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萍
摘 要: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化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學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學質量進一步改善,培養出來的學生無論是創新思維能力還是自主學習能力都得到有效的發展。這些教學成果的取得不僅僅在于教學理念的發展與進步,還與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有著密切的關系,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充分融合,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升級。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教學的融合主要指的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各種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以及教學理論,不斷挖掘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過程,合理開展教學設計與教學管理,從而實現整個教學模式的優化升級。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最早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出現的,在當時這種教學模式被稱作電化教育,直到80年代才傳入中國。隨著時代的前進與發展,信息化技術發展水平也越來越高,在教學中的應用范圍與層面也越來越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開始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方面意義重大,大大提升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到今天,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已經非常普遍,通常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開展教學工作。
一、科學設計導學案,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導學案的設計當中,科學合理引導學生在課前開展獨立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愛玩的階段,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要想讓他們一整節課安安靜靜坐好,認認真真聽講很困難,需要教師充分了解這個階段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想方設法地吸引學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中。比如,在學完“位置”相關的內容后,可能學生對于教師講授的基本方向還不是非常理解,左右分不清,那么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導學案,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將課堂內容進行消化,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相關的知識點。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將討論與動手實踐的板塊挪到教室之外進行。
二、創設學習情境,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教師可以緊扣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中多媒體教學在聲音、圖片、影像等方面表現出的優勢輔助開展教學,合理創建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投入到教學中去,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比如,在剛接觸分數的相關概念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具體的生活化教學場景:馬上要過平安夜了,老師網購了一箱蘋果準備分給班上的同學,結果收到蘋果后發現只有19個,但是班里有38個同學,讓學生一起商量怎樣才能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吃到同樣多的蘋果。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去理解平均分配指的是每一份的數量都是相同的,其中總份數就是分母,其中的幾份就是分子。在展示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平均分配的相關動態圖,與生活化場景結合在一起,加強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為后續分數相關學習打牢基礎。
三、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概念教學,創新優化教學手段
小學數學教學涉及非常多的數學概念,正是這一個個數學概念構成了數學科學體系,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也有賴于這些數學概念開展邏輯思維,如果沒有數學概念,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也就是空談。通常來說,小學數學中主要涉及數、量、比、集合等基本概念,這些基本概念構成整個小學數學的基本知識框架。而這些數學概念大多屬于比較抽象的內容,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需要教師充分借助信息化技術開展概念教學,對已有的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優化,幫助學生準確理解需要掌握的數學概念,培養數學發散思維能力,形成嚴謹的數學思維,能夠運用數學概念去解決具體的數學問題。比如,在完成長方體體積公式的學習后,進入習題訓練環節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習題展示:“一個長方體總棱長42厘米,其中長寬高之間的比例為4∶1∶3,那么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有多大?”要想求長方體的體積就需要知道長、寬、高,就需要理解比例的概念,教師可以繼續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來為學生動態展示比與按比例分配的相關概念,在此基礎上分析習題,梳理相關條件,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四、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圖文示意教學,對教學重難點進行集中突破
是否能夠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成果的好壞,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對很多數學知識的學習都是依靠死記硬背進行的,并沒有掌握很多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不僅造成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低下,學習的效果也不行,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需要積極改變這一現狀,打開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法,科學開展教學方案設計,借助信息技術來優化教學方法,對教學中存在的教學重點與難點進行集中突破。教學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分析其中存在的教學重點與難點,科學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認識與感知,提升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圖文示意法是一種對小學階段學生比較適用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具體來說就是借助課件或者板書的形式將包含數學符號、線條、關鍵詞等要素的圖文式樣在課堂展示給學生看,引導學生有效理解數學概念后的本質,提升數學認知水平。這種教學方式將抽象的數學概念以圖文的方式進行具體化的展示,教師能夠更直觀清晰地進行分析,學生也更容易理解接受,讓教師的教學質量得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更好。比如,在學習長方體相關知識過程中,鑒于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局限性,很難理解平面展開圖,教師可以借助圖文示意的方式引入動畫與文字提示,幫助學生去理解長方體中前后、上下、左右面之間的關系,對學習中存在的重點與難點知識進行集中突破,幫助學生進行理解。
五、借助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動手能力
根據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需要教師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自主性,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能夠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基于發現理論的發現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通過鼓勵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在交流合作中去發現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效果比較明顯。比如,在學習小數加減法簡便算法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教學場景:小明去書店買了一本書花了21.6元,買一支鉛筆花了0.5元,買一個文具盒花了13.4元,現在他還有54.5元,那么小明原本有多少錢?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小數加法的簡便運算方式,意識到只要開動腦筋,小數的加法也會很容易。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實現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不僅能夠充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學好數學的自信心,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實現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大大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在一起的重要性,善于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彌補過去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缺點與不足,實現教學的多樣化發展,為學生學習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教學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艷華.借助教育技術手段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2).
[2]周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0).
[3]郭德有.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5(20).
[4]韋葉,王驚濤,凌云.合理運用信息化教學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