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瑩



摘 要:藍曬法是歷史悠久的攝影術,將其運用于現代藝術首飾創作中,能夠有效拓展現代藝術首飾創作材料與敘事的表現力,在極致的色彩中,凸顯首飾的敘事性。本文在分析藍曬法的工藝流程的基礎上,將其應用至首飾創作中,探索首飾新的擴散方法,彰顯其特有的藝術與人文價值,激發現代藝術首飾的創作力。
關鍵詞:藍曬法;現代藝術首飾;應用
中圖分類號:J5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7-0141-03
一、現代藝術首飾與材料的衍生
首飾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受到現代藝術影響,現代藝術首飾植根于現代藝術土壤中。現代首飾誕生于19世紀末的歐美地區,國內業界人士根據現代首飾的發展提出“藝術首飾”概念。伴隨著現當代藝術的興起,現代首飾脫離以裝飾為主的傳統工藝品表達形式,成為承載藝術觀念的載體之一,用以表達藝術家的認知。在當代藝術的影響之下,藝術首飾對材料的革新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首飾材料從傳統的貴金屬材料豐富至塑料、塑膠、布料等人工材料,及樹枝、葉子、紙等自然材料,用創意帶動技術,以表達營造的視覺語言來選擇材料,傳遞觀念。
邱志杰在其《十大學生腔》的評論文章中提到近十年各種學生習作及創作中表現出的典型性,多為相似的常用材料及趨同的創作意向。這些現象大多是由于大環境與學生經歷的相似性所帶來的。在原創性及探索出原創性的創作路徑過程中,方法論與持續不斷的研究創作是其必經之路。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郭新女士在其研究生課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思辨力與原創力。當代各高校及藝術家也對本土化文藝創作及傳統工藝與人文精神培養予以重視,并進行現代化探索。扎染工藝、海派絨線編織、窗花剪紙、面粉泥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持續不斷地在上海大學公共協同創新中心(PACC)展開,設計師與工匠協同進行創作,傳統與當代、過去與未來,一同在此交融碰撞。在校學生針對自身的原創性探索課題研究參與其中,匯入新的力量。在實踐過程中與工匠及設計師直接交流學習,與帶有不同經驗和經歷的本體互相學習,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真實性體驗,這是此時與彼時之間的溝通傳承。從這些學習過程中可以挖掘產生一條從傳統中生發的具有創新性的思維脈絡,并結合國內外研究人士的創作路徑進行借鑒學習,持續不斷地使自身對社會的了解更加深入。將傳統工藝創新延展,利用曾學習實驗的攝影顯影工藝——藍曬法,運用至個人當代首飾創作之中,是一條可實驗的原創探索路線。
二、藍曬法的內涵與應用
藍曬法誕生于1842年,此時達蓋爾宣布攝影術的誕生不過三年。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對顯影材料進行曝光,將要留影的材料分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種狀態,如照片負片、干花、剪紙、手繪透明模版等,利用檸檬酸鐵銨和鐵氯化鉀混合溶液中的二價鐵離子被氧化后產生藍色的特性將陰影保留在顯影材料上。利用材料的吸水性,使顯影藥物進入材料,再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產生對影像的記錄。藍曬法制作出來的材料是結合時間、光、身體、物質的統一體,在紫外線的強射下,短短數秒間影像便顯現出來,如發現新科學實驗一般神奇,給自身的自然體驗是無可替代的(如圖1所示)。在與此物質對話的過程中,人們能體會到身體的渺小、太陽的神奇、時間的痕跡,對自然產生好奇與敬畏,由此慢慢形成自我的思考反思和創作路線。這一具有攝影功能記錄時間的客觀方式進入首飾的創作中,將自身的體驗映入之中,使得首飾能夠保存時間的痕跡,增加作品的自然感,又不使材料因濫用而乏味。
利用吸水性結合布料來制作首飾,首飾設計中有結合藍曬工藝的實際案例。位于美國明尼蘇達州市由艾瑪(Emma)創建的名為Polka Dot工作室創作了一系列藍寶石首飾(如圖2所示),將鮮花植物放置在涂滿顯影材料的布料上,利用紫外線的照射將遮擋與被遮擋關系通過藍曬顯影在布料中,再結合金屬形成耳飾、項飾及胸針。藍曬應用的工藝品根據其性質已從紙質材料拓展至織物材料,如藍曬布包、藍曬書籍包裝、藍曬制作的裝飾物等。美國卡羅爾·阿德勒曼(Carol Adleman)擅長在織物上創作藍曬作品,實驗大量織物作品。藍曬法已顯現出與織物的密切關系。布料織物經過藍曬法呈現的效果與中國古代傳統工藝——扎染相似,藍染與工藝品結合的形式多樣,如上海市第三屆手造博覽會中出現的貴州藍染與銀飾結合的鑲嵌式首飾。相比藍染,由藍曬法形成的圖像更加具象,創作者經歷的時間更長,其自然參與的力量更大。藍曬的這一制作過程與體驗激發了原創性思維,筆者開始體驗并實驗藍曬法與首飾的結合,制作藝術作品并進行公共參與實驗,以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三、藍曬法在現代首飾藝術中的應用探索
