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美術具有復雜的知識結構,美術教育也有著復雜的價值體系,構建科學的美育學科體系是當代美育工作者的職責與使命。文章針對美術教育發展史上工具論與本質論的爭議和當前美術教育背景下復雜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矛盾問題提出面向21世紀美術教育課程體系中平衡性與延續性兩大焦點問題,通過對這兩大問題的分析與闡述討論完善21世紀基礎美術教育課程體系,希望通過健全基礎美術教育課程體系推動大美育體系的完善。
關鍵詞:學校美育;美育體系;美術教育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就明確提出:“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當前,在多方努力下美育體系建構有了顯著發展,但健全美育體系工作仍有許多困難要解決。學校美育的范圍雖然遠大于學校美術教育,但學校美術教育卻是學校美育體系中最直接也是最基礎的一環。從目前學校美術教育的情況來看,仍然存在較為嚴重的不平衡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一、學校美術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
(一)中國及西方美術教育歷史進程的闡述
中國古代的美術教育主要通過家庭內部傳授、師徒相授、宮廷藝匠機構的培訓以及觀摩自學四種方式進行,雖然美術教育的歷史悠久,但與社會的學校教育系統相結合卻是在清朝末年才出現。雖然中西方美術教育發展歷程的節點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不同的是西方美育體系的發展在本土進行了較長的演變,中國近現代的美術教育體系卻幾乎全部來自于對西方的學習。改革開放后的快速發展,讓我國加速完成了工業社會的改造。中國自近代逐漸建立起來的基礎美術教育體系和師范美術教育體系、專業美術教育體系借鑒外國成功經驗得以快速發展。然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問題,例如:美術教育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倉促,導致如今國畫、書法等傳統美術的衰微;多種教育觀念的涌入下,幼、小、初、高的基礎美術教育體系出現了延續性不強的問題。
(二)當前中國美術教育體系中仍然存在的問題
除了美術教育課程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倉促外,美術教育課程體系延續性不強等歷史遺留問題,現代中國美術教育在學校層面上還呈現出以下三大頑固性問題:
1.城鄉發展不平衡,美術教學資源不足
近年來國家學區走教制度、輪崗、“結對子”幫扶活動以及支教巡演活動等政策的實施緩解了農村、邊遠、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教學資源的匱乏,但要看到城鄉之間仍然存在明顯差距。除了國家幫助之外,發展落后的地區也要善于主動發掘本土文化優勢,因地制宜補充美術教學資源,把劣勢轉為優勢。
2.對美育育人功能認識不到位
重應試輕素養、重少數輕全體、重比賽輕普及,應付、擠占以及停上美育課的現象在部分地區得到緩解,但仍然普遍存在。除了國家加強美育宣傳外,美育研究不斷科學深入,學校層面理解響應外,作為美術課程的直接實施者的美術老師更應該深刻理解美術課程的價值,維護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在教學一線做出成績,不要讓美育成為口號與空想。
3.美育的評價體系滯后
美育的評價體系無法對審美教育起到應有的指導和調控作用。部分學校先行開始了藝術考核,并把藝術考核納入學校督導評估體系,但是考核什么以及如何考核才能符合美術教育育人的要求仍然未有最后的定論。另外美育的評價體系不應該僅僅是評價學生,更應該評價老師和學校的努力。美術教師的任務越來越繁重,但是美育教師不受重視,其組織課外訓練、藝術活動及實施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藝術素質測評等工作,沒有科學合理地計入工作評價的現象還是存在。
二、平衡的性質
21世紀美術教育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和創造力發展,美術課程需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并打破學科界限,因此能很好包含美術教育復雜內涵的健全的美術教育課程體系必不可少。
美術教育具有四大價值體系,分別為情感價值體系、智慧價值體系、技術價值體系和創造價值體系,這是有別于強調審美教育的大美育。作為學科教學的美術教育經過20世紀布魯納教育思想、DBAE美術教育思想的完善已經具有了科學的學科知識結構。美學、美術史和美術批評等美術教學內容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理解美的本質,保證美術教學的質量。然而復雜的學科結構和價值體系也為學校美術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不少的困難,其中最大的爭議就是“我們究竟是該更注重美術教學的內容,還是更注重學生的自我表現”。由于缺乏統一認識,各學校美術教育工作不統一,為美育體系建立帶來了非常大的麻煩。
(一)平衡性的含義
平衡性指依據時代要求及培養目標,將美術教學內容與學生自我表現在學校美術教育工作中達到你增我減、和諧融合的態勢。現代美術教學必須包含美術教學的內容和學生自我表現兩大部分,但怎么平衡這二者,要根據時代要求、培養目標、學生美術學習發展階段和美術課程類型等來確定。
(二)平衡性的達成
教育學的社會性決定了美術教育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21世紀創新仍然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審美教育、創造力教育、中華傳統文化與美術教育的融合、跨學科的美術教育是21世紀的大美育對美術教育的要求。創造力教育是美術教學的優勢,審美教育需要關注到學生的審美創造和對美的本質的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美術教育的融合勢必涉及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跨學科的美術教育需要學生掌握美術核心知識。鑒于創造力與想象力的培養在美術學科中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我表現與美術教學內容的比例,應該從以往美術教學的內容占絕大比例的態勢,轉變為自我表現大于或等于50%,美術教學的內容小于或等于50%的態勢,如圖1所示。這個比例可以是在一節單獨的美術課中,也可以是在一系列的美術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美術教育的融合,在基礎美術教育中會有比較大的概率落在中華美育思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課的學習上,這種課程會更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因此美術教學的內容比例可適當加大到50%。
三、延續的性質
(一)延續性的含義
延續性即建構大中小幼的完整美育體系,首先建成幼兒園至高中階段具有連貫性的基礎美術教育課程體系,使得美術教育課程體系能較好地體現21世紀美術教育復雜的內涵,保證美術教育循序漸進地和諧發展。
(二)延續性的基礎美術教育體系
孩子的成長是階段性和連續性的,因此根據學生美術學習階段和身心發展規律建成延續性的基礎美術教育體系很有必要。從幼兒園開始到高中畢業,學校美術教育只有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進行連續的不同程度的教學(不僅是教學目標需要具有延續性,教學內容也要具有延續性),才能完成美術教育多方面要求。
(三)延續性的美術教材
各省美術教材要在關注學生美術學習發展階段的基礎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加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和本省特色文化。對于教材編寫我們要照顧到學校美術課程安排,避免一線美術教師因為教科書脫離教學實際而不用的情況出現。統一教材的內容要做到精簡得當,循序漸進,形式上也要有美感。
四、結語
學習先進技術不僅要理解它的理論知識,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技術的運用上,這樣才能很好地做到“結合”而不是被“寄生”。審美教育、創造力教育、中華傳統文化與美術教育的融合、跨學科的美術教育是21世紀美術教育的大趨勢。美育評價體系研究和美術教材研發是21世紀美育體系健全研究的兩大主攻方向。要想讓美術教育水平在新時代得到有效提升,基礎美術課程體系的健全必不可少,健全的美術課程體系是新時代美術教育發展的基礎,它可以有效地推動美育體系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召開學習貫徹落實《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座談會[J].基礎教育參考,2015(21).
[2]錢初熹.穿越歷史與未來的藝術教育[J].教育參考,2017(1).
[3]半山.美育如何避免“看上去很美”[J].甘肅教育,2015(20).
[4]郭曉霞.美育仍是薄弱環節[J].內蒙古教育,2015(31).
[5]白艷霞.對當代美育中若干問題的反思[J].現代裝飾(理論),2016(10).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