞詞頻統計與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可知,目前關于體育課程思政的研究主題并不是特別集中,關鍵詞與關鍵詞之間的聯系程度也不是很強。所以根據以上分析,將目前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熱點主要確定為體育課程思政主題、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體育課程思政研究對象三個方向。
首先,在關于體育課程思政主題研究方面,有研究者從課程思政本質“立德樹人”視角出發,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維度和實踐路徑進行研究,建設維度包括處理好立德指向、立德責任、立德體系、立德過程、立德功能五重維度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實踐關系[3]。因為課程思政從本質上說依然是一種教育,其目的是為了立德樹人,所以要充分挖掘體育課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始終貫穿于體育教學全過程,真正實現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目標。單從體育課程思政研究主題來看,不管是以課程思政本質、理念還是結構為研究視角來看,其重點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體育課程,要實現二者有效融合, 就要探索合適途徑和實踐體系,為新時代我國體育課程改革提供新方向。
其次,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方面,既有從理論層面出發的研究,也有從體育課實踐層面出發的研究。比如在理論層面,加強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傳播,完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等。然而也有研究者提出,體育課程思政不僅僅是在體育課程中簡單的引入思政元素和改變一些教學方式,而是更應該從全方位進行設計,如從教材選用、課程設置、教案編寫、評價方式變化、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內容優化、提升體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素養等整合多方資源等方面進行考慮和實踐,有效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起來,真正達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實踐層面,一些研究者嘗試將思政元素引入體育實踐課堂,比如羽毛球課堂、籃球課堂、武術課堂、排球課堂等。在實際體育課堂中結合相應項目,將每個項目中比較典型的運動員、典型運動事跡等與該項目課程融合,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集體主義和頑強拼搏精神以及規則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
最后,在體育課程思政研究對象方面,最多的是以高校體育課程為研究對象,包括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和普通本科院校公共體育課以及專業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在這兩者之間又根據人才培養目的不同而各有側重點,如有研究者認為在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確立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中小學德育總目標、高校思政課程建設指導綱要、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及畢業要求為理論依據;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體育教育專業總體課程思政元素與各課程群思政元素的結構體系[4]。
首先,課程思政背景下,各學科與思政教育融合和協同育人是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頒布實施以后,總體來說很多研究剛剛起步。其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幾乎都集中在高校,這也符合新時代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要求。要實現體育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及協同育人,培養合格的社會人才須整合多方資源,充分挖掘體育課中的思政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