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茶 韋政學 潘留戀 余軍林 莫春霞 韋朝律



摘要:三都縣是我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旅游資源豐富多彩,民族文化底蘊深厚。高鐵時代的到來,給三都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通過現場調研、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對三都旅游資源稟賦及發展現狀、高鐵開通運營對旅游發展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三都旅游的發展應把握高鐵帶來的區位優勢,結合咕嚕產蛋崖3A級景區、堯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都柳江省級風景名勝區、聞歌起舞的“風流草”、通天測地的“晴雨石”、左冷右熱的“冷暖洞”、塘州喀斯特天生橋、十里水晶葡萄長廊等自然風光,以及獨具民族特色的怎雷國家文化民村、水各卯文化風情園、水族端節、卯節、馬尾繡、水書、九阡酒、魚包韭菜等民族旅游資源,對旅游產品進行深度開發和優化升級。加強旅游宣傳力度,健全旅游配套設施,提高核心競爭力。深化與荔波、平塘和都勻等周邊區域的旅游發展合作,積極調整傳統的旅游產業格局,設計更加完善的旅游發展體系,從而有利于旅游產業扶貧和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關鍵詞:高鐵;旅游;民族文化;三都縣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4-0224-04
1 引言
交通是旅游業的基礎和前提,每一次交通方式的變革都帶動了旅游業的迅速發展[1,2]。高鐵時代的來臨,極大地改變區域旅游發展的時刻觀、邊界觀、資源觀和區位觀,使周邊城市形成一條高鐵旅游經濟帶,為區域旅游借力發展和聯動合作創造無限的可能[3,4]。
貴州地處我國西南部,不便的交通條件是旅游業發展的不利因素。自2014年底起,貴廣高速鐵路、滬昆高速鐵路貴州東段、滬昆高速鐵路西段、黔渝高速鐵路等開通后,貴州旅游經濟呈現“井噴式”增長[5]。但高鐵的開通運營,也給沿線縣域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如何適應新旅游業態是各個縣域的重要發展方向。吳進才在結合高鐵驅動旅游發展的理論和從江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貴廣高鐵對旅游交通格局及旅游業的影響[6];劉霏陽對貴廣高鐵開通后新形勢下如何擴大貴州旅游消費需求對策進行研究[7];李卓丹通過SWTO分析方法分析貴廣高鐵對廣西沿線旅游區域的影響分析并提出建議[8];林筱穎基于ASEB柵格分析法,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研究貴廣高鐵對廣西三江縣民族旅游發展的影響[9];前人的研究豐富了高鐵開通運營對貴州沿線地區旅游發展產生影響的認識,并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
三都縣擁有秀麗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人文歷史,少數民族文化極具獨特魅力,對游客有著巨大的吸引力[10]。而高鐵的開通運營,給三都旅游業的發展注入生機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11~13]。本文通過現場調研、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對三都縣旅游資源現狀及高鐵的開通運營對三都縣旅游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以期為三都縣在高鐵時代背景下,準確把握旅游需求變化的特征規律和進一步的旅游業發展提供參考。
2 三都縣旅游資源概況
三都縣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東鄰黔東南的榕江縣、雷山縣,南接荔波縣,西界獨山縣、都勻市,北連丹寨縣。全縣總面積2400km2,2014年全縣總人口36.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5.49萬人,水族人口24.19萬人,占總人口的65.9%。縣內自然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69.5%,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道 321線、省道206線、夏蓉高速公路和貴廣高鐵橫貫穿越而過,三都是貴廣高鐵貴州境內的第6個站點(圖1)。
三都縣有極具特色的傳統節日,語言文學、民族村寨、民族歌舞、剪紙藝術、民族服飾和傳統飲食等,蘊含著豐富多彩和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14,15]。水族“端節”是世界上歷時最長的節日,水族“卯節”被譽為“東方情人節”。“水書”被譽為中國象形文字的活化石,“馬尾繡”被譽為刺繡的活化石[16]。2006年,端節、水書和馬尾繡并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2)。
