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
【案例背景】
創建于1986的南湖三小是一所不斷探索、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的學校。在近34年區域變化中南湖第三小學倡導踐行教育,建構健康課程,探究悟學課堂,讓每個孩子體驗幸福的學習生活,拓寬每個孩子的眼界,給每個孩子同樣美麗的教育。在保證國家課程規范開展的同時,我們還為三小的孩子們精心設計適合他們的繽紛社團。前期,我們為三小的孩子們量體裁衣,開設了以足球、國際象棋、陶笛等領銜的精品社團,還開設了以“動手操作”為主題的特色課程,以及根據教師特長開設的棋類課程。后期,教導處根據每位教師的課時量、興趣愛好,孩子的需求、家庭的需要,我校的繽紛社團再升級。既保留體現三小品牌的精品社團,還在每個年級開設了屬于他們的年級項目:一年級陶笛、二年級國際象棋、三年級葫蘆絲、四年級斗兵樂武術操、五年級書法、六年級趣味學科。不僅如此,為了滿足個別特長生的需求,我們更開設了機器人、啦啦操、男子舞團等社團。在三小,很多孩子彌補了童年時期沒有享受到的藝術熏陶和文化培育,六年后,每個三小孩子都各懷技藝,相信他們在享受幸福的同時,學習之路能走得更遠更好。為保證課程開設的有效性,教導處會議決定,每位中層及以上的領導每人參與落實一課程。
[案例敘述]
三小的“踐行教育”是知行合一,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項事業,不論大小,都是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干出來的。具體如下:
一、教師提出課程開發構想與意向,并以教研組為單位向教導處遞交課程目標、內容簡介、課程進度計劃、課程評價方案、選報(人數)要求等。最終決定一年級開設陶笛、二年級開設國際象棋、三年級開設葫蘆絲、四年級開設斗兵樂武術操、五年級開設書法、六年級開設趣味學科。教導處和德育部門有機整合,開設特色課程——國旗飄飄。之后由教導處牽頭組織學校審核,通過后公示宣布各科目錄及參與名單。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出勤作記錄,并留意學生參與的實際情況,作記錄。教導處成員訓課了解課程實施情況并作記錄或者微調。
二、在每學期結束,參與校本課程的師生以多種形式展示課程的成果。如:集體表演、展板評比、競賽等。教師向教導處提供學生的考勤記錄,課程實施過程PPT進行歸檔。
[問題分析]
南湖三小作為地處南湖片區的老學校,無論在地理方位、生源結構還是師資力量上,都有著特殊之處:地處南湖老城區,周邊樓盤被安置房小區和高檔新小區所環繞;全校有近一半的外來務工隨遷子女,同時我們擁有著在全區小學中人數最多的隨班就讀兒童;由于多年來分校的依次合并直至解散,這幾年新教師只有4人次,我校教師平均年齡40多歲,市級骨干教師只有2人。為數眾多的成熟型教師,也漸漸進入他們的職業生涯“舒適區”。作為學校教學管理的重要部門教導處,我們肩負重責。我們組織了青年教師座談會、學校的校本研修、師徒結對、校本課程的研發。我們一直在實施中思考,正如葛道凱廳長的話: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什么樣的教育適合三小娃?什么樣的管理適合三小人?那就是倡導踐行教育,建構健康課程,探究悟學課堂,讓每個孩子體驗幸福的學習生活,做最優的自己。
[策略與建議]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基礎開發出來的課程。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宗旨,體現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實施校本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既促進國家基礎課程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又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開發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彰顯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究竟怎樣才能有效激勵教師主動參與校本課程建設?我校教導處多次組織教師座談會、家長座談會、學生座談會,了解教師、家長、學生的真正需求,力讓我校的校本課程在發展學生的同時,也發展教師及家長。以下是我校近期的做法。
一、以發展學校為本,激發潛能
新學期以來,我校趙光華校長給我們明確一個思想,辦家門口滿意的學校勿忘初心。要讓正能量在校園迷漫。
(一)確立一個中心:人文素養的培養
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適應社會進步、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要求為前提,將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定為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方向。這與我前期跨界學習得到的精神一致。
(二)建立一個基礎:生活
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從生活出發,引導學生理解生活的意義、生活的方式,擴展學生生活經驗,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從思想到行動,都能貼近生活、適應生活,從而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并創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們的校本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在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我們重視師生的自我發展、自我體驗,正視學生的個人知識。重視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體驗、自我選擇,張揚學生知識中的個性化,使之共同成為時代精神的建構者。