美國攝影師劉易斯·海因(Lewis Hine)曾說:“如果文字能夠將敘事清晰,我就不必拖著一部相機”。圖像語言的敘事能力在遠古時期的壁畫上便已顯現。作品《Father》(如圖3所示)利用剪紙的鏤空關系形成人物表情圖像,通過藍曬進入材料,凸顯當代首飾的故事性,構成畫面意境,堅硬的金屬化成牢籠的意向圍繞其側,猙獰無奈與守望的寓意在其中顯現。藍色的影像在光線的變化中明暗交替,猶如人物的心境。
藍曬的制作過程是需要人全程參與的,在涂抹藥物開始,制作者便開始形成自己與作品的獨特對話,對藥水比例的把控、染液涂刷力度與面積、留影物體的選擇、暴曬的空間及時間都將使作品形成獨特性。整個創作的流程都可加入作者自身的創意思維與思辨能力,培養和激發其對手工的樂趣以及原創力。藍曬的成像結果依賴于遮擋物的透明度與紫外線照射的時長,創作者會在等待顯影時對自身產生思考,這個思考的過程因人而異。凱瑟琳·詹森(Catherine Jansen)于1981年創作的《藍色的房間》裝置藝術作品常會啟發學生們的靈感,增加對古典攝影工藝藍曬的想象,以自身的身體作為藍曬遮擋物關系的對象,進行成像。兩個身體的細節乃至頭發細絲都顯影在房間的床單之中,以及伴隨周圍的其他藍色顯影物。筆者在關于藍曬綜合材料的首飾教學實踐課程中,鼓勵學員利用個人興趣,結合藍曬法的基本技巧,完成創意驅動下的藝術創作。一位學員以自身的身體部位——拇指進行成像實踐,顯現出創作者對身體及自然的好奇心。課程教學以首飾為載體進行藍曬工藝的探索與運用,在延展對藍曬工藝的了解與掌握的同時,對首飾制作及語言表達做更深層次的探索,以期尋求首飾語言新的表達方式。
藍曬的關鍵在于遮擋物,手工體驗與傳統工藝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充分的對話。在作品《共生》中(如圖4所示),筆者將手繪的圖案以膠片的形式輸出,形象豐富充滿想象力與天地意象的甲骨文,以藍曬的形式構成作品的敘事元素。在曬制及手工創作的過程中,由物中的文化意象派生出的意蘊與感悟凸顯了藝術作品的表現力,受眾往往能發現脫離物象的精神外化,藍曬法制成的布料本身便具有文化的意義,深化并蘊含著藝術哲思層面的語境與意境。這是創作者對自我創作原創性的延展和再繼續,形成對自我的反饋與思考。
四、結 語
20世紀,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使人類文明變革發展的同時,各種新材料大量出現,使綜合化、實驗性成為藝術多元發展的趨勢。在新藝術思潮的推行下,實驗不同的材料在當下更為廣闊的語境中為藝術的創新提供更多可能。利用其他學科的材料來拓展藝術思維,并反饋于材料以新的精神內核。以新材料、新元素為實驗起點,通過對其他學科材料的文化在宏觀與微觀上的探究與認識,在了解其本質的基礎上建立“物性”與“精神”的鏈接,能夠使藝術語言的界域更加廣闊。
綜上所述,合理地運用其他學科所誕生的材料,重視首飾藝術自身的實踐性和實驗性,能使首飾藝術擁有更開放的語境。藍曬法是一門用途廣泛的古典工藝,本身便具有獨特的美學元素,通過不同的調色劑能展現不同的色彩,極大地豐富了藍曬作品的種類。陽光與化學元素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更是涵蓋了社會的所有領域,將之運用在現代首飾創作中,增強了首飾的敘事與表現能力,延展了藍曬工藝功能性與美學方面的作用。藍曬法的運用,雖然發生的是物理與化學的反應,但其內在根源源于創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材料在創作者的實驗中獲得了文化的力量,物質也就產生了象征性的意義。希望本文能為現代首飾藝術的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郭新.珠寶首飾設計[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14-21.
[2] 滕菲.邂逅現代藝術首飾[J].美術研究,2003(1).
[3] (美)詹姆士(James,C.)著.陸加佳譯.美國攝影圖片制作工藝專業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102-137.
[4] Hofsess BA.Blueprinting a poetics of materia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through Art,2018,14(1).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