三都縣山清水秀,縣境內有秀甲西部的國家4A級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3A級姑魯產蛋崖景區、百里畫廊的都柳江省級風景名勝區,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一瀉三迭”的中和飛瀑、渾然天造的塘州喀斯特天生橋、通天測地的“晴雨石”、聞歌起舞的“風流草”等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觀,還有都江古城垣、羊福摩崖墓群、引朗石板墓等名勝古跡,都具有很大的研究和開發價值(圖3,圖4)。
近年來,三都縣參加由貴州省、黔南州組織的多次旅游推介活動,借助水族的端節、卯節和50周年縣慶等重大節慶活動加大宣傳力度,打造大型原生態水族歌舞史詩畫卷,《從遠古走來的貴族》,主動邀請省內外媒體進行宣傳報道。但由于諸多原因,導致旅游業發展起步晚,管理體制不完善,接待條件不足;水族品牌不突出,旅游景點的打造和包裝不足以吸引游客;旅游管理人才極度欠缺,發展觀念有待提升。且高鐵站離縣城及各個旅游景點的聯動性低,旅游景區較為分散,旅游基礎設施滯后。同時,水書、馬尾繡和母語等民族文化的傳承面臨巨大困難,民族文物損毀和流失嚴重,旅游宜傳及關注度也有待加強。
3 高鐵開通對三都縣旅游發展的影響
3.1 客源市場的改變
高鐵開通后,三都縣的客源市場主要面向廣東省、廣西省、港澳和珠三角等地,這些地區都是開發潛力巨大的客源市場。珠三角和港澳是中國最富有的地區,居民收入水平較高,有很強的購買能力。近些年來,這些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們更想要遠離城市的繁雜,轉而鐘情于接近大自然,追求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狀態,他們外出旅游動機很強。相比而言,桂林旅游景點等大多是成名已久早已名聲在外,為人所知,因此更容易受到產品生命周期的影響,面臨景點老化、游客審美疲勞的威脅,而像三都縣這樣起步晚、極具民族特色、新鮮感較強的旅游景點更受青睞。總體而言,高鐵通車運營將極大擴展三都旅游業的客源市場。
3.2 交通區位優勢提升
由于高鐵具有速度快、準點率高、價格合理及可供選擇的班次多等優點,高鐵開通后,大多數人會優先選擇高鐵作為出游的交通方式。以貴廣高鐵為例,其在貴州境內設有貴陽北、貴陽和龍里北等8個站點,而三都縣作為第6個站點,有較強的交通區位優勢。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捷,三都縣處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尷尬境地。貴廣高鐵開通運營后,改變原有的交通格局,把原來分散的貴州、廣東和廣西省各點式旅游區很好的連線成片,由于時空距離的進一步縮短,與貴陽、桂林、廣州和佛山等城市的“同城效應”更加明顯。國家級發展新區的中的貴安新區的建設,給貴陽經濟注入生機活力,貴州省經濟不斷快步發展,經濟圈不斷成熟,在這些較發達地區的帶動下,三都縣將因區位優勢而更好更快的發展。
3.3 旅游產業優化升級
高鐵的開通運營,使客源市場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和國際格局轉變。尤其是珠三角和港澳這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游客經濟水平和購買力較強,注重旅游產品的品質。以酒店服務為例,隨著游客量的不斷增長,應注重酒店數量增加和結構的完善,酒店企業還要針對高鐵游客開發符合其需求的高檔次產品和服務,提高酒店人住率。其次,目前的民族文化內涵沒有得到集中的挖掘、打造和包裝,旅游商品專營店面不多,且產品比較單一,沒有突出水族品牌,造成三都最具核心競爭力的水族文化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深度開發和利用。而基于三都縣蘊含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是可開發出滿足高鐵效應帶來消費需求變化的旅游產品。
3.4 民族旅游資源優勢凸顯
三都縣是以水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傳統民族節日、民族歌舞、語言文字、剪紙藝術、民族服飾和風味獨特的傳統飲食等,共同構成歷史悠久、豐富多彩和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高鐵的開通運營給三都縣旅游注入了生機活力,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除了高鐵的開通運營使得三都的交通區位更具優勢外,產蛋崖、堯人山等自然風光、端節卯節等豐富多彩和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魚包韭菜等民族特產,使三都縣旅游優勢在全省甚至全國都顯得更具吸引力(圖5)。
3.5 其他影響
高鐵通車運營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推動三都經濟發展。同時,高鐵的發展也會對三都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由于高鐵沿線的廣西桂林、云南麗江、安順黃果樹等景區的旅游知名度已經很高,高鐵的通車,同樣會使得這些景區的區位優勢得到提升。在此情況下,會使得三都旅游與高鐵沿線景區的競爭增強。高鐵本身作為一種“陸地飛行”的體驗產品,勢必提升游客出游的積極性與熱情。受高鐵效應的影響,極大地降低游客心理感知距離,提高人們出游積極性,但也使游客逗留時間短,從而導致消費不足,內需拉動不明顯。并且,大量的游客接待會破壞自然景觀,加大環境污染的壓力等。
