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文彬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凝聚我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勞動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寶貴的文化財富,堪稱為我國珍貴的民間藝術與國粹。加強對其保護與傳承,對保存我國不同于世的民俗和發揚精湛的民間藝術意義重大。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民間藝術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223-01
一、前言
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保護力度,體現了我國在文化建設上的重視程度。近幾年并加強了非遺的地方保護與傳承,更利于我國民間藝術的發揚光大。尤其是我國各地方的文化館,承擔著保護與傳承這項”國粹“的重要任務。在這項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獲得了較好成效的陸良縣文化館,在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上匠心獨運,有效促進了非遺的傳承與保護。
二、非遺保護與傳承方法
非遺是我國難得的民間藝術,具有獨特性和無形的特點,在保護上難度很大,即要確保這項民間藝術不失真實性,又要保持這項財富的完整性,尤其是那些瀕危非遺的保護措施更需要及時與全面。所以在地方非遺的保護上采取了這樣幾種措施,對非遺保護與傳承具有較好的作用。
(一)保留非遺的“本真性”
本真性指的是確保文化形態或物質的本來面目,即原生的、真實的面貌。我國民間非遺的珍貴之處也在于它的與眾不同性,和獨特性,并且具有無可復制性。它的產生依賴于環境、時代需求、人物訴求,所以具有時代性的特點,并且在特定的環境下產生,對這種非遺的保護過程中,這種文化的原汁原味的特點,才是最值得流傳的,所以在保護上應當更好的保護這種文化的本真性。
(二)保留非遺的“整體性”
一種非遺文化的產生,是在不同的歷史發展前提下、不同的環境下產生的,具有代表一個時代、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其意義應當是積極的且引發人向上的一種思想,所以這種文化或民間藝術的產生與傳承,并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具有整體性的。所以在保護與傳承上,應當全面考慮,包括對產生的環境、地域、人文等因素,在保護上應當采取整體性的保護傳承。
(三)用科學發展觀對待非遺的時代性
手一種非遺都有其不同與眾的特點,都有其微妙的驚人之處,所以在保護上,應當明確對非遺的保護與利用關系,以利于促進非遺的可持續發展。非遺在民間的傳承與發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在隨著不同的時代變遷,依據不同的文化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所以呈現出不同的時代感。在保護上應當做為反映時代特色的一種非遺特點而被保存下來,還應當科學與理性認識非遺的時代變化特點,進行科學保護。
(四)對瀕危非遺進行優先保護傳承
我國經歷了上下五千年文明,眾多的非遺隨著歷史長河的變化,部分已經滅絕,還有一部分在頻臨滅絕的路上,而要對所有的非遺進行面面俱到的保存與保護,顯然力不從心,對于基層文化館抑或是其他文化館來說難度較大,所以對瀕危非遺優先保護傳承,可有效避免珍貴的文化流失。
(五)應用現代科學手段來保護與傳承
我國非遺種類繁多,且這種這無形的文化財富的保護較為困難,因此在對非遺的保護上,需要應用即便捷又易于觀賞的手段,來進行留存,最直接的方法與手段,是通過錄像、拍照等方式來保留作品原形,并且又易于觀賞。但是影音資料在長時間的存放過程中,也會出現不同的損毀,這對非遺與地方文化來說又是一筆巨大的損失,所以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科學手段,對非遺文化的影像、音頻、圖片等資料采用硬盤或網盤存儲方式,并進行備份,可有效避免影像資料的損毀。在非遺影像等資料的留存上,可運用計算機3D成像技術和4D立體成像技術,對非遺場景進行實時立體展現,使影像資料更加真實、全面,確保了非遺的原形原樣,也使非遺在傳承的過程中,能夠有章可循且不斷的完善。
(六)加強對非遺的認定、建設管理
在地方非遺的管理工作上,陸良縣文化館對客觀問題認識較為透徹,尤其是非遺文化的認定工作,做得細致認真,對所有的民間藝術不能一概而論,對于符合非遺保護要求的民間藝術,給子大力肯定,并加強認定與保護工作。為了杜絕非遺的流失,縣文化館還建立了遺產保護名錄體系,來加強對非遺的管理。對非遺產生的環境、地域建立起了生態保護區,加強對縣內非遺的保護,使我國民間非遺的發展形成團體形式,即增強了文化影響力,在全國甚至是世界上也具備產生深遠影響的條件與能力。
三、結語
我國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任重而道遠,雖然建立起了科學的管理方式,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非遺的流失與消逝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過不同的保護與傳承手段,相信會更好的延續這些珍遺的文化的生命,并在消逝以后還能夠通過科學的影像資料再現非遺的特點,利于后人研究與欣賞。
參考文獻:
[1]潘剛.民俗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原則與方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02).
[2]郭建.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原則與方法[J].青年文學家,2019(12).