(三)明確一個原則:開放(包括內容和形式上的開放)
開放可以給師生更廣闊的天地,校本課程內容上的開放可以使教師更好地把握教改的實質,形式上的開放可以促進內容更趨科學、完整。
發展學生就是發展教師,就是發展學校,反之亦然。趙校長這是在讓每一位教師明確校本課程的指導思想,讓每一位教師明確自己的職責,以此激發教師的內驅力。
二、全面了解,實施課程
(一)宣傳到人心
在教導處的引領及推廣下,我校校本課程的研發與開展前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結合學校的課務安排及教師年齡層次、學生的愛好、家長的接受度,教導處帶領部分教師制定了不同種類的預備課程。前后經歷了教師座談會、家長座談會、預備課程展示會。重點介紹課程的成效與價值。之后我校制定出家長對課程的選擇、教師對課程的選擇問卷。整個過程中,教師積極參與每一個環節。
(二)落實到人心
教導處組織的學生家長問卷數據顯示,綜合考慮我校最終開設了一年級陶笛、二年級國際象棋、三年級葫蘆絲、四年級斗兵樂、五年級書法、六年級小朗讀者課程,其中專業性強的課程,我們采用的是“雙師課堂”。外聘專家與校內教師共同走進課堂,一個是專家進行專業授課,一個是助教讓學生有效學習,每一節課后,專家與助教及時溝通課后需要加強練習的地方。每門學科我們都建一個QQ群,有助于教師每周與家長及時匯報教學內容及課后鞏固要求。助教也收集家長反饋建議,及時與專家溝通,使我校的校本課程有效落實。
(三)目標到人心
教導處牽頭,由專家引領教師每周進行至少一次的教研,讓助教全面了解課程,在不斷的實施碰撞過程中制定出課程目標。一般低年級要制定出三年目標,高年級要制定出兩年實施目標。因為有專家在,學校非常的支持配合,教師的底氣十足,信心滿滿,呈現朝氣蓬勃的景象。
三、實效研討,反思顯成效
我校的改革后校本課程實施已經一個多月,從教導處訓課中,我們看到教師與專家互討課堂教法,教師也能及時地與家長溝通。教師每次遇到一些問題,也能及時與專家研討,尋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比如:有一年級的陶笛家長提出如何控制氣流讓聲音更流暢?就這一問題,專家與我校老師就研究了兩節課,老師把專家指導要領錄制成視頻,在QQ群里展示,有效地解決了家長的疑慮。從側面我們欣喜地發現,家長逐漸參與到我們課程中來了。如:國際象棋組雖都是校內教師組建的,但我們每周一節,相互切磋技能。每周我們組還會分享一個國際象棋史上的小故事,豐富自己見識就是豐富學生的見識。通過故事來讓學生了解國際象棋的歷史。還有一處改變就是在群里曬孩子照片的家長越來越多,教師也喜歡曬各自學科的照片,喜歡炫耀班級孩子每一節課的成長變化。如:一年級誰誰陶笛吹得有模有樣,底氣十足。國際象棋中哪個班級的孩子確實厲害,能坐得住,出棋有想法,與家長溝通先參加校級聯賽,后備省級賽。這里不同的“曬”反映我校的校本課程初顯成效。每一次教研活動結束,進行教研組的研討碰撞與反思,校園網站教師博客欄里記錄了每一位教師學習的最深體會,每位教師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與思路,老師撰寫的反思、教學案例一篇篇捷報頻傳。
四、學校助推,人人展風采
讓每一個成長個體被大家認可,是每位教師成長過程中自我價值被認可的需求。為此學校與教導處會議決定通過微信平臺、新聞報道、媒體報刊等積極為教師搭建各種展示平臺,讓老師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綻放自己成長的美麗。
我校校長極力尋找每一位教師的閃光點,每一位孩子未來成長的可能。在校搭建平臺讓孩子展示,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校外與各學科專家聯系平臺,讓孩子有更多外出表現的機會。學生的展示就是教師的展示。在展示的平臺上,綻放屬于自己的美麗,這些凝聚著團隊合作精神的課例無一不向外界傳遞著教師個人快速成長的訊息,個人的成長帶動團隊的成長、個人的成長綻放獨特的美麗。而為教師搭建的平臺也正以更大的推動力促進著教師個體與團隊的成長。
九月的清風送來了嶄新的學期。新學期,我校制定了 “安全第一、規范有序、穩步推進、內涵提升”的基本思路,瞄準了“秉承踐行教育,建構知行課程,探究悟學課堂”的辦學目標,致力于奠定“課間安全、文明禮儀”兩個底色,努力提升“教學、學業”兩個水平,積極夯實“有效集體備課、真實校本研究”兩個基礎,著力于“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全力拓展“舞蹈、小朗讀者、葫蘆絲演奏、斗兵樂武術操”四項技藝,力求辦一所讓兒童健康成長的學校。
校本課程是學校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一所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師生能力與水平的最有力的證明,一所學校必須要有科學的課程體系、合理的課程設置、適當的課程內容,才能成為課程建設中的“弄潮兒”。只過一個月,南湖三小正在悄然地變化,曾經的按部就班,到現在的積極出動,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老師還是那老師,學生還是那學生,只因多了一份信任,多了一份信心,多了一份鼓勵,多了一份擔當。這樣的校本課程“一切皆課程,處處皆教育。作為學校,要做的就是辦出自身的特色,讓校園成為每一個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教育場所。”可以預見,在學校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三小必將迎來更廣闊的天空。我們教導處將在“踐行教育”這條路上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