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忠 常亞麗
摘要:闡述了蓮花山保護區地理情況,分析了狍的形態特征、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等,并結合蓮花山保護區狍的基本活動規律數據,提出了幾點保護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蓮花山保護局;狍;活動規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S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4-0103-02
1 保護區概況
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蓮花山保護局)總經營面積11691hm2,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113°44′~103°48′E,34°56′~34°58′N),海拔2090~3578m,年平均氣溫在5.1~6.0℃,絕對最高氣溫為34℃,最低氣溫為-27.1℃;年平均降雨量為653.1mm;無霜期115~133d。夏季多雨濕潤,冬季干燥寒冷。蓮花山保護區的主要樹種有:巴山冷杉、云杉、櫸樹、山楊、柳、杜鵑、箭竹、沙棘等以及苔蘚和蕨類。
2 狍形態特征
狍是一種中小型鹿類,體長0.95~1.35m,肩高0.67~0.78m,尾長僅2~3cm,體重15~30kg;角短,長僅23cm左右,角干直,基部粗糙有皺紋,分枝不多于3叉;雄性略大。鼻吻裸出無毛,眼大,有眶下腺,耳短寬而圓,內外均被毛[1]。頸和四肢都較長,后肢略長于前肢,蹄狹長,有敖腺,尾很短,隱于體毛內。雄性具角,角短,僅有三叉,無眉叉,主干離基部約9cm分出前后二枝,前枝尖向上,后枝再分歧成二小枝,其中一枝尖向上,一枝向后而偏內,角基部有一圈表面粗糙的節突,主干上同樣有許多小節突。角在秋季或初冬時會脫落,之后再緩慢重生。
冬毛為均一的灰白色至淺棕色。夏毛紅赭色,耳朵黑色,腹毛白色,冬毛黃褐,腿茶色;喉、腹白色;臀有白斑塊。幼狍有3縱行白斑點,當體重達11kg左右時即消失。吻部棕色,鼻端黑色,兩頰黃棕色,耳基黃棕色,耳背灰棕色,耳內淡黃而近于白色,耳尖黑色。額、頸和體背為暗棕而稍帶棕黃色,下領淡黃,喉灰棕,腹部淡黃色。四肢外側沙黃色,內側較淡,尾淡黃色,臀部有明顯的白色塊斑[2]。
3 狍棲息環境
蓮花山保護區狍多棲息于灌木林或針闊混交林中,游走生境為林緣的森林,采食生境為林間空地,臥息生境夏季在灌木叢或草叢中,冬季在平坦、隱蔽度好、向陽的避風處。
4 狍生活習性
喜食灌木的嫩枝、芽、樹葉和各種青草,地被植物等,屬食草動物,是強選擇性采食者。一般由母狍及其后代構成家族群,通常3-5只,晨昏活動,雄狍仲夏才人群[3]。
狍性格較為膽怯,機警靈活,其嗅覺、視覺與聽覺都相對發達,腿部細長,善于奔跑,可以很快逃避敵害,但奔跑時間不是非常持久。狍的發情交配期一般來說于8~9月左右,雄狍存在爭雌習性且現象較為明顯。受精卵存在延緩著床現象,妊娠期大概9個月左右,次年5~6月份產仔,一般每胎為2仔。仔狍生下后第一時間可睜眼,毛干之后可立即行走但無法保持穩定站立,1周左右仔狍會跟隨母狍在就近區域活動,哺乳期為1個月。仔狍身體存在斑點,大概6個月左右胎毛逐漸脫落,斑點也隨之消失。1歲左右的雄狍會在4~5月時間長出不分叉的角,角上結節不是非常明顯,約11~12個月脫角,次年1~2月會再次長出新角,結節會隨著年齡逐漸明顯。
5 狍活動規律
蓮花山保護區狍在黎明日出和黃昏日落前后1~2h采食頻繁,秋季為儲備越冬營養也在夜間活動采食。白晝活動有季節性變化,夏季最長,活動晝夜間安靜相隔18h;冬季最短活動安靜相隔14h,活動高潮間相隔夏季為12h,冬季為9h,春秋兩季居中[4]。天氣變化對狍的活動影響顯著。降大、中雨時,狍在灌叢或林中避雨,雨小時逐漸轉移到林緣,雨停后由林緣外出覓食。落大雪時常在灌叢中靜臥,雪小或雪停后外出到林間空曠地活動。
6 狍分布范圍
狍是歐亞大陸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中小型鹿,得益于對山地環境的適應,它們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生存適應性。在中國,狍廣泛分布于中部、西南部、西北部和東北部[5]。
蓮花山保護區狍主要分布在石溝梁、羊圈坡、土山梁、柏木咀梁、馬脊梁、大磨石峽腦、前轉車場、里轉車場、環形路、西方頂、涼水泉、石窯洞、棉柳灘、冶木峽等區域。
通過狍在蓮花山保護局28條樣線每月一次的監測數據可看出:蓮花山保護區海拔2338~3137m之內狍活動頻繁。蓮花山保護區狍活動情況的詳細數據分別按照1-10月份如下所示。
1月份:統計地區海拔2611~3221m,生存環境以針闊混交林為主,分別在沙河灘、上東山統計實體3例,其他12例,其中沙河灘發現實體3例,其他9例,上東山發現其他2例。主要活動區域為石溝梁、里轉車場、土山梁、柏木咀梁、馬脊梁、環形路。
2月份:統計地區海拔2586~3120m,生存環境以針闊混交林和灌木林為主,分別在磨溝、唐坊灘、沙河灘、上東山統計實體2例,叫聲6例,其他24例,其中上東山發現其他20例,沙河灘發現叫聲1例,其他4例,唐坊灘發現實體2例,磨溝發現叫聲3例。主要活動區域為冶木峽、大磨石峽腦、馬脊梁、西方頂路口、涼水泉、石窯洞。
3月份:統計地區海拔2426~3135m,生存環境以針闊混交林為主,分別在磨溝、沙河灘統計實體4例,其他3例,其中沙河灘發現實體1例,其他3例,磨溝發現叫聲3例。主要活動區域為鴨崖灘、環形路、里轉車場、前轉車場、羊圈坡。
4月份:統計地區海拔2591~3137m,生存環境以針闊混交林和灌木林為主,分別在沙河灘、磨溝統計實體4例,叫聲2例,其他1例,其中沙河灘發現實體4例,其他1例,磨溝發現叫聲2例。主要活動區域為大磨石峽腦、油籽坡、里轉車場、馬脊梁、涼水泉。
5月份:統計地區海拔2489~3129m,生存環境以針闊混交林和灌木林為主,未發現狍活動跡象。主要統計區域為棉柳灘、羊圈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