4 三都縣旅游發展的建議
4.1 旅游產品優化升級,擴大旅游營銷力度
近年來由于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目前三都民族文化已經出現受外來文化的嚴重沖擊的現象。許多水族人已經不會說母語,不識民族文字,不穿民族服飾,許多民族手工藝已經失傳,民族文化面臨瀕危的絕境,再不加大力度搶救、挖掘和保護,將會消失。當今旅游工藝品大量存在雷同、質量差、樣品單一等問題,所以,應該抓緊民族文化傳承人隊伍的培養并提高整體文化水平素質,使民族文化常態化[17]。從消費者需求出發,民族手工藝品要做到工藝精湛、極具民族特色、富有創新點,以特促銷、以奇促銷、以優促銷。切忌庸俗化、舞臺化、形式化,避免旅游開發而引起的民俗文化與自然生態資源遭到破壞。目前三都縣的土特產品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建議在三都縣民族風情街開設土特產品的專營店面,品種陳列豐富齊全,以滿足廣大顧客的需要。
4.2 加強管理體制改革,培養旅游管理人才
由于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不愿從事民族手工藝品制作,掌握民間手工藝技術的人才逐年劇減。因此,大力培養民間民族文化傳承人的隊伍也是一項重要任務。關于旅游的宣傳,對內,三都縣大多人民的發展旅游意識不高,而提高當地人民意識是民族旅游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所以應加大力度提高大眾齊力發展旅游的意識,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對外,可使營銷手段多樣化,可在動車雜志上投放相關廣告,在高鐵站大力修建民族文化宜傳長廊。三都水族是個擅長騎馬技術的民族,可通過在三都大型的西部賽馬城定期舉行賽馬活動,邀約各地騎馬愛好者積極參與。同時,可以舉行如斗牛比賽、登山比賽、自行車越野、馬拉松、研學旅行等類活動,借此大型活動大力加強旅游宣傳力度。在調查的非三都本地人中,有81%沒有到三都旅游過,說明三都亟需加大旅游宣傳力度及旅游吸引力打造。總體上,需要創新投融資、管理、人才培養和經營體制。
4.3 改善旅游配套設施.健全旅游產業體系
三都高鐵站距縣城還有一段距離,且縣境內到各個景區的交通條件有待提升。縣城民族文化標識不足,難以給游客留下深刻的三都印象。所以需健全旅游配套設施,提高服務質量,給游客一個滿意的乘車環境。調查顯示,大多數人比較贊同在三都高鐵站點附近增加馬尾繡等民族手工藝品和魚包韭菜等特產商鋪。在高鐵站和縣城間公路兩旁增加民族文化元素、增加農家樂、休閑山莊、度假村等服務,不定期舉行民族歌舞等節目匯演。還可以在廣場附近增加茶館、咖啡館等游客休憩地,并興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酒店,延長游客停留度假的時間。立足高鐵優勢和農旅產業資源,加快普安特色小城鎮建設,形成三都全域旅游重要承接地[18]。
4.4 產業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都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經濟發展起步晚,如今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物質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如今在高鐵時代背景下,三都縣應把握交通高度發展的機遇,對外,在避免接受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的前提下,利用交通便捷的優勢,吸引廣東、廣西和珠三角等較發達地區的產業投資入駐三都[10]。對內,大河鎮以鄉促城,打造產業孵化基地,做脫貧攻堅產業孵化的新標桿;都江鎮依托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生態養老養生旅游業,探索脫貧新路徑,做后發趕超的創新者;中和鎮依托民族文化資源,重塑民族文化核心帶動功能,做旅游脫貧的新樣板;周覃鎮、九阡鎮搶抓區位優勢,借勢發力,做南部區域經濟的增長極[18]。以產業助推經濟發展,同時解決更多人的就業問題,增加人民的收入,加速群眾發展致富[19-21]。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發展旅游業的前提,也只有這樣,旅游業在總體經濟中的比重才會提高。
4.5 深化與周邊區域的旅游發展合作
州委十屆三次全會提出:通過3~5年的努力,形成以“泛都勻”經濟圈為核心,以“三波羅平”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經濟區和“貴惠長龍”環貴陽經濟帶為南北兩翼,實現核心重點突破、南北比翼齊飛的“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新格局,明確將三都、荔波、羅甸、平塘四縣重點打造成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經濟區[10]。三都縣東鄰貴州民族風情重鎮黔東南,南接世界自然遺產地荔波,北與云上丹寨和全國優秀旅游城市都勻相連,西與平塘和獨山毗鄰[17]。從周邊的旅游環境上看,各自的旅游資源風格各異,既有差異性又有互補性。如今高鐵通車不僅使得三都縣與貴州境內的都勻、榕江、從江、龍里、丹寨、荔波等地區密切聯系在一起,也與廣東、廣西和珠三角等地區的聯系更加方便。三都縣應借此機會加強與高鐵沿線城市和周邊地區的聯手與合作,建立互惠共贏的周邊關系,轉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對三都縣實現旅游業的發展和地方經濟的歷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義。
5 結語
高鐵時代的來臨,給三都縣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高鐵的開通運營,使三都的區位優勢得以凸顯,客源市場主要擴展面向廣東省、廣西省、港澳和珠三角等地,民族旅游資源優勢更加顯著。三都旅游的發展應把握高鐵帶來的區位優勢,結合咕嚕產蛋崖3A級景區、堯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都柳江省級風景名勝區、聞歌起舞的“風流草”、通天測地的“晴雨石”、左冷右熱的“冷暖洞”、塘州喀斯特天生橋、十里水晶葡萄長廊等自然風光,以及獨具民族特色的怎雷國家文化民村、水各卯文化風情園、水族端節、卯節、馬尾繡、水書、九阡酒、魚包韭菜等民族旅游資源,對旅游產品進行深度開發和優化升級。加強旅游宣傳力度,健全交通、酒店住宿等旅游配套設施,提高核心競爭力。深化與荔波、平塘和都勻等周邊區域的旅游發展合作,積極調整傳統的旅游產業格局,設計更加完善的旅游發展體系,從而有利于旅游產業扶貧和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參考文獻:
[1]羊紹全.南廣高鐵對廣西旅游業的影響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4.
[2]盧萬國.粵桂黔高鐵開通對核心:邊緣產業空間結構演化的影響[D].南寧:廣西大學,2018.
[3]王園園.高鐵對吉林省旅游空間結構的影響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
[4]穆成林,陸林.京福高鐵對旅游目的地區域空間結構的影響:以黃山市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6,31(12):2122~2136.
[5]杜毅.高鐵對沿線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6]吳才進.高鐵驅動背景下從江縣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研究[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18.
[7]劉霏陽.貴廣高鐵開通后新形勢下如何擴大貴州旅游消費需求對策研究[J].企業導報,2015(14):58~62.
[8]李卓丹.貴廣高鐵對廣西沿線旅游區域的影響分析及發展建議[J].商,2015(4):254.
[9]林筱穎.貴廣高鐵對廣西三江縣民族旅游發展的影響分析[J].柳州師專學報,2014,29(5):48~53.
[10]張加春.困境與出路:從黔南看少數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
[11]張文磊.貴州省三都縣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3(4):67~70.
[12]陳如霞.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旅游業發展淺析[J].商情,2009(34).
[13]高雅.從三都水族端節看貴州民族節日經濟的打造與發展[D].貴陽:貴州財經大學,2013.
[14]謝定國.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問題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36(3):1922.
[15]陳麗琴.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精準扶貧中的多維排斥與化解之道[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7,37(3):80~84.
[16]韋仕棋,石興安.水族馬尾繡的遺存、傳承與時代性發展[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32(1):60~62.
[17]張加春.著力打造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經濟區[N].黔南日報,2014-01-20(007).
[18]朱奉余.書寫新時代趕超跨越新篇章[J].當代貴州,2018(17):72~73.
[19]潘仕進.全力聚焦脫貧攻堅守住“四條底線”[J].當代貴州,2019(19):66~67.
[20]朱奉余.激發新時代改革創新新動能[J].當代貴州,2019(13):68~69.
[21]潘仕進.提升脫貧能力增強脫貧實效[J].當代貴州,2018(38):66~67.
收稿日期:2019-12-28
基金項目:貴州省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編號2016DC03)
作者簡介:韋小茶(1995-),女,水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